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周怎么学习?

文化   2024-12-12 16:16   中国香港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一些学习观念,以及我对学习这件事的一些思考,提醒两点,其一,它并非侧重应试性学习策略,学生朋友阅读时要注意甄别,其二,自认为最后三个看法比较新颖,诸位可以多留意。

ps.原本这次推送已经写好了,原标题叫做“怎么学习有效?”,不过在发文之前,我在知识星球遇到一个关于考试周的匿名提问,在这个回答中,我提到了考试周学习选择策略上的“一致性原则”,我想这个原则应该对部分人会有点用,所以临时把这个问答内容放在文章最后的部分,这算是临时“加餐”了,同时,文章标题也顺势改成了“考试周怎么学习?”,若你只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文章最后的部分。

1、自主学习,要带着权重意识去学。

学习很累,那么如何让自己不累呢?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不学习嘛。

但我们人经常受条件限制,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学习的,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学习,所以,在考虑学习压力的前提下,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学习不至于那么累呢?

我们需要做的是这件事:做最有必要的学习,学最有必要的部分,把最重要的部分学到最好。

把要学的内容削减到最少,少到只包含最必要、最重要的部分,让自己最大限度不去承受一些不必要之苦;你会累,说明你精力是有限的----那么,有限的精力,就应该放在最有必要的学习内容上

这才是最有性价比的学习原则,也是最富有效能感的做事方式。

找出最重要的那个权重再去学----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养成这种习惯、这种意识。

你只要去「找」,去「确认」,你就总能分析出哪些才是更重要的,哪怕你确定一点点也好,也是有价值的,不是吗?确定一点,就可以让你减少做一些无用功的可能。

只是可惜,很多人学习的时候,其实是缺乏这个确认过程的。

而如果你不去确认,那么因为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和无用功导致的身心疲劳,岂不是应有之义呢?

别说你无从选择,哪怕是你老板交给你的工作,每个人做起来的侧重点都有不同,所以看似被安排的事情里,你同样也可以做出权重确认,再按这个权重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

所以,不要找借口。

2、怎样读书才真的有用?

怎么读书才真的有用?就是你要去研究它,然后运用它。

我们都知道阅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潜移默化”是真说得准的吗?其实绝大部分我们所读的内容也并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潜移默化的作用,毕竟大部分文字被我们看过后,很快会忘掉。

而即便有一些知识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你,为什么你要等这种“潜移默化”,为什么不能直接运用?直接运用,那就是“直接化用”,“直化”的效果远比“默化”直接了当。

对于我们的阅读,我们都知道,以输出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其效度远高于输入指标,即不看自己输入了多少字,而是看自己能输出多少字,不看自己一年阅读了多少本,而是要看自己做了多少思考——最好能以外化的文字作为载体。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嘛,那就是应用——读一百本书,你只应用了一点,我读一本书,就应用了十点,你觉得谁更擅长于从阅读这件事中获益,谁使得阅读这件事变得极具性价比?

读书这件事,你告诉别人读了多少页多少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关键在于你对书的理解程度,以及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在你生活中的应用程度。

重要的不是我们读了一本书什么样的书,而是你如何使得这本书改变了你的现实生活。

这里还有一点要提,就是我们很多人光阅读、沉浸在阅读之中,仿佛做了一件不知道怎么说才算对但总之感觉自己做的就是很对的事情,觉得自己总是阅读、读的多,就已经是很棒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叫什么呢?这叫做自我感动,功能上满足了自恋的需求,说的难听一点,这里面还包含了一种自媚心理——通过阅读这件事来进行自我谄媚,仿佛自己阅读这件事就比做其他事情高级,不自觉的会有优越感

这样的阅读,是很容易自误的,因为如果你阅读的时候,不把重心放在应用书中知识这点上,那么你极有可能在阅读这件事花费了太多不必要的时间。

问一句,一部电影两个小时,有时候我们都舍不得抽时间去看,而一部书,你从头到尾看完有时候就得十几个小时,就这么说吧,你花了这么多时间读了这么一本书,最后书中的知识也并没有被应用到现实生活,那么…….这时间投资的结果,是不是也太亏了?

