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篇译文目录***

文摘   2024-09-04 09:03   福建  

傅抱石《兰亭雅集图》


  1. 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1936)

  2. 马歇尔·麦克卢汉:《南方的品质》(1947)

  3. 米歇尔·福柯:《直言不讳》(1982)

  4. 卡尔·J·弗里德里希:《巴洛克时代(1610-1660):宗教、哲学和科学》(1952)

  5. M·H·艾布拉姆斯:《康德与艺术神学》(1981)

  6. 圣维克托的休格:《知识论:卷三》(1130)

  7. 琼·柯普伊克:《读我的欲望:拉康对抗历史决定论者》(1994)

  8. 索伦·克尔凯郭尔:《天才和使徒的区别》(1847)

  9.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1946)

  10. 约翰·波考克:《话语的重建:政治思想的历史编纂学》(1981)

  11. 莫里斯·梅洛-庞蒂:《现象学和人的科学》(1958)

  12. 尚·拉普朗虚,J.-B.彭塔力斯:《幻想与性欲的起源》(1968)

  13. 诺埃尔·马尔科姆:《托马斯·霍布斯:自由的反自由》(2016)

  14. 格奥尔格·齐美尔:《时尚》(1904)

  15. 卡罗琳·马文:《当旧技术还是新技术的时候:对19世纪末电力通信的思考》(1988)

  16. 约瑟夫·莱文:《人文主义与历史:英格兰现代史学的各种起源》(1987)

  17. 阿列克谢·尤尔恰克:《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烟消云散:最后一代苏联人》(2006)

  18. 宋明炜:《“黑暗森林”的诗意之心:刘慈欣的“三体”宇宙》(2023)

  19. 哈洛德·英尼斯:《现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学》(1943)

  20. 阿诺德·戴维森:《性别和性存在的起源》(1987)

  21. 约翰·波考克:《狂热:启蒙运动的反自我》(1997)

  22. 斯坦利·卡维尔:《跨越午夜,将白天与黑夜结合》(1985)

  23. 阿列克谢·尤尔恰克:《列宁的身体:共产主义主权的隐秘科学》(2015)

  24. 小威廉·休厄尔:《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政治无意识:一个前定量历史学家的自白》(2005)

  25. 克利福德·格尔茨:《反反相对主义》(1984)

  26. 克利福德·格尔茨:《如果一个国家不是主权国家,它又是什么?反思复杂地方的政治》(2003)

  27. 阿拉特斯·瑞德:《工会和英国的多元主义传统》(2016)

  28. 汪悦进:《升入天堂还是留在墓中?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绘画与公元前2世纪中国“重生”的拟真现实》(2011)

  29. 齐格蒙·鲍曼:《工业制度、消费主义和权力》(1983)

  30. 汉娜·阿伦特:《真理与政治》(1967)

  31. 哈里·哈如图涅:《被现代性超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2000)

  32. 盖瑞斯·斯特德曼·琼斯:《贫穷的终结:“法国大革命”和一个不再匮乏的世界的承诺》(2005)

  33.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颖的政府形式》(1951)

  34. 戈特弗里德·阿亨沃尔:《自然法绪论》(1763)

  35. 奥兰多·帕特森:《权威、异化和社会死亡》(1982)

  36. 伊万·尔马柯夫:《自己出局:集体让权理论》(2008)

  37. 任思梅:《被卖的人:华北地区的人贩子和家庭生活》(2017)

  38. 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反对时代精神》(2020)

  39. 石静远:《汉字的王国:使中国走向现代的语言革命》(2022)

  40. 包卫红:《布景设计思维和人的艺术》(2023)

  41.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身处中心的个人》(2020)

  42. 西奥多·阿多诺:《历史与自由:冲突和生存》(1964)

  43. 齐格蒙·鲍曼:《没有道德准则的道德》(1994)

  44. 琼·柯普洁:《送子鸟的寓言和其他错误的性别理论》(2010)

  45. 刘纪蕙:《以阿甘本为背景: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主权与空无》(2015)

  46. 乔治·贝克莱:《运动的原理、本质以及运动传递的原因》(1721)

  47. 卡特里娜·克拉克:《莫斯科,“第四罗马”:斯大林主义、世界主义和苏联文化的演变(1931-1941)》(2011)

  48. 保罗·德曼:《对理论的抵制》(1982)

  49. 柯文:《蒋介石,中国的民族主义政策,以及越王勾践的故事》(2014)

  50. 尤尔根·哈贝马斯:《上帝与世界》(2002)

  51. 尤尔根·哈贝马斯:《信仰与知识之间的边界:论康德宗教哲学的接受和当代价值》(2008)

  52. 克雷格·卡尔霍恩:《时间、世界和世俗主义》(2012)

  53. 南希·乔多罗:《超越两性差异:临床个体性与女性/男性特质塑造中的同性不同代关系》(2004)

  54. 吴一庆:《从正义的血统到反抗的权利:北京红卫兵运动中的阶级政治与公民政治》(2014)

  55. 乔治·德雷弗斯:《两手击掌之声:藏传佛教徒的教育》(2003)

  56. E·H·卡尔《浪漫的流亡者》(1933)

  57. 李怀印:《被束缚的“主人翁”:中国的工厂工人(1949-2019)》(2023)

