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觉不到意义的时候,能挖掘到意义的方法,不是停止行动,反而是要把行动坚持下去。

文化   2024-06-27 16:16   中国香港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窘迫的问题。
在我们这样一个理性化时代,想要通过理性来回答人生意义的问题是极为困难的。
理性化意味着什么?理性化意味着一切存在都必须经过理性的反思和解释, 其结果是一切存在都被有条件化,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有条件的、被决定的,都只是手段, 不存在什么自身就是目的的无条件的东西, 所以人生的意义也就变得难以回答了。
对一切现存之物的怀疑和不信任是理性认识的出发点和实质。 
从理性的眼光来看, 一切现存之物都是有限的和缺乏确定性的, 它们必须通过理性对它们所依赖的条件和根据的追溯来证明自身存在的真实性, 理性主义从根本上否认存在着超越于理性之外的自足自在的东西,也就是说,理性并不会给“意义”这种东西提供辩护。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叫做:任何事物都经不起理性的拷问
拷问是在做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追问,而对于理由的持续追问,最后终将会让你遭遇虚无。
我知道,我们都对理解有渴求,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一件事情时, 我们能够在这种理解中得到满足、 感到充实和确定,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
然而对“为什么”的追问一定是要有限度的,因为每个解释的有效性都依赖一个未经解释的预设----从这样意义上讲,“为什么”这件事是可以无止境的,我们不是搞哲学的,追问到一定程度就够了,过度执着于“为什么”只会把你带向虚无。
值得提醒的是,在你有情绪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思考“为什么”。
回到话题,前面我们说了,由其理性的天然bug,虚无成为一种必然----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结论。
然而我们也不必因此悲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生活的终极意义”与“生活是否值得一过”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
事实上,许多人即使理智上接受生命没有终极意义,ta们也能过上幸福生活。
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态度:即便宇宙再怎么虚无,这个世界再怎么无目的,我们都有一件事可以通过自身决定,那就是我们面对虚无的态度。
在这里,尼采是一个典型,尼采“遭遇虚无时的反应是疯狂的行动主义”。
有两种虚无主义,尼采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还有一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就具体表现来说,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既会强暴性地破坏那些与自己的精神力量不相适应的目标、信念或价值,还会创造性地重设目标、信念或信条,而消极的虚无主义者由于自身精神力量的衰竭,既无法适应之前的目标、信念或价值,更无法创造新的目标、信念或价值,只能沉浸在一切令人麻醉的东西之中。
既然讲到这里,有个东西要提醒一下----摆烂。
对于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这些热词,如果说“躺平”尚且算是中性词的话,那么“摆烂”其实已经是一个带有消极价值指向的词汇。
有人说“摆烂其实是虚无主义的敲门砖”,这话不无道理。
“躺平”某种意义上是在保全自身的能量,但“摆烂”决计就是在作贱自己,千万不能让这种状态蔓延,否则长期的话,就极有可能会演化成消极的虚无主义。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态度负责。
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话说:“即使在最黑暗的情境下,我们也能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独立。”他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到,只有一样东西是无法从人类身上剥夺的:“那就是我们的自由一-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的权利。”
他说的就是赋予意义,在心理学上,这也叫做“意义疗法”。
什么叫做赋予意义呢?说白了,就是换个视角,看到事物的积极价值。
说再难听点,就是为了“哄”自己好好活下去。
弗兰克尔写了《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中大致观点可以归结为: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事件的解释和态度。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赋予经历和痛苦某种意义,可以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希望。
所以,当你选择“赋予意义”这个方式之后,能不能成功赋予意义,它就纯粹是个智商问题----清洗掉原有的思考方式,你能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值得信服的解释?