3、“学”和“思考”的占比应该具有怎样的比重?

学习包括“学”和“思”,这两部分都会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所谓“学而不思”或者“思而不学”,这两句描述的是什么?

这两句话描述的都是:学习者在其中一项付出了100%的精力和时间,但在另一项的时间和投入却为0,孔子说,这样是不好的。

孔子主张我们都要在两者上分配时间和精力,那么,不知是否有人想过,我们如何在这两者上分配时间和精力权重才能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即,100%的精力和时间支出中,“学”该占多少,“思”该占多少?

孔子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认为,我们可以把二八原则用在这上面----是不是一个很妙的想法?

我个人的看法是:“思”可以占据时间和精力的80%,“学”可以占据其中的20%,主打一个“以思为主”,“以学促思”

在这里,你可以把“思”理解成一种输出活动,在进行输出的时候,我们几乎都在思考,实际解决问题也罢,你从从零到一去写一篇文章也好,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我们的思考。

相对的,“学”自然可以理解成输入活动,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记忆新知识。

稍微一想,你会发现我们初高中的学习模式就比较接近这种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权重----比如物理,你花一堂课学习牛顿定律,后续前前后后你实际上需要花几倍的时间来做相关的题目,而这些都是思考的训练过程。

很多人毕业了许多年,大学的那些知识可能忘的一干二净,却仍然有人能记得初高中的一些知识,老实讲,初高中这种学习训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学习这件事上考虑“学”和“思”的权重分配很有意义,二八法则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答案。

4、如果你的习惯是“学了也不用”,那倒不如直接去学那些“不需要直接拿去用的”东西。

我们都说,学了知识要运用,最好能立即运用,我是完全认同这个观点的。

但我又想,“学而不用”是我们很多人身上的弊病了,学之前反正都是口口声声说很在乎所学知识有用没用,若是感觉一样东西“没用”,那铁定就是不愿意去学的,但学了之后呢?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就是完全不在乎知识有没有真的去使用

既然我们会犯“学而不用”的毛病,为什么我们还要那么热衷地去学习那些“有用”也应该立即被运用的知识呢?

我的意思是,既然我们有知识使用上的惰性,为什么不直接去学一些不为直接运用的知识?尊重这种惰性,是不是也是一种思路?‍‍‍‍‍‍‍‍‍‍‍‍‍‍‍‍‍‍‍‍‍‍‍

我说的再直白一点,反正学了你也不会去用,这是很难改掉的惯病,为什么不直接去学一些底层学科?

问到这里,我发现我问不下去了,因为我知道:人们之所以去学习一些看似很有用的知识,那只不过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而已。

对于我们来说,学了之后用和不用,其实“并不重要”,但在我们学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所学的东西是不是“有用”很重要。

我们需要让自己感觉到“我学了有用的东西”、“我在学很有用的东西”,当我们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们才能安心。

其实,我们或许真正需要的,也仅仅是这份“安心”的感觉而已。

所以,我们才不会去学那些底层学科呢,因为这些学习内容要难的多,更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些底层学科的内容是不能直接运用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底层学科不能让我们感觉“有用”、“实用”----这是没法给我们带来安心感觉的,我们才不接受那种安抚不了我们内心的东西。

不过这条分享对我自己的启发还挺大的,我就觉得:如果我以后不打算在阅读之后去践行书中的内容,那么我干脆就不要去看那种偏实用类型的书了,我该多去看看那些偏理论类的书籍,原因很简单,那些实用类的书籍你看完不用,就等于它们没有多大价值了,但你每看一次理论类书籍,最后你的理论功底都在增长,你的阅读努力反而可以得到真正的沉淀。

5、既然不打算重复去记,倒不如去学习一些会“刻印在肌肉里”的内容。

这个观点算是第四点的发散----也是基于“对人的惰性保持尊重”的一个思考。

就是,如果你不能确保自己有一个较为长期的学习投入,那么在一种可选择的情况下,我建议你把这些学习时间投入到可以形成「肌肉记忆」的内容中,而不是投入到可以形成「认知记忆」的内容里

肌肉记忆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就是各种硬技能,通过重复练习某个动作或者技能而获得。

认知记忆是什么?就是头脑记住的各种东西,信息、知识、概念等等。

换句话说,我的这条建议就是,如果你只有阅读几本书的时间,那么我更建议你把这个时间投入到一些更实际的技能练习中。

看书是成长,练习技能怎么就不算成长呢?

