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怎么办?

文化   2024-09-26 16:16   四川  

知识星球里遇到一个提问,这个问题当年也曾深深困扰着我,就是外界那么多想法那么多观点那么多信息,它们都能对我形成认知冲击,似乎我的三观就像皮球一样被它们踢来踢去,被踢多了,我也会忍不住想自己是不要面子的吗?但如果不给它们踢呢?我拿什么做成长的养料?

下面这个提问说的也是这个困扰,想读后面我给出的回答,大家有必要认真读一读这个提问,既能积累一点共情基础,也能攒一点困惑感,这对后文的阅读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易被冲击的,也容易被影响,而易被影响的,说明也易被塑造,这就是年少时的一个特征。

所以为什么我们家长对孩子都有监护之责?“监护”的要旨之一,就是确保孩子能在这种容易被外部信息扰动的年纪里,能确保不被坏的东西所渲染。

别以为“孩子”就仅仅是指没有什么鉴别能力的十几岁小孩,就现在我们这种教育环境来说,即便很多二十来岁读了大学的人来说,ta的思想成熟度比ta们自己的十几岁也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多少,毕竟整天都是在读课本里的知识,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经历和思考学习之外的事情?

一个人能变成熟,就是需要不断进行吸收的,尤其是吸收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东西。

你现在就是在做这件事。

被冲击很简单,就是因为以前受过的冲击太少,因为对学习之外的观点接触太少,乃至于你看到什么都感觉是新鲜的,你本身没有沉淀,因此你接受点什么,都能撼动你的三观,看一本书大为震撼,换一本书还是大为震撼........

我年少时会经常给朋友推荐一些书,逢人就说这本书对我冲击很大,你不看绝对会后悔,许多年过去,当我再一次翻开那些书籍,我都感到脸红,但同时我又想明白了这其中的玄机,这其中并没有多少奥妙:不是因为那些书写的有多好,而仅仅只是因为那几本书算是我的“启蒙读物”,是我初次接触到那种类型的书,所以才会倍感震撼。

包括现在我经常在网上看到某些人说某本书深刻的影响了自己,我好奇去找来看,哦豁,这是什么低认知分辨率的狗屎,看了几节我都想找把刀去找作者理论,其中有几本还是我隔壁的公众号作者写的书,在某些网站上排行很靠前,相当受欢迎,书名就不提了。

这时候我也才理解,为什么当初采铜出那本《精进》会被知乎那么多大V臭骂----然而却依然有很多人认为那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当时那本书卖的很火,线下跟人见面还有人兴致勃勃的跟我推荐过,总的说来,其实就是批评者和赞美者,压根是两个认知层次的人,那些大V自然觉得烂,因为ta们博闻强识、见多识广,我现在终于能理解ta们那时候的鄙视,而那些认为这本书好的人自然也是因为这本书的认知层次恰好超过ta们自身,所以ta们才会叫好,当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处在一个叫好会感觉违心叫差又感觉昧良心的状态,说明那时候我的认知已经处在一个过渡阶段。

人是成长性的,如果你自己不成长,那么你看所有的书、看所有的观点,就永远没有分辨力,而那些总是拿一些畅销书当作神书的人,我很怀疑ta们的阅读量到底有多少

人会成长,我们心中曾经的那些神书会渐渐失去色彩----即便它们对我们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情感分量,毕竟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启蒙读物”。

真正书读的多了,尤其是好东西读多了,你心中的神书就会从那些大众畅销书慢慢转入专业书、理论书的范畴。

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拿某本畅销书当作某一个时期的“神作”,并且赋予其特殊的情感地位 ,但你总不能永远把它当作是“神作”,因为那意味着你的认知层次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提升了。