  58.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1938)

  59. 温迪·布朗:《虚无主义时代》(2023)

  60. 杰弗里·安德鲁·巴拉什:《集体记忆和历史过往》(2016)

  61. 阿列克谢·尤尔恰克:《共产主义的真正颜色:绯红之王、深紫、平克·弗洛伊德》(2006)

  62.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性》(2006)

  63. 芭比·泽丽泽尔:《濒临死亡:新闻图像如何影响公众》(2010)

  64. 艾登·福斯特-卡特:《生产方式之争》(1978)

  65. 丽塔·费尔斯基:《批判的极限》(2015)

  66. 布鲁诺·拉图尔:《“批判”为何油尽灯枯?从“事实”到“关切”》(2004)

  67. 约翰·特里西:《浪漫的机器: 拿破仑之后的乌托邦科学和技术》(2012)

  68. 凯瑟琳·马勒布:《黑格尔的未来:可塑性、时间性和辩证法》(1996)

  69. 杜赞奇:《作为历史范式的海洋》(2021)

  70. 罗伯特·华莱士:《〈现代的合法性〉译者序》(1983)

  71. 保罗·拉比诺:《福柯不合时宜的斗争:走向一种精神性形式》(2009)

  72. E·H·卡尔:《今天的左派》(1978)

  73.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74. 张庆燮:《压缩现代性的逻辑:阶级、家庭、人口》(2022)

  75. 列夫·马诺维奇:《数字电影和动态影像的历史》(2001)

  76. 沃尔夫冈·索夫斯基:《恐怖的秩序:绝对权力》(1993)

  77. 伦纳德·巴坎:《食以载道: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的饮食与欧洲文化》(2021)

  78. 小威廉·休厄尔:《“结构”的理论:二元性、能动性和变化》(1992)

  79.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修昔底德和雅典帝国的城邦》(1966)

  80. 弗里德里希·尼采:《〈道德的谱系〉序言》(1887)

  81.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全球历史中的启蒙运动:一种历史编纂学批判》(2012)

  82.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美丽身体的全球化:尤金·桑道、健美和20世纪伊始肌肉发达的理想》(2021)

  83.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记忆的辩证:“冷战”时期日本的帝国记忆》(2014)

  84.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不是非得这样”:19世纪时间制度的全球转变》(2018)

  85. 墨磊宁:《与国家达成共识: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2011)

  86. 墨磊宁:《中文打字机:这里没有ABC》(2017)

  87. 洛琳·达斯顿,彼得·加里森:《客观性》(2007)

  88. 克劳迪娅·库恩兹:《纳粹良知》(2003)

  89. 阿尔伯特·赫希曼:《离开、发声和国家》(1977)

  90. 汉娜·阿伦特:《理解与政治》(1953)

  91. 克劳迪娅·库恩兹:《祖国的母亲们:女人、家庭与纳粹政治》(2012)

  92. 塞内卡:《论愤怒》(41)

  93. 吉尔·德勒兹:《控制社会后记》(1990)

  94. 周蕾:《不像母语使用者:语言使用的后殖民场景与外来语的接近性》(2014)

  95. 约翰·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后记:简要回顾与再介绍》(2017)

  96. 理查德·伯克:《启蒙、革命与民主》(2008)

  97. 皮埃尔·布尔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1986)

  98. 艾琳·拉菲蒂:《我们需要的家庭:残疾、遗弃,以及寄养在当代中国的阻力》(2022)

  99. 亚历山大·加洛韦:《模拟的黄金时代》(2022)

  100. 墨磊宁:《移动打字机:中文打字员如何在毛泽东思想盛行时期开发预测文本》(2012)

  101.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世纪早期中国的传播与调整》(1959)

  102. 孔飞力:《太平天国幻觉的起源:一场汉人叛乱的跨文化维度》(1977)

  103. 布拉特马·班纳吉:《国家(和)暴力》(2017)

  104. 布拉特马·班纳吉:《底层:是政治主体还是历史主角》(2015)

  105. 爱德华·琼斯-英霍蒂普:《延展性与机器:格伦·古尔德与技术自我》(2016)

  106.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思想的工业化》(1982)

  107. 姜民秀:《活体机器的崇高梦想:欧洲人想象中的自动机器》(2011)

  108. 莫欧礼:《摄影中国:科学、商业和传播》(2021)

  109.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系统:技术和人类有限性》(2017)

  110. 安德鲁·芬伯格:《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理性的批判:从剩余价值到技术政治》(2010)

  111. 安德鲁·芬伯格:《质疑技术:技术、哲学、政治》(1999)

  112. 克劳德·勒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起源纲要》(1991)

  113.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极端情况下的个体和群体行为》(1943)

  114. 乔治·卡提卜:《意识形态和讲故事》(2002)

  115. 舒喜乐:《红色革命,绿色革命: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种田》(2016)

  116. 阿维·利夫施茨:《语言与启蒙:18世纪的柏林辩论》(2012)

  117. 乔恩·沃特洛:《这只是个玩笑,同志!斯大林时期的幽默、信任和日常生活》(2018)

  118. 约翰·杜伦·彼得斯:《站在麦克卢汉的肩膀上阅读》(2019)

