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讨厌的事情做好

文化   2025-01-02 16:16   中国香港  
一个人会变成什么样,从长期看,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因素会产生莫大的影响,那就是“你真切的向往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以说,这种“真切的向往”,就是地心引力一般的东西。
这种“真切的向往”并不是单纯的向往和臆想,它一定会对你的实际生活产生影响,它影响你的日常选择,影响你的行动,影响你的价值观。
从前,我以为丁元英就是我向往的这个对象,直到后来,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更为合适的人能担当类似的角色,尽管那人没法和丁元英相比,但那人是真实的,真诚的,确确实实给了我一种实在感,如果说丁元英是我“向往的对象”,那ta才是我“真切向往的对象”。
为什么说“真切”呢?因为这个理想化形象的出现对我的生活确实造成了实际的影响。
ta不是丁元英那样活在云里、仿佛半神,ta就只是比我高出半截的感觉,是一个我完全能够追赶得上的目标。
当然,我也不是说,你只要找一个稍微比你强点、有望能追得上的人就行了,这怎么行呢?
关键在于,ta还得是你“真切的向往”,不然就算这个高手愿意手把手来教你带你也没用----被逼着学会一个牛逼技术又怎样呢?逼着自己“用两个月来改变”又怎么样呢?当这个高手不在,你自己想干的事情可能压根就和这些技术无关,当你不再逼着自己,你“好不容易得到的改变”会“极为容易的发生反弹”,你还是会烂回去。
有个词叫做“均值回归”,你“真切向往”的那个模样,就是你的地心引力,就是不知不觉中你会不断靠拢的点,如果说这就是改变,那么当你有了这种“真切向往”之后,你的改变就不再需要去刻意,因为你会自然而然的想要往那里走,若走到那里需要你的努力,那你会甘愿去努力,若走到那里需要你的改变,那你就能甘愿去改变。
若没有这种“真切向往”呢?
所以才说,人需要开放嘛。
你需要向外去看,去了解,去接触。
如果你对改变这件事总是苦求不得,那么这种开放,反倒是一个看起来不靠谱,但实际上可能是更为靠谱的办法。
得多看,看到你真正想要的,你自然就会朝向那个地方去努力。
就跟看购物直播一样啊,多少次我总以为我不会有啥想买的,但若是稍微让自己多看点时间,最后我就总会“忍不住”想要买些东西,逛购物平台也是如此。
看的东西不够多,光靠着自己的想象,你自然就难以想得出那些很有吸引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在想象力上有发展潜力的大多数人,能想象出的东西往往就是你已经知的东西。
但实际上,这个世界里神奇的东西多的是。
有些人的生活可能已经趋向于扁平、单一化,对“人类物种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法看到不同种人类的生活是怎样运行的,不清楚ta们有着怎样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就会感觉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吸引力有限。
还是那句话,你可能是真的局限了自己,你可能是真的低估了这个世界。
所以,得睁开眼睛去看世界,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当然,我主要指的是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世界看多了,没准就有哪种世界特别吸引你了呢?
特别吸引你的东西,于是你就会“忍不住”。
而一但你“忍不住”,这时候在你身上发生的一切改变和努力,都会变得自然而然。
因为这就是你的“真切向往”,这就是地心引力。
文到此处,有人可能会问,要是长时间也找不到这个“真切向往”怎么办?
这个答案可以十分明了,那就是,做好眼前的事情。
就跟找新工作一样,要有怀揣一个“骑驴找马”的心态。
只不过,你总要记住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你真的能确确实实在“找马”这件事上有所努力。
在知识星球里,我就遇到不过案例,都是嘴巴上喊着要找新工作,结果呢?ta真的有在找新工作这件事上付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吗?简历都没去投几个,就天天喊着要“在职考研”了。
我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原本你就有能力胜任目前的工作,只是你现在想换一个,若你能切切实实花费在职备考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去投简历、去参加面试,我真不信你找不到新工作!”
找个新工作,明明多试几次就可以的事情,却非要绕道去搞什么“在职考研”,可能有些人“学生”当了太久,路径依赖的问题太严重了。
再说一下,为什么在被“真切向往”召唤之前,你依然需要“做好眼前的事情”。
其一,它能当你的跳板。
你可以不喜欢学习,但你学习学好了,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请问这份耀眼的成绩单能不能成为你的跳板?
很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可以“成全”我们的。
工作也是一样啊,这份工作干好了,搞不好你就能直接升职加薪,这种“成全”就更显直接了。
其二,通用能力的锤炼。
很多的通用能力,哪怕眼前的事情是你不喜欢的,可谁说它所能锤炼的那些能力在以后你就不会用到?
都说是“通用能力”了,那大概率即便你被“真切向往”召唤了,这些能力你也是要用啊。
你不会以为那些你“真切向往”的事情就没有什么能力门槛了吧?还是说,找到“真切向往”之后,就只需要成天享福就行了?这是做白日梦呢?
即便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你没有达到它所要求的能力门槛,就算把这件事交到你手上,你也承接不住的,不是吗?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悖论,就是谁知道你不喜欢眼前的事情,仅仅只是因为你做不好呢?
你为啥做不好,有没有可能就跟你敷衍的态度有关?
换句话说,若你认真去对待了,结果在你认真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得到提高了,那么事情也就可以做得好了,而你也能享受这种“能兜得住一件事”带来的胜任感,你会不会由此就喜欢上了自己在做的事情呢?
那么这么看,你的“出路”其实也有可能隐藏在目前你所“讨厌”的那件事上,不是吗?
其三,能让你情绪变得成熟。
信不信,哪怕你是被“真切向往”所召唤的,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那些事情上,你依然会遭遇到讨厌的部分?
这时候你又要怎么办?继续逃吗?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就是“一个人怎么和一件事中自己不喜欢的部分相处”。
我总觉得,一个人要有那么一两次“能把一件讨厌的事情转化成喜欢”的经历,那对往后人生是有相当好处的。
因为有了这种经验,于是ta就知道,“讨厌”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ta不必反应过激、不必“避之如敝屣”,“讨厌”只是暂时还没有被自己成功转化的“喜欢”罢了。
另外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都只能以“喜欢”为出发点,那么当这种“喜欢”被消费完之后,ta肯定就会遭遇厌倦,这走的是一个下坡路。
反之,一个人若是能从枯燥的部分开始去做,哪怕枯燥也依然能做得有滋有味,那么这个人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了这种厌倦的问题,这是一个上坡路。
我们“真切向往”的事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你想想,要是连那些让我们感到糟心的事情,我们都能从容处理,都能和平相处,那么当我们遇到这件事“对的”事情,我们才敢说自己真正“准备好了”不是吗?
不然的话,一个人若是带着这种不成熟的心智去接住“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岂不是接一桩毁一桩?!
所以,人终究都要有一种能把讨厌的事情做好的能力。
只有这种成熟姿态的自己,才有资格去承接那好不容易降临的“真切向往”。
怎么坚持自律学习100天?
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