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4个简单粗暴的微习惯

文化   2024-07-18 16:16   中国香港  

今天分享4个对我影响颇大的小习惯,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个,关于长期记忆的建设

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有多久没有刻意让自己去记忆一些东西了呢? 

其实我想问的是“长期记忆”。 

不能说,当我们不进行刻意记忆的时候,我们就没法形成长期记忆了,但一般而言,我们所视过的种种,其中99%的内容,只要我们不是刻意去记忆的,那么它们终究都会被我们忘记。 

开玩笑吗?不开玩笑,因为即便是我们去刻意记忆的内容,尚且都不能保证长期记住的啊。 

别忘了有个东西叫做“遗忘曲线”,今天你用力背诵的单词,可能过了几天就要忘掉大部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叫我们人类不是超人。 

可即便我们是如此的擅长于遗忘,但我们依然需要对长期记忆保持执着,为什么? 

因为长期记忆是我们人生的底层,那是真正在影响我们的东西。 

别扯什么“大脑是用来思考,不是用来记忆的”,是,你说的对,但这句话不全面,它至少得补充一句:脑子里能记住的东西往往就是思考的原材料。 

别费太多心思去搞什么电子笔记,能搞,但也请别忘了匀一些时间去进行专门记忆----离开大学之后,你还会花一分钟去背诵些什么东西吗? 

所以这是一个可能会让某些人破防的提问:在你毕业之后,你自身的长期记忆的内容储量有所增长了吗? 

想要提高长期记忆的内容储量,自然离不开刻意的学习,以及刻意的记忆。 

都在说“很多人毕业之后就不学习了”,这种现象我确实也有观察到。

不过,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人们不是不学习了,而是不再进行严肃学习了。 

身处这个时代,很多人都会有知识焦虑,所以各种形式的学习还是屡见不鲜的,比如在网络上买课程、读专栏文章、参与社群等等。 

不过呢,这些都是偏浅显的学习,本质上这种学习更多的像是在为自己的情绪服务----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感。 

换句话说,这类学习无法形成击穿力,没办法在我们的长期记忆层面上贡献太多的东西。 

比如,你经常看公众号文章,甚至于我还惊讶的发现有些人的精神真的很宝贵,就是ta们看个公众号都要做笔记----得给你点赞。 

但是过一段时间回顾一下,对于自己看过的那些东西,你真的能想起来一丁半点吗? 

想不起来,那么很可能就只是当时看个激动嘛,你的短期记忆受到了一时的影响,但这些内容只是被放进了大脑“缓存”区,它们并没有被真正内化到你的长期记忆之中;既然是不能轻易想起来的,那么自然也不能在思考之时调用。 

我们这个时代,更稀缺的是一种深度的学习,严肃的学习,以及,如果有可能,对于那些重要的知识或者信息,请用刻意记忆的方式去对待,这是在为我们的长期记忆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个,关于时间记录的实践。

不翻阅过去一整年,你真的不会知道自己在真实的一年里做过了多少事情。 

所以我就经常强调,记录的重要性。 

你不记录,没有留下证据,乍一想,就会觉得自己过去一年似乎啥也没有做。 

有没有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你脑子其实根本就记不住一整年的所有事情? 

别说一整年了,你就跟我说说五天前你是怎么过的,你能具体描述得出来? 