  119.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思考颜色和/或机器》(2006)

  120. 詹明信:《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1986)

  121. 黎贝卡·科尔曼:《制造、管理、体验“现在”:数字媒体和“实时”的压缩与配速》(2020)

  122. 伊丽莎白·卡尔森:《立体主义时尚:国际现代艺术展之后现代主义的主流化》(2014)

  123. 柄谷行人:《审美的用途:东方主义之后》(1998)

  124. 爱德华·萨义德:《弗洛伊德和非欧洲人》(2001)

  125. 吕克·博尔坦斯基:《谜团与阴谋:侦探小说、间谍小说和现代社会的形成》(2014)

  126. 索伦·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1843)

  127. 伊莎贝尔·斯唐热:《思考唯物主义:狄德罗的鸡蛋》(2011)

  128. 布鲁斯·卡明斯:《朝鲜战争的历史:压抑的文化》(2010)

  129. 马克斯·韦伯:《学术是一种志业》(1918)

  130. 墨磊宁:《无处安置的死者:近代中国的墓葬迁移》(2019)

  131. 埃克哈特大师:《论超脱》(1308)

  132. 布莱恩·拉金:《基础设施的政治与诗学》(2013)

  133. 安·斯威德勒:《行动中的文化:符号与策略》(1986)

  134. 马丁·杰伊:《拓展领域中的1968年:法兰克福学派和不平衡的历史进程》(2020)

  135. 马丁·杰伊:《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意识形态”:政治审美化意味着什么?》(1992)

  136. 刘禾:《机器中的维特根斯坦》(2021)

  137. 雷祥麟:《非驴非马:医学与中国现代性之争》(2014)

  138. 项飙:《悬浮:在高度流动的世界里谋求变革的能动性》(2021)

  139. 项飙:《潜在移民:中国东北后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潜在跨国流动和当下的流离失所》(2014)

  140. 詹妮弗·罗伯森:《日本雌雄同体的政治:剧场内外的性征与颠覆》(1992)

  141. 小威廉·休厄尔:《历史的逻辑:理论、历史和社会科学》(2005)

  142. 杜宁凯:《思维的种姓》(1992)

  143. 亚当·菲利普斯:《反对自我批判》(2015)

  144. 张庆燮:《贫困的金融化:后发展时代韩国的金融危机无产阶级化》(2016)

  145. 巫鸿:《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无常是一种当代废墟美学》(2012)

  146. 巫鸿:《时间的纪念碑性:大钟,鼓楼,西式钟楼》(2003)

  147. 巫鸿:《重新思考中国早期艺术中的意义:动物、先祖、人》(2016)

  148. 倪德卫:《〈《竹书纪年》解谜〉后记》(2011)

  149. 布莱恩·奥多尔蒂:《在“白立方”之内: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1976)

  150. 米莲姆·特克汀:《伦理与政治相遇之处:法国的人道主义暴力》(2006)

  151. 乔安妮·纳格尔:《男子气概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性别与性》(1998)

  152. 格莱布·齐普尔斯基:《社会主义的乐趣:苏联“冷战”时期的青年、消费与国家支持的流行文化(1945-1970)》(2016)

  153. 库马里·贾亚瓦德纳《第三世界的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1986)

  154. 劳拉·贝尔:《把时间作为方法》(2016)

  155. 苏成捷:《狐狸精、石女和中华帝国晚期的其他跨性别历史》(2024)

  156. 安德烈·巴赞:《苏联电影中的斯大林神话》(1950)

  157. 蒂姆·英格尔德:《进化与社会生活》(1986)

  158. 贺萧:《妇女与中国革命:妇女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2018)

  159. 麦克尔·杰克逊:《思想的归属:哲学课题的人类学批判》(2012)

  160. 班大为:《早期中国的占星术和宇宙学:地与天齐》(2013)

  161. 拉纳·米特:《灾难后的国家建设:蒋廷黻与“二战”后中国的重建(1943-1949)》(2019)

  162. 伊利·扎列茨基:《精神分析与资本主义精神》(2008)

  163. 埃里希·弗洛姆:《害怕自由:逃避的机制》(1941)

  164. 埃里希·弗洛姆:《人心善恶:个体自恋和社会自恋》(1964)

  165. 唐娜·哈拉维:《动物社会学和政治身体的自然经济学:支配的政治生理学》(1991)

  166. 乔纳森·萨哈:《伦敦动物园谋杀案: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殖民时代晚期的同情》(2016)

  167. 阿尔温德·拉贾戈帕尔:《传播主义:“冷战”时期的人文主义》(2020)

  168. 艾蒂安·巴利巴尔:《本体论差异、人类学差异和平等的自由》(2020)

  169. 沙恩·麦考斯兰:《“风异”:中国现代主义与末代皇帝流亡宫廷的艺术》(2020)

  170. 莎拉·郑:《女人,宠物,帝国主义:英国的狮子狗和对旧中国的怀旧之情》(2006)

  171. 罗伯特·斯塔姆:《颠覆的快感:巴赫金、文化批评与电影》(1989)

  172. 阿布·法尔曼:《论不死:技术科学时代的世俗永生》(2020)

