过去一年,我学会的三件事

文化   2025-01-09 16:18   中国香港  
题目说的是三件事,不过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一些比较私人性的生活体会,挑拣其中三个比较有感触的来说。
第一件事,关于个人的修持。
你刻意修炼的能力是什么?
我有一个私人功课,就是会刻意去复习那些让我感到不舒服的评论,倒不是那些评论说的都不对,有些话细想还是有道理的,不过人嘛,听到不同的声音就会不舒服。
我要克服的就是这种不舒服,因为我知道,我过于把自己讲过的那些话等同于自己了,这是我需要修持的重点,就是去等同化。
更重要是的,我需要一再深刻认识到“我说的都是错的”这句话的含义,而不是光喊口号而已。
我说的当然都是错的,而且也肯定都是错的,就没有对过。
我哪句话有说对过吗?我所说的,以及我一直在说的,包括我现在写下的任何一切,肯定都是错的。
我只是在说我目前认为对的话,仅此而已。
更或者说,我所说的,只能代表的是我此刻想说的话,仅此而已。
所以,这些话有什么对可言呢?
我能确信自己讲的是真理吗?不能,因为当一个人确信自己讲的是真理的时候,那意味着ta对真理的探索已经停止了。
真理只能在探求的路上,而真理本身永无止境。
不说别人的批评了,就连我自己,看着几年前写过的东西,我都觉得害臊,每当我认识有变迁,都会发现自己以往讲过的话里,真要挑毛病,那也是一大堆,就觉得那些东西幼稚。
别说是几年前的东西了,我草稿箱里有一些文章,只要不是写完之后当即发表,隔着几天再去看,有时候我尴尬症都会犯,至少有上百篇稿子被我这样嫌弃着,现在还吃着灰呢。
这并不是说这些稿子就真比发布的那些差了,而仅仅是过了某个时间节点,当我再去看,我就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仅仅是因为心态变了。
我只要认知产生变化、只要心态产生变化,于是我就会对自己写过的东西产生各种挑剔,更何况别人,ta们原本和我就认知不一致、三观不一致,所以ta们按照自己的视角产生不一样的解读,不是很正常的吗?
我不仅会搜罗网上的评论,尤其是恶评以及差评,生活中,那些让我难受的话,我也会记录下来。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纯粹不是在气自己吗?
是的,是在气自己。
但我也在心智化。
这种气自己,是我对自己进行有控制性操练的一种结果,我就想看自己什么时候能不气了,也就是说,我在训练的是,我什么时候能不把自己等同于自己说出的那些话,我什么时候能深刻的把“我说的都是错的”这句话的内涵领悟到骨子里。
说实话,这个功课很难做,并不是说你练了就能成。
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境界,有时候还是很容易生气,不过相对于以前,确实有所精进,至少我能有这方面的意识,甚至还上升到一种确凿的练习,我对自己的觉悟和自知确实增加了不少,这是我唯一能给予自己肯定的地方,只要路子走对了就行,慢慢来,总要给自己时间,更何况我给自己挑选的这个功课确实是难的----至少对我来说。
第二件事,是关于情绪处理的一个看法。
我们状态好的时候,感觉生活中的问题没有那么多,是吧?
状态好的时候,确实感觉“问题没有那么多”。
这是一种切实的生活体会,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提升自身能量状态,就可以大面积“解决”很多问题。
这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当我有自我怀疑的时候,或者心头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强迫性指令的时候,我都会先去想,是不是自己的状态变差了?十有八九,的确是自己心理效能下降了。
作为最直接的一种应对方案,去提升自身的能量,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很多人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够好了,可以给自己打一千分。
不过,对于一些对自身觉悟有要求的人,这里我们也必须提醒,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因为那些问题其实并没有被真正解决过,只是因为你身体能量高了起来,所以那些阴影面或者胡思乱想的内容重新被潜抑了下去,它们依然会在你的心理后台酝酿风暴。
所以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呢?就是这些阴影面的东西可以被逐一释放出来,并且可以被你一一的深入去认识、了解,这些阴暗面只有真正传递出了它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它们才能自行烟消云散,看过那些讲冤魂的影视剧吗?这些阴影面的很多东西,都凭着执念存在着,就等待着被你真正的看见一次,然后它们就会消失。
至于你听到这些声音之后是采取行动了,还是仅仅只是“听见”,那都是你的事了,你得到的新认识本身就会孕育你自然而然的行动----实际上,你的“听”和“看”本身,就是一种最富有效力的行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元行动”。
若是没有这些后续的步骤,而仅仅凭着每次提升自己的能量来打包解决一切,那么阴影面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被我们不断供养着,那些压制本身就是一种滋养,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再次提醒,不要乱代入角色,后面这部分并不是对大家的要求----我无论讲什么,其实都不是对谁做要求,这只是一个公共摆台,我把我的认识摆放在台上,谁看见感觉合适能用了,随取随拿就行,这里并没有谁在要求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前面那一步,其实也并没有多少人做到,所以连练气期都够不着,就不要去嫌弃筑基要求高了,就好像小学生在抱怨博士难考,你得先读完小学再说。
第三件事,是关于行动的一个认知转变。
生活中的一些小行动,提倡有想法就即刻行动,这是可以的,毕竟“过了那个劲头,就没有了那个冲动”。
不过,对于生活中大的方面,这种方法就没有什么作用。
比如听一番励志话语,于是下了一个决心,畅想自己要如何如何......有太多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不怎么可行的,不是你冲动不行,而是你的冲动,就只够你干有限的事情,比如鼓起勇气跟人打个招呼要个联系方式什么的,就很是单纯、可爱吧,但光凭着这种冲动,它可没法帮你完成什么宏大计划。
大的计划,一定是要讲各方面条件具足的,最起码你得真的想清楚了,做足了心理准备,对于个人来说,这是最为基本的要素,倘若你要做的事情里还包含着别人,那要求肯定会更多。
有人说“想太多影响行动”,这句话不能说错,但它的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让你跟人要个联系方式,这种事确实会因为想太多而影响行动,所以这些“小事”确实不能犹豫,不过对于大事,尤其是长期性计划,真不怕你想太多,就怕你想的不够多,这些事情,你想通了,是在推进行动,想不通,才会“影响行动”,毕竟“兹事体大”。
另外说句难听的,很多人口中的所谓“想太多”根本经不起什么推敲,我是很实在的,若你认为自己想的确实足够多,呐,给你纸笔,你能不能就你的计划写出三千字文章来?给你个会议白板,你能跟三十个人说清楚你盘算的那玩意到底是个啥吗?什么是想清楚,就是你面对投资人的时候,投资人问的问题,你基本上都能有对应的回答。
“想太多”中的“多”,一定要能从内容上体现出来,不然你拿什么说明你的“多”?就凭你啥话也讲不清楚的样子显得可爱?那你只能走偶像派路线。
很多人的“想太多”是什么?是一问三不知,写文写不清楚,半天憋不出几个字,问题一深入就一窍不通,让ta跟人讲?别为难人了,ta根本讲不清楚,ta连有什么可讲的都不知道,投资人呢?这个就更别提了,让小学生随便问一些简单问题,让路人随便嘲讽几句,ta都要破防半天、都要“陷入自我怀疑当中”,就这,ta真的是想“够”了吗?
什么叫做想“够”了,最好的参考、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办事牢靠指南,可以看《毛选》,这套书全都是在告诉你,他是怎么做决定的,他做的那些决定,他是怎么想的,都想了些什么。
过去一年,你学会的三件事是什么?
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