为什么我要这么去建议?原因很简单:肌肉记忆比认知记忆靠谱得多

一本书,你看了一遍,三个月后你还能记得什么?

能不经提示回想起书名就算不错了。

但如果同样的几个小时时间,你拿去学习某个技能呢?

或许三个月之后,你还能上手。

小时候学过游泳,过了十几年,你依然还是会游,稍微熟悉一下,你又有信心下水了。

我们学会的技能很难背叛我们,但我们看过的那些书呢?都看过多少本了?

然后,你又记住了多少呢?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否定认知记忆的作用,更不是否认认知的作用,我只是认为: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你投入到认知活动中,你往头脑中输入的东西大概率会在不久后忘记,但如果你把这样的时间投入到技能练习中,形成肌肉记忆会更忠实于你,这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投入方式。

再叠个甲,不然有人很容易误解:我这部分想表达的意思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到技能练习中更可能带来长期的收益,尤其对于那些不能保证长期系统学习的人,短期内集中精力学习一项技能,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回报。

-

这就是内容“加餐”的部分,匿名提问:

我的回答:

告诉自己,来年还可以补考,你心态就好了。

告诉自己,在考试周大家都差不多的着急,尤其是平时不怎么学习的人,所以你现在并不孤独,大家怎么做你照着做就行,你心态就好了。

告诉自己,哪怕来年你要补考,应该也不会只有你一个,所以不仅你现在不孤独,来年补考的时候你依然不孤独,你心态就好了。

告诉自己,平时不学习,就是为了在考试周感受这种紧张的学习氛围,是为了锤炼自己承压的能力,这正是一个练胆的机会,你心态就好了。

对了,若你有十七八周的时间来学习,结果你想要两周就把专业课内容都学好,那才叫做“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也要有基本法不是吗?而你现在只剩下两周的“学习”时间,结果一翻开书就想要立刻学好,叫做“白日做梦”。

所以,要做的就是别继续做“白日梦”了,让自己稍微后退一步,退回到“急功近利”的程度就够了,不要逼自己太紧,用两周来好好的急功近利,够了。

最后,对于有些人,“自己”这玩意是靠谱的,所以“能信”。

对于有些人来说,“自己”这玩意不靠谱,所以“不能信”,这时候讲什么“自信”,就是在“害自己”。

你瞧,是你“自己”把你带到现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你的“自己”真的靠谱吗?你就是信了它,它才把你带到现在。

别信“自己”就好了。

不信“自己”,信谁呢?信“大众”,我估计平时不认真学习的人多的是,大部分的人其实也都是在考试周才去“学习”的----一般情况下,这“大部分的人”中的大部分人哪怕到考试周才学习,最后还是可以通过考试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和大家一样学习,平时你不认真学习是一种“从众”,到了考试周,你就坚持一致性原则,大家都在学习了,你也依然选择“从众”,跟从大家一起学习----最后,你会有更大概率处在“大部分”能通过考试之列。

不能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平时选择“从众”,和大家一样不学习,结果到了考试周,大家都“学习”了,这时候你反倒不“从众”,想要搞自己的“独特”了,这是耍无赖呢。

所以,你慌不慌都没事,放谁到了考试周才去学习都会有些慌的,所以你的慌并不显特别,是正常反应。

最重要的是,坚持选择的一致性原则,大家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一而终的“从众”,大家不学的时候你可以不学,但大家学的时候你也要跟着学。

从一而终的跟着做就行,选择“从众”也要有“从众”的觉悟。

做到一致性,这“从众”才是合格的。

从中道“叛出”的人,都没有好果子吃,落不着任何一边的好。

完。

不知道你是否有所启发?更多探讨,欢迎来到我的知识星球,传送门在此处: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怎么坚持自律学习100天?
‍‍‍

如何让自己保持身体的高能量?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