  173. 魏美玲:《杨丽萍的孔雀舞:改写毛泽东时代的形象》(2018)

  174. 苏珊·桑塔格:《迷人的法西斯主义》(1975)

  175. 查尔斯·蒂利:《历史学家在做什么,以及怎样做》(1990)

  176. 约瑟夫·拉兹:《自由的道德:政治自由的问题》(1986)

  177. 理查德·伯克:《黑格尔的世界革命》(2023)

  178. 阿伦卡·祖潘契奇:《生命政治、性与无意识》(2016)

  179. 伊利·扎列茨基:《精神分析和我的一生》(2016)

  180. E·H·卡尔:《卢卡奇与阶级意识》(1971)

  181. 麦克尔·杰克逊:《身体的知识》(2012)

  182. 柄谷行人:《原地不动,就无从批判》(2012)

  183. 因卡·马尔德-巴赫:《克拉考尔〈雇员们〉导论》(1998)

  184. 詹妮弗·科茨:《制造偶像:日本电影中的“重复”与女性形象(1945-1964)》(2016)

  185. 迪·佩约克:《远离心爱的人:柬埔寨音乐之旅》(2023)

  186. 尼克‧库德瑞:《连接的代价:数据如何殖民人类生活并将其用于资本主义》(2019)

  187. 尼克·库德瑞,安德里亚斯·赫普:《现实的中介化建构》(2016)

  188. 奈杰尔·多德:《比特币的社会生命》(2018)

  189. 高瑞德:《在主权与合法性之间: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6-1953》(2019)

  190.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从全球视角研究:探索、发展和传播有用而可靠知识的西欧制度有何历史基础》(2013)

  191. 利塔尔·莱维:《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时间性:文化与政治》(2021)

  192. 卡尔·洛维特:《现代哲学史中“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之间的问题联系》(1935)

  193. 叶凯蒂:《优雅美人,新女性,活力女英雄,民族国家斗士:梅兰芳在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的节目选择中对中国的看法》(2007)

  194. 基斯·尼格斯:《从创作者到数据:后唱片音乐产业和数字集团》(2019)

  195. 威廉·克罗农:《着手做历史》(2004)

  196. 克雷格·卡尔霍恩:《人文学科和大学》(2020)

  197. 克雷格·卡尔霍恩:《乌尔里希·贝克、亚洲与“第二现代性”》(2010)

  198. 让-路易·鲍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1974)

  199.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方法与海洋》(2020)

  200.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核心预设是“他人可能是正确的”》(1988)

  201. 马丁·哈格隆德:《马克思,黑格尔和宗教批判》(2021)

  202. 安吉拉·麦克罗比:《女性主义与韧性的政治》(2020)

  203. 马钊:《战时北京离家出走的妻子、城市犯罪与生存战略:1937-1949》(2015)

  204. 安德鲁·欧文:《痛苦的颜色》(2009)

  205. 米莲姆·汉森:《作为象形文字书写的大众文化:阿多诺,德里达,克拉考尔》(1992)

  206. 邱燕凌:《无烟糖:省级官僚的死亡与中国国民经济建设》(2010)

  207. 汤姆·罗伯茨,乔尔·克鲁格:《孤独与缺失的情绪体验》(2021)

  208. 傅罗文:《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技术》(2018)

  209. 胡彤晖:《数字昏睡》(2022)

  210. 克利福德·格尔茨:《无常的职业:有趣时代的人类学生活》(2002)

  211. 塔尔科特·帕森斯,埃文·沃格特:《纪念克莱德·克拉克洪(1905-1960)》(1962)

  212. 谢恩·埃普丁:《城市流动性的道德:城市的技术和哲学》(2021)

  213. 珍妮尔·泰勒:《承认、关怀与痴呆症》(2008)

  214. 琼·柯普洁:《性别的“紧凑”》(2012)

  215. 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文化与批判理论》(2023)

  216. 魏昂德:《政治运动中的歧义和选择:北京红卫兵派系的起源》(2006)

  217. 瓦茨拉夫·哈维尔:《无权者的权力》(1978)

  218. 王德威:《乌托邦梦想和幽暗意识》(2019)

  219. 乔恩·埃尔斯特:《1789年以前的法国:一个专制制度的解体》(2020)

  220. 理查德·伯克:《什么是保守主义?历史、意识形态与政党》(2018)

  221. 帕特里克·乔伊斯:《自由之治:自由主义和现代城市》(2014)

  222. 巴里·海因兹:《权力的话语:权力的两种概念》(1996)

  223. 阿洛伊斯·李格尔:《现代纪念物崇拜:本质和起源》(1903)

  224. 巴鲁克·奈-帕兹:《托洛茨基的社会和政治思想》(1978)

  225. 罗伊·拉帕波特:《造就人性的仪式和宗教:神圣的破裂及其救赎》(1999)

  226. 埃里希·奥尔巴赫:《语文学与“世界文学”》(1952)

  227. 斯蒂芬·图尔敏:《回归宇宙学: 后现代科学与自然神学》(1982)

  228. 冯珠娣,赖立里:《上山采药:中国南方山区的民族与知识》(2021)

  229. 堀光:《日本帝国的电影和视觉文化(1926-1945):昭和初年、历史语境和叙事框架》(2017)