你需要不断提升,直到你的思维层次可以和一本口水书齐平,然后再去超越。

随着你的成长出现,你会有越来越多“看不上”的东西。

而这些看不上的东西,会被你体验为无感。

而被你体验为无感的东西,就是对你已经没有影响的东西。

比如现在的我,让我去读那些用公众号文章拼凑起来卖的书,我就完全无感,或者说看着就会火大,因为用网络文章结集出版,那是我早几年之前就干过的事情了,对于那些我都能写的比ta们深刻的东西,甚至在某本书里我还看到有人引用“白诗诗说过”,你说,它们还有什么资格能震撼到我,不辣眼睛就算是不错了。

我现在确实已经不大容易被网络上的很多观点影响,似乎我已经有了自己坚定的自我认知,不为外物所扰了?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因为人是相对的,我确实比以前有了更为稳定的三观,也确实不大容易受到那些肤浅观点影响,或者说,我已经走过了你的那个会被轻易摇摆的阶段。

但问题是,我现在仍然会遭受到冲击。

不过这些冲击再也不是我看不上的那些同行作者出的书,更不是网络上各种刻奇式的缺乏论证厚度的观点,而是来自于一些更为专业的书,那些能带有理解难读的理论书,我为它们的深度和深邃所折服。

我仍然还会有能遭受冲击的领域。

只是相对于你,我这个领域缩小变窄了。

你也只能慢慢这样走过来,这是没有捷径的,因为这就是沉淀自身重量的过程。

曾经我对这个过程也有僭越之举,比如年少时候为了标榜自己,所以就会去读些哲学书籍。

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些哲学书让我总是痛苦地怀疑人生。

我现在明白了,那是因为我“越级”阅读的结果,那时候我年纪轻轻,自己能有什么足以自我维稳的认知呢?没有,所以那些思想色彩过于浓烈和深邃的书总是震荡着我,就像我们情感过于强烈的时候,一个人总是会被这种情绪所淹没。

我们思想的成长和成熟,可能是需要一种隐形晋级机制的,比如认知层次从1到10级,你在1级的时候,可以广泛的接受1~3级的冲击,这种程度的影响可以使得你自身原有的那一点认知发生摇晃,但不至于让你倾覆,也就是说,稍高于自己认知水平的这些内容可以对你造成冲击,但你同时也可以在冲击中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你自身的认知水平也逐渐能得到增长。

反之,你不能在1的时候,就去接触10认知层级的东西,那对你形成的冲击太大,足以对你造成摧枯拉朽的影响,有人可能会说,冲击大点不是很好吗?并不一定,因为当这种过于强大的冲击走过你的整个世界,你自身被摧毁的同时,你没有办法留住它们想要给予你的一切,也就是说,你没办法形成有效沉淀,甚至让你和它们之间没办法发展缘分

就比如说,年少时我读哲学书,它曾经让我失魂落魄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它让我陷入迷茫,那么从那时候起,我对哲学书尽管依然保持着一丝欲想,但与此同时,我对它更多的是惧怕,我把它当作是会带来虚无的、毁灭正常生活节奏的洪水猛兽,而这种惧怕导致我后来有很长的时间一直在用一种很僵化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书,哪怕到了我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的阶段,我仍然对这类书有些莫名的抗拒。

还有一些现实的例子,比如有些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做天才,所以过早让这些孩子去接触奥数,有些人确实“奥”上去了,但还有很多人因为无法克服奥数学习带来的艰难,所以在后来的学习中一直会对数学这门课程有所抵触。

一个曾经给你带来深度困扰的东西,或者一样被你的厌恶动机捆绑的东西,你之后是不会有太多了解意愿的,你只会对那样东西避而远之。

包括你的现在,你被太多的观点裹挟,你的认知总是被震荡,你已经对于这些冲击形成了某种畏惧心理,你已经在想着要不要退守一隅,已经在犹豫着要不要固步自封。

原因追究起来,就是我前面说到的,可能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你接受了太多超出于你自身认知水平的内容,这些观点把你打来打去使得你有如站着原地打转,转多了头会眩晕,而对于这些观点的吸收而言,你现在有些消化不良,有了点要进行精神呕吐的迹象。

那么消化不良要怎么去做呢?