尤其是那些小确幸时刻,你根本无从通过宏观的回溯想起什么----但其实那一天你并不是空洞的,它有实在内容,只是你想不起来而已。

到了年终的时候,很多人看到他人每年年末牛逼的总结,然后自己的气就会被镇住,接着妄自菲薄。 

这种动不动就让自己emo,动不动就妄自菲薄的,真的很傻逼。 

要我说,如果你过去真的什么也没有做,那么你过去的每一天,几乎都是空虚空洞着的----若你是这样一天天空虚空洞着活过来的,你现在的症状起码抑郁,而且程度不会轻。 

而若你现在身体看起来还挺健康的样子,只能说明,你过去的那些日子,并不都是在绝望低沉中度过,你还是做了些什么延续着你生的希望,滋养着你的活力。 

养成时间记录的习惯吧。 

多记录,于是你就能留下时间证据,当你来年翻阅自己记录过的事情,你一定会为自己感到震惊的。

知识星球里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对于时间记录这件事,我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事实上我就是一个时间记录狂魔,以后文章有机会的话我可以专门一下心得。
(传送门: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第三个,关于年龄增长带来的“年龄优势”,是一个有意思的视角。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感觉时间过的越来越快。 
当然,这指的是我们主观感知的时间。 
时间流逝感太强,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不过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你打算坚持点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事情比年纪小的时候好做多了。 
我透露过一件事,就是在今年6月1号那天,我曾看到一句话“90天可以改变一个人”,当时我就突发奇想,我很好奇,我能不能按照那种高中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来生活个90天? 
想着,我就真的打算这么干了。 
你猜怎么着?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八天! 
起初的几天比较兴奋,到了一周的时候,也就是第七、第八天,这两天最难熬,再后来,当我熬过去,我已经能渐渐把这种高节奏生活化,到了半个月之后,我已经不感觉有多难坚持了......直到今天的第四十八天!
你真的敢相信,我现在每天都在像高中备考一样“紧张”的生活着吗???
别说你不敢信,就是两个月之前的我也不敢信啊。
我一想这样折腾自己真的好吗?这是我真的可以承受得住的生活节奏?我是不是有病?
然而事实是,我真的做到了。
并且现在我能笃定的一件事,就是坚持完90天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真的,除了前面十五天还有点别扭的坚持之外,后面的这一个月,我似乎没什么感觉的就走过来了,很不可思议吧?
或许,这就是“主观时间流逝感加速”带来的好处?! 
这时候我想到一本书《奇特的一生》,说的是柳比歇夫这个人几十年都在使用时间记录法----老年人感知的时间流逝应该更快吧?
所以他这种坚持,或许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 
确实,你想想,如果你感觉每天都是一晃就过去了,那么就算你做的事情难一点,是不是也会感觉它过的比较快? 
所以,如果你年龄也大了,并且感觉时间过的也是越来越快,那么就请不要浪费自己的“年龄优势”。 
有些你更年轻之时没有耐心去做的事情,没准你现在就可以做得到,年轻之时难以坚持的事情,年纪大一点,你的坚持就没了那么大的难度。 
同时,在“主观时间流逝感加速”的情况下,我们也确实应该给自己增设一些自我挑战,如此方可以延缓时间流速,增加自己的生命体验。
第四个,关于如何让自己对手机上的内容祛魅
前几天有人评论区说放下手机很难,对此,我这里提供一个思路:你可以把所有的娱乐活动聚焦到一个主要app上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同类型的娱乐聚焦在同一个app上,选择其中一个怼着刷,而不是刷所有的app。
我举个例子,就“视频”这一类,我现在只刷B站----我不是说B站最好,但要尽量「只刷一个」。
我选择只刷B站的结果,就是我极少打开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这些长视频平台,我已经好几年不曾看过一部电视剧----不经常打开长视频平台,对这些长视频失去兴趣那是自然的事情。
在我看来,B站同时也是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的替代品----我基本不刷抖音,只是有时用来搜索内容以替代传统百度的搜索功能----不经常打开短视频app,我对短视频失去兴趣也是自然之事。
为什么要把娱乐聚焦到一个主要app上?
其一,前面也提到了,那就是你不用逛那么多app,逛的少,对其他app上的内容自然也没了兴趣,所以这里能起到削减某类型兴趣的作用----我主动把兴趣建立在B站上,从而削减了对长视频和短视频的兴趣。
那么你可能会问,既然你把娱乐都聚焦于同一个app,你在娱乐上岂不是会花更多时间?其实是变少了,这就是第二点要说的。