  230. 凯姆斯勋爵:《批评的要素:新奇和意外之物》(1762)

  231. 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现实主义与小说的形式》(1957)

  232. 埃里希·奥尔巴赫:《时间、历史与文学:作为现代人文之源的民族精神理念》(1955)

  233. 雅克·朗西埃:《城邦的秩序》(2004)

  234. 雅克·朗西埃:《共产主义艺术存在吗》(2019)

  235. 上野千鹤子:《日本女性因何地位低下:新自由主义改革对性别的影响》(2021)

  236. 上野千鹤子:《记忆的政治:国家、个体、自我》(1999)

  237. 安吉拉·麦克罗比:《女性主义、家庭,以及新的、多种媒介的母性》(2020)

  238. 让·戈德斯坦:《折衷主义的主体性与女性之美的不可能性》(1998)

  239. 彼得-保罗·维尔贝克:《技术的道德化:理解事物、设计事物的道德》(2011)

  240. 彼得-保罗·维尔贝克:《事物是什么:对技术、能动性、设计的哲学反思》(2005)

  241. 雅各布·加布里:《图像对象:计算机图形的考古学》(2021)

  242. 理查德·巴布鲁克,安迪·卡梅伦:《加州意识形态》(1996)

  243. 麦大维:《唐代中国的国家和学者》(1988)

  244. 燕安黛:《丁戊奇荒:一件不算大事的事的表现及其影响》(2001)

  245. 卜正民:《大国》(2016)

  246. 赵刚:《重构中国:清帝国的意识形态与20世纪初现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兴起》(2006)

  247. 朱迪斯·布朗:《下流的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女同性恋修女的生活》(1986)

  248. 杜赞奇:《中国“长二十世纪”的历史与全球化》(2008)

  249. 唐娜·哈拉维:《科学界的左派转型:30年代英国和60年代美国的激进协会》(1975)

  250. 丽塔·费尔斯基:《发明“日常生活”》(2000)

  25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1991)

  252.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媒介的深层时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听和看的考古学》(2006)

  253. 彼得·柏克:《再阐释的艺术:米歇尔·德·塞都》(2002)

  254. 吉安·普拉卡什:《谁在害怕后殖民?》(1996)

  255. 吉尔伯特·西蒙东:《人类进步的局限性》(1959)

  256. 罗伯特·德列日:《复制与共识:印度的贱民、种姓和意识形态》(1992)

  257. 布丽塔·奥格斯堡,西里尔·福耶:《收益赋权:小额信贷机构的使命漂移》(2010)

  258. 朱迪斯·法夸尔/冯珠娣:《病床边的形而上学》(2015)

  259.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德国的独裁者: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源、结构和影响》(1969)

  260. 乔治·卡提卜:《暴政下的个体性和对真理的忠诚》(2019)

  261. 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轴心时代》(1949)

  262. 丽莎·冈瑟:《像警察一样去看》(2019)

  263. 张跃宏:《“男科”在中国的诞生:制造欲望主体》(2007)

  264. 阎云翔:《当代中国医患猜疑的伦理与政治》(2018)

  265. 高峥:《饮食、烹调和上海“小男人”:食物配给制和经济改革的社会性结果》(2013)

  266. 哈里特·埃文斯:《沟通的性别:改变中国城市母亲和女儿的期望》(2010)

  267. 赵韩惠贞:《不能说“不”的“规格一代”:当代韩国教育过度、半失业的年轻人》(2015)

  268. 彼得·达尔格伦:《媒体与政治参与:公民、传播与民主》(2009)

  269. 理查德·麦克唐纳:《放电影给神看:会合空间的神殿与曼谷露天电影院的仪式经济》(2017)

  270. 李正勋:《从英雄化的角度研究视觉斯大林主义: 30年代的海报、绘画和插图》(2007)

  271. 格兰特·波尔默,凯瑟琳·吉尼斯:《自拍的现象学》(2017)

  272. 塔妮亚·莫德尔斯基:《恐怖之悦:当代恐怖电影和后现代理论》(1994)

  273. 韩倚松:《纸上剑客:金庸与现代中国武侠小说》(2005)

  274. 沃尔夫冈·施鲁赫特:《西方理性主义的崛起:马克斯·韦伯的发展史》(1981)

  275. 亨利·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1992)

  276. 吕克·博尔坦斯基:《论批判:批判理论的结构》(2011)

  277. 安吉拉·麦克罗比:《超越反福利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社交媒体的相互诋毁》(2022)

  278. 吕克·博尔坦斯基:《批判与自我颠覆》(2012)

  279. 罗伯·基钦:《大数据,新认识论和范式的转变》(2014)

  280. 阿约·瓦尔贝里:《优质:中国精子库的常规化运作方式》(2018)

  281. 杰弗里·哈特曼:《恐怖与艺术》(2013)

  282. 杰弗里·哈特曼:《神学与想象》(2013)

  283. 莫伊舍·普殊同:《当前的危机与价值的不合时宜》(2017)

  284. 彼得·辛格:《关于在德国被沉默的问题》(1991)

  285. 伊莲·斯塔夫罗:《对波伏娃的利用与滥用:重新评价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批判》(1999)