我的看法是,控制观点的进食节奏,同时要注意消化,可以服用一些“进食消化片”,比如其中最拥有的一个消化工具,就是用批判性思维去吸收这些外来信息。

这几本书可以多读几遍,Neil Browen的《学会提问》、格雷戈里·巴沙姆的《批判性思维》、Vincent Ruggiero《超越感觉》。

行走江湖也是需要学点把式的,这些书就是你走向这个观点纷杂的世界能为自己武装内化的最为基础的认知工具。

而即便这几本书你看不懂,学会不来什么东西,那也不要怕,因为这些书确实有些枯燥,理解起来也有点难度,它们就像是师父给徒弟出山前留下的最后一门考验----如果你有耐心,也狠得下心来对自己好,那么这类书确实可以扎实的去读一读,学会批判性思维,这对你的整个人生会起到不小的作用。

然而前面我们说了,即便你读不下去也没关系,学不会那些书中的思考范式也就算了,退而求其次,我们只需要从今往后总是秉持着一种“多思考”的原则就可以----无论如何,你只要多思考,自己的思考水平总能上去,你的消化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在武装了批判性思维这种消化工具或者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之后,你就可以大肆去吸收了,不用停下来,按照我前面认知分级讲,基本上我们在网络上能大量接触到的,大多应该都只是在3~6这样的水平,它也是讲正态分布的,包括大多数的畅销书,也在这个区间之内,至于6~10的认知内容,可能会出现在少部分人那里,但更多的内容则出现在那些信息浓度更高的书籍里,可能是专业书籍,可能是理论书籍,再上升的话,就是一些深奥的哲学书籍,再比如《道德经》这样奥妙无穷的典籍,肯定得排在认知层次的头部。

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在拥有了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网络上的观点是可以大量去吸收的,当你有了消化工具,那么大量观点的“进食”可以迅速的加速成熟的进程,或者说,可以让你能在更短的时间周期内对这些大众观点进行“怯魅”

与此同时,在你进行这一场“怯魅”运动的过程中, 随着你自身沉淀的丰厚,你的内在会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量的蜕变效果,所谓“我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就是从这个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的。

事实也是如此,就比如有人抱怨写论文没有观点,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做?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要想让自己产出某个论文观点,离不开的一件事就是读文献,我们都是读着读着从而产生了某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这些看法和见解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阶段,很多东西在我们的头脑中会有一个串联和碰撞,在某一个刹那,我们就因由这些组织起来的脉络从而产生了较为成熟的论文观点,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最后我要提的一点,就是多进行主题式阅读,这可以让你在某个话题领域你迅速积累成熟度。

只是看一个观点,你就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冲刷了,啊,妈妈,那玩意后劲太大,它深深的影响了我,动摇了我。

可如果你就着某个话题再去看第二个观点呢?你又被冲击了,啊,妈妈.....

别一直喊妈妈,因为你需要注意到,有可能让你冲击来冲击去的那两个观点,其实论调有可能是相反的。

这就要说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了,有这个思维的人会去反思比对这两个人讲的话,到底我该信哪一个,而当你有这种“狐疑”的时候,你一定会去在意,为什么我要信这个人而不是信另外一个,又或者,两个人讲的都对吗?

只要有了观点的对立,你自身的反思于是就被刺激被活化了起来,我们能走向思想独立,很多时候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时刻。

那些面对不同观点时产生的不适感,恰恰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停下来做反思和分辨,那是我们产出自身思维的契机。

对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维或者缺乏这种意识的人呢?ta们会继续哭喊,妈妈,外面那些坏人好复杂的,为什么这个动摇我,另一个也来动摇我,啊啊啊,我快被摇散了,好气哦!!这个世界也太难生存了吧!!!

所以懂我说的吧?不能去做那个一直需要喊妈妈的人,那是在抛弃自己的成长责任。

我们需要武装战斗工具,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值得提上日程。

夯实学好这个基本技能,那么江湖其实任你闯。

怎么坚持自律学习100天?

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