就像当我们想要放弃的时候总是可以找得到强大的理由一样,当你想为自己赋予意义的时候,你一定也可以找得到----这两个行为本质上不能说相似,只能说它们是100个percent相等。
主动赋予意义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你感觉变好,从而可以哄好自己积极的活下去,不然你可能就要寻死去了。
主动赋予意义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基调,它是自带价值取向的。
它不是在和你探求真理,它不是在和你辩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它就是跟你说,“感觉人生没意义了?没了,那就给自己赋予一个呗,多大的事啊!”,是很霸道的一种积极主义。
换句话说,它就是一种为了让你好好活下去的方法论,所以,你只能赋予自己一个好的意义,而不是一个看了你更想去死的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赋予意义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不是的。
意义既然是通过你主观赋予的,那么它就天然具有脆弱性。
你赋予的这个意义可能让你支撑下去活个去,可能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意义感又破碎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破了,那么你就再为自己赋予一个。
这才叫做“为自己积极地赋予意义”。
最后可以再分享一个很好用的办法,就是我们可以把“找意义”这件事交给我们内在的心理机制。
什么心理机制?自我合理化,细品你会发现这个心理机制的运作很有意思。
我举个例子,就是知识星球的更新,说实话,星球开了三年,但加入的人,三年累计起来确实很少,其实去年我都想关闭续费,打算等到所有人都到期之后,我就关停星球,继续开下去,于我而言早已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反而会牵扯很多的精力,不过呢,最后我还是劝自己别这么做。 
我用两个理由说服自己,就是前面说到为自己做的事情赋予意义,让自己拥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其一,回答星球里的提问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提问者,那么这件事就更有意义了,此外,很多时候,回答完这些问题,能让我很轻易的进入一种写作的状态,能帮助我完成写作状态的唤醒和激活,这还是挺好的。 
其二,由于我在知识星球里分享的内容不涉时事,分享的一般都是我当下会思考的一些内容,因而这些内容是有长期意义的,或许在将来,我可以将这些内容整理、补充,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而哪怕以后没有更进一步整理编撰这些内容的心思,退而求其次的想,尽管加入星球的人不多,但好歹长期活跃的成员还是有几个的,我得让ta们有内容看,那么我长期的更新也仍然是有意义的,再再退而求其次的想,好歹我每天去更新,那也是一种不错的练笔啊。 
确实是这些理由,让我把知识星球开到了现在。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可以和大家分享,就是这种自我说服是会形成自强化效应的
比如,起初,在我想停止运营的时候,我需要为自己找到一些理由,也就是为这件事赋予意义,如此,我才能说服自己继续做下去。 
而当我真正因为这些理由而去坚持的时候,我这种久而久之的坚持其实会反过来帮助我发掘到我做这件事的更多的意义,也就是我的意义系统随着我的坚持行为的展开变得更为丰富了。 
这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自我合理化。 
一件事,你只要找到一个支点继续坚持下去,你的这种坚持本身会帮助你找到更多的支点。 
这么去看,你会发现,「坚持」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意义的倒逼,难道不是吗? 所以在知识星球上的这个体会历程,让我得到一个这样的启示,那就是:
当你在某些时刻找不到意义,或者暂时看不到某种行动的意义的时候,不要多想,不妨就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当你去坚持的时候,你的坚持本身会倒逼“自我合理化”这种心理机制的运行,然后你就能从自身的坚持中渐渐发现各种意义。 
换一种说法,就是在你感觉不到意义的时候,能挖掘到意义的方法,不是停止行动,反而是要把行动坚持下去,做着做着,你就能能感觉到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了,意义是“做”出来的。 
说白了,就是当你的大脑,或者说在自己的有限认知之内,你无法看到某件事的意义,那么这时候就要学会把自己交给身体、交给行动,让自己的身体投入行动之中,在行动过程中,我们潜在的心智或者说我们的身心是能够自觉地去感受和发掘这些意义的。 
从这个层面上去讲,我们的身心其实也是一项很不错的“认知”工具,或许是以前我们都对它的“认知”功能有所忽视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不是吗?
知识星球从这里进入
不要再逃了

白诗诗
点击名字可以看见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