  286. 约翰·费斯克:《“粉丝”的文化经济学》(1992)

  287. 汤姆·冈宁:《旧技术的更新:上次世纪之交时,技术中的惊叹、第二天性和恐惑》(2003)

  288. 濮德培:《单一实体》(2021)

  289. 罗伯特·哈桑:《从模拟到数字》(2020)

  290. 阿尔伯特·托斯卡诺:《狂热主义及其用途》(2017)

  291. 肖恩·凯利:《非人类的凝视》(2020)

  292. 约翰·贝利:《论崇高》(1747)

  293. 洪美恩:《论不讲中文:生活在亚洲和西方之间》(2001)

  294. 斯图亚特·霍尔:《黑人流行文化中的“黑人”是什么意思?》(1992)

  295. 迈克尔·索恩:《〈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食人主义、圣餐和多元信仰的牺牲》(2015)

  296. 濮德培:《现代世界初期的中国:捷径、神话与现实》(1999)

  297. 莱因哈特·科塞莱克:《未来的过去:关于历史时间的语义学》(1979)

  298. 史蒂文·史密斯:《爱国主义是忠诚》(2019)

  299. 希瑟·蒙哥马利:《与泰国的童妓一起工作:实践与阐释的问题》(2007)

  300. 鲍里斯·格罗伊斯:《装置的政治》(2009)

  301. 鲍里斯·格罗伊斯:《恐怖时代下的艺术命运》(2015)

  302. 米歇尔·福柯:《真理与权力》(1979)

  303. 亚历山大·赛德梅尔:《柏林的“欧洲中心”(1963-1965):美国化,消费主义与国际风格的应用》(2005)

  304. 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1973)

  305. 艾比·拉比诺维茨:《代孕链》(2016)

  306. 汉斯·布鲁门伯格:《终结神话》(1984)

  307. 张英进:《悲情的表达与空间性别化:60年代台湾台语片的政治和诗学》(2013)

  308. 江克平:《革命的声音:现代中国的诗歌与听觉想象》(2009)

  309. 裴文睿:《〈鹖冠子〉和黄老思想》(1991)

  310. 昆汀·贝尔:《艺术与精英》(1974)

  311. 安森·拉宾巴赫:《人类发动机:能量、疲劳和现代性的起源》(1990)

  312.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我们语言中的神话:关于弗雷泽〈金枝〉的评论》(1931)

  313. 哈里·哈如图涅:《拟古与现实:日本与全球法西斯想象》(2023)

  314. 鲍里斯·格罗伊斯:《词语与图像的边界》(2011)

  315. 鲍里斯·格罗伊斯:《艺术,技术与人文主义》(2017)

  316. 马克·汉森:《媒介理论》(2006)

  317. 诺埃尔·马尔科姆:《人权的本质》(2020)

  318. 达德利·安德鲁:《民族国家的湍流,世界电影体系的漩涡》(2021)

  319. 雅各布·克莱恩:《“新中国”的工业化与地方性饮食文化》(2018)

  320. 乔纳森·克拉里:《焦土:超越数字时代走向后资本主义世界》(2022)

  321. 石汉:《准民族主义:缅甸佤邦的主权和真实性》(2021)

  322. 石汉:《犬儒主义的起码定义:当代中国的日常社会批评和“生活”的些许意义》(2014)

  323. 罗伯特·B·皮平:《抽象艺术是什么:从黑格尔的视角谈起》(2002)

  324. 菲利普·布雷索,津吹雅子:《偶像辈出:日本流行音乐的演化》(1997)

  325. 迈克尔·戈达德:《电话、录音机、麦克风、留声机:〈双峰〉声音技术的媒介考古学》(2016)

  326. 戴维·莫利:《媒介、现代性和技术:“新”的地理学》(2006)

  327. 格奥尔格·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903)

  328. 鲍里斯·格罗伊斯:《时间的同志》(2009)

  329. 约凯·本克勒:《权力和生产力: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意识形态和技术》(2022)

  330. 斯拉沃热·齐泽克:《安·兰德的现实性》(2002)

  331. 弗雷德里克·洛登:《资本的自愿奴隶:斯宾诺莎和马克思论欲望》(2010)

  332. 恩斯特·贡布里希:《“他们都是人类”:反思人文学科中的文化相对论》(1985)

  333. 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1978)

  334. 厄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

  335. 伊曼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前言)》(1786)

  336. 安妮塔·格雷尼:《生命科学史的物质转向》(2016)

  337. 汉斯·布鲁门伯格:《世界的可读性》(2022)

  338. 姜学豪:《太监之后:科学、医学与现代中国的性转》(2018)

  339. 加斯东·巴什拉:《科学思维的形成:认识论障碍的观念》(1938)

  340. 葛苏珊:《管理中国的人口:从列宁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生命政治学》(2005)

  341. 葛苏珊:《科学、现代性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诞生》(2003)

  342. 赵小建,韩起澜:《1968年至1980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青年运动》(2019)

  343. 爱丽丝·弗农:《巨大的身体:在〈进击的巨人〉中重塑人体解剖结构》(2017)

  344.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前卫艺术与媚俗艺术》(1939)

  345. 艾米莉·汤普森:《现代性的声景:声音、现代性和历史》(2002)