其二,这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怼着一个app刷,很容易就把一个叫做“确定性”的东西刷出来。
这个怎么说呢?
20世纪初,有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叫Edward Thorndike,他提出了一条行为法则:效果定律。
具体来说就是:当你做出一个行为,如果这个行为能够得到奖励,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增加。
我们打开手机并从中获得刺激奖励,这些刺激奖励就是在不断强化我们查看手机的习惯。
那么按照这个假设,是不是只要确保我们每次打开手机都有一一对应的刺激奖励,这样就能让我们更长时间的沉迷于手机呢?
也并不是,事实是:需要不可预料的刺激奖励才行----这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行为。
为什么不可预测的奖励比持续的奖励更强大?如果把我们比做是行为科学家手底下那些会因为食物奖励而拉动摇杆的老鼠,它可能会这样想:如果我拉动遥感它就肯定会给我奖励的话,那么,在我拉动遥感却没有得到奖励的时候,就只能说明资源已经耗尽,我没有必要再拉,这说的就是“确定性”;相反,如果奖励只是偶尔出现,那么在某些时间内,我拉动遥感但却没有得到奖励,很可能只是因为我运气不好,我还要继续拉,没准下一次运气好就有奖励了.......
怼着一个主要app刷的效果就是,你对平台上的内容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充满确定感。
确定感是什么?确定感会指向无聊,如果一个软件平台让你感觉到无聊了,你自然就能放下它。
无聊,这就是B站带给我的感觉----你只要刷久一点,就会有这种感受。
一个原因,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我们是人,是人就一定是有偏好的,所以理论上,尽管一个平台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数的,但对于一个有偏好的人来说,ta从来就只会去刷这个平台中契合其偏好的某几种类型的内容----既然人喜欢的类型是聚焦的,那么随着人的口味变得越来越刁钻,那么平台中能契合其品味的内容肯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你是会感到无聊的”,我用过很多平台,它们几乎都能验证这句话。
另一个原因,就是算法推荐,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互联网没有以前好玩了?就是因为多了智能的算法推荐。
以前我也讨厌算法推荐,认为它给我们制造了信息壁垒,但现在我感觉这个功能倒也是有好处的,它总自以为是的把我们都“喜欢”的东西集中推送到我们主页,起初,我们确实可能会因此而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时间一长呢?
我发现这种算法推荐挺傻逼的,因为即便是喜欢的东西,人看久了也会烦的,比如我在B站上喜欢看一些外国博主游中国(对英语听力是有好处的),然后B站主页就给我大量的推荐这些同质化内容,还真别说,我有沉迷几天,但几天过后我就看吐了,只要飞机落地是上海外滩南京路这种“新手村”的,我见到就忍不住想吐槽。
反复刷同类型的内容,人怎么会不厌烦?
对一个app有“烦”的情绪,是一件好事情----是的,是绝对的好事情。
你对一个app拥有了一种对抗的情绪,有“喜欢”有“厌烦”,有“正”也有“反”,有“阴”也有“阳”,这就意味着,你终于可以正常的使用一个app而不会被其操纵----以一种掺入自身理性的方式,这是祛魅带来的。
相反,如果你对一个app只有“喜欢”这种情绪,那么就糟糕了,那意味着那个app可能会把你带走,这就是《娱乐至死》说的: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
烦了怎么办,我会换另一个app吗?
不,换了就“破功”了,换了,那么之前我们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这也是我要说的:不要轻易抛弃一款让你用烦了的娱乐类app。
我以前玩吃鸡,发现很多队友,玩到半程的时候,就相约着等打完吃鸡就去打王者。
这是一个很牛逼的策略,作用是什么呢?能有效的防止厌烦,吃鸡打腻了,去打王者,王者打腻了,又感觉有心情可以吃鸡。
我想说什么?就是如果你有很多娱乐类型的app,当你在A上玩烦了就去玩B,当你玩B烦了就去玩C,等你C烦的时候心中又想起了A,这样的话......你就很难走出来了。
当我吃鸡玩到会烦的时候,我反而更“珍惜”这款游戏了,因为从此以后,对于这款游戏而言,不会再感受到一种“我想脱离但脱离不了”的强迫,我能在想玩的时候随手玩两把,获得些许轻松快乐之后又可以随时放下,它不再能“套牢”我,我的自主意志完全回归,我的主体性也回归。
我现在也更“珍惜”B站了,能随手去刷一会儿,但也可以很快放下。 
把某款app玩到“烦”,或许就是我想要的一直结果----如果我能对它产生“烦”的情绪,那么也就意味着,我总是拥有了能随时抽离的自由。 
烦了就返回现实,好好去生活,干嘛非要找另一个app呢?你说是吧?
传送门: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往期文章推荐:不要轻易让自己破防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