  346. 凯特·克劳福德:《人工智能的地图集:权力、政治和人工智能的地球成本》(2021)

  347. 彼得·辛格:《利他主义的起源》(2011)

  348. 凯瑟琳·德里斯科尔:《现代主义,电影,青春期:青春电影的另一种历史》(2011)

  349. 何塞·范戴克:《数据化,数据主义和数据监控:科学范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大数据》(2004)

  350. 菲利帕·洛瓦特:《贾樟柯电影中“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幽灵声景》(2012)

  351. 让-吕克·南茜:《闯入者》(2002)

  352. 贝尔纳·斯蒂格勒:《去无产阶级化的时代:后消费文化中的艺术与教育 》(2010)

  353. 阿瑟·洛夫乔伊:《观念史学》(1938)

  354. 阿基里·姆贝贝:《死亡政治学》(2003)

  355. 约翰·杜伦·彼得斯:《洛克、个体和沟通的起源》(1989)

  356. 安德鲁·阿伯特:《美国学术界的职业阶段和出版》(2019)

  357. 汉斯·巴伦:《寻找佛罗伦萨的公民人文主义:早期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背景》(1988)

  358. 费利克·斯施塔尔德:《数字状况:算法排名》(2017)

  359. 南希·贝姆:《数字时代的个人关系:新的形式》(2010)

  360. 罗伯特·马提森:《我在布朗大学研究魔法和巫术》(2013)

  361. 杰弗里·戈勒姆等:《自然的语言:再论17世纪自然哲学的数学化》(2016)

  362. 索尔·奥斯特利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音乐与现代性》(2003)

  363. 沈双:《香港和新加坡/马来亚帝国间空间的通俗文学》(2022)

  364. E·H·卡尔:《斯大林》(1953)

  365. 马歇尔·麦克卢汉:《神话与大众媒介》(1959)

  366. 罗安清:《不受控制的边缘:作为伴侣物种的蘑菇》(2012)

  367. 龙沛:《早期现代中国的战争、政治和社会:从襄阳陷落到崖山海战(1272-1279)》(2005)

  368. 比约恩·波曼:《从〈老男孩〉到〈燃烧〉:韩国电影中的“恨”》(2020)

  369. 松井惠子:《重新审视文学文本中人的尊严:在概念和经验方法之间寻求持续的对话》(2017)

  370. 纳塔尼尔·阿玛:《在中国乐坛摸清和规避(自我)审查制度》(2020)

  371. 詹妮弗·哈定:《风险身体:性别,监控与激素替代疗法》(1997)

  37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1928)

  373. 凯拉·安德森:《伦理、生态与未来:当艺术与设计面临人类世》(2015)

  374. 凯瑟琳·梅森:《传染病变革:“非典”之后重建中国公共卫生系统》(2016)

  375. 古克礼:《天象之数:早期帝制中国的天文学和权威》(2017)

  376. 伊万·尔马柯夫:《实践理论、理性选择和历史变迁》(2010)

  377. 达德利·安德鲁:《鬼城》(2010)

  378. 约翰·杜伦·彼得斯:《“你是说,我的整个谬论都是错的吗?”:谈谈技术决定论》(2017)

  379. 卡特里娜·克拉克:《肖斯塔科维奇转向弦乐四重奏,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的辩论》(2013)

  380. 朱莉·吉默森:《中国的女婴弑婴行为:一份有关文化规范与法律规范的研究》(1990)

  381. 萨凡纳·尚格:《进步的反乌托邦:废奴、反黑人性和旧金山的学校教育》(2019)

  382. 杰弗里·斯奈德-雷恩克:《从摇篮到坟墓:清朝的婴儿塔和下葬婴儿的政策》(2019)

  383. 马丁·哈格隆德:《自然自由与精神自由》(2019)

  384. 约翰·杜伦·彼得斯:《望向深渊:言论自由与自由主义传统》(2010)

  385. 帕丽斯·A·斯皮斯-甘斯:《“勿悔,勿忘”:〈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历史与性别的摩擦》(2020)

  386. 张英进:《台北电影重绘:文化混生、异托邦和后现代性》(2000)

  387. 琳达·威廉姆斯:《当女性观看的时候》(2001)

  388. 苏珊·内皮尔:《当机器休止:〈新世纪福音战士〉和〈玲音〉中的幻想,现实和终极身份》(2002)

  389. 伊夫-阿兰·布瓦:《蒙德里安与建筑理论》(1987)

  390. 大卫·格雷伯,大卫·温格罗:《国家没有根源:主权、官僚制度和政治的卑微开端》(2021)

  391. 朱莉娅娜·布鲁诺:《表面、肌理、编织:王家卫的时装世界》(2014)

  392. 阿图罗·埃斯科瓦尔:《“第三世界”的建构与解构:发展与现代性的人类学》(2012)

  393. 柯林·斯巴克斯:《全球化、发展与大众媒体》(2007)

  394. 吉尔伯特·西蒙东:《论技术美学》(1982)

  395. 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政治和历史》(2018)

  396. 加里·杨格:《“我不介意被当作黑人作家,但我不会被它束缚”:谈种族、政治和归类》(2023)

  397. 恩斯特·卡西尔:《语言问题对现代哲学兴起的意义》(1927)

  398. 卡尔·波兰尼:《论自由》(1927)

  399.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摄影》(1927)

  400. 恩佐·特拉维索:《左派的忧郁:马克思主义、历史和记忆》(2017)

  401. 恩佐·特拉维索:《革命:一部思想史》(2021)

  402. 大卫·基奥尼·摩尔:《“后殖民”的“后”是否等同于“后苏联”的“后”?走向全球后殖民批判》(2001)

  403. 利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与现代性》(1996)

  404. 托马斯·拉马尔:《动漫生态学:电视、动画和游戏媒体的谱系学》(2018)

  405. 恩佐·特拉维索:《历史与理论之间的极权主义》(2017)

  406. 项飚:《后勤权力与后勤暴力:中国疫情的经验教训》(2023)

  407. 弗朗索瓦·阿赫托戈:《“历史性”的制度:现在主义和时间经验》(2003)

  408. 扬·阿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1988)

  409. 苏成捷:《清朝中国的一妻多夫制与卖妻:生存策略与司法干预》(2015)

  410. 阿诺·梅耶:《怒火: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暴力与恐怖》(2000)

  411. 理查德·森内特:《建筑与居住:城市的伦理》(2018)

  412. 赵月枝:《中国的挑战:对21世纪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2011)

  413. 王德威:《罪或罚?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法证话语》(2000)

  414. 特雷博尔·肖尔茨:《数字劳工:互联网既是游乐场也是工厂》(2012)

  415. 约恩·吕森:《传统:历史感的生成原理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逻辑和影响》(2012)

  416. 罗素·梅纳德:《运输成本与远距离贸易(1300-1800):在现代早期,欧洲是否有过一场“运输革命”》(1991)

  417. 权正敏:《韩国“直女粉”和她们的同性恋幻想》(2019)

  418. 蔡莘莘,艾米丽·邓恩:《当代中国的相声和郭德纲的出现》(2020)

  419. 西奥多·贝斯特:《寿司走向世界》(2000)

  420. 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纠正侵权》(2004)

  421. 莫里斯·韦兹:《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1956)

  422. 唐纳德·麦肯齐:《以光速进行交易:超快算法如何改变金融市场》(2021)

  423. 丽塔·费尔斯基:《入迷:论依恋》(2020)

  424. 小威廉·休厄尔:《文化的概念》(1999)

  425. 格奥尔格·齐美尔:《废墟》(1911)

  426. 杜赞奇:《本真性与女性:现代中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个人叙事》(1998)

  427. 道格拉斯·艾略特:《中国金融体系概论》(2013)

  428. 特里·伊格尔顿:《论悲剧:乱伦与算术》(2020)

  429. 王笛:《神秘的交流方式:19世纪四川袍哥的江湖春典》(2008)

  430. 爱德华·琼斯-英霍蒂普:《脆弱的民族国家:“冷战”中的敌对自然和技术失败》(2017)

  431. 诺埃尔·马尔科姆:《霍布斯到底说了什么》(2005)

  432. 南希·弗雷泽:《反思》(2011)

  433. 张鹂:《焦虑的中国:内心的革命与心理治疗的政治》(2020)

  434. 夏洛特·布拉克曼:《作为道德行动的谣言:通过中国住房供给质疑地方政府》(2018)

  435. 小威廉·休厄尔:《经济危机与现代史的形成》(2012)

  436. 雅克·德里达:《基督教与世俗化》(2020)

  437. 希尔文·施韦伯:《在原子弹的阴影下:奥本海默、贝特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2000)

  438. 詹姆斯·斯科特:《改善人类境况的计划:城市,人,语言》(2020)

  439. 加文·法加德:《作为颠覆性情感的视觉浪漫主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宝丽来照片(1979-1983)》(2012)

  440. 柯文:《在历史与记忆之间》(2016)

  441. 方称宇,弗朗索瓦·蒂埃里:《中国的花钱:吉祥与庇佑的图像学语言》(2016)

  442. 詹明信:《重绘台北》(1994)

  443. 托马斯·尼科尔斯:《专业知识的消亡:反对既有知识的运动,以及它为什么重要》(2017)

  444. 谢永平:《幽灵民族性:从康德到后殖民解放文学的自由之路》(2003)

  445. 罗莎琳·克劳斯:《前卫艺术的原创性问题》(1985)

  446. 朱苑瑜:《信用的宇宙观:跨国流动与中国的目的地政治》(2010)

  447. 克雷格·杰弗里:《逝者如斯:印度的青年、阶级和“等待”的政治》(2010)

  448. 琳达·诺克林:《比美的事物更美:身体、老年、残迹与死亡》(2006)

  449. E·H·卡尔:《民族主义及其发展》(1945)

  450. 诺博特·伊里亚思:《文明的进程:面向自我约束的社会约束》(2000)

  451. 沃尔夫冈·施维尔布希:《三场新政: 反思罗斯福的美国、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和希特勒的德国(1933-1939)》(2006)

  452. 小威廉·休厄尔:《资本主义的时间性》(2008)

  453. 乔治·阿甘本:《超越人权》(1993)

  454. 吉尔·德勒兹:《文学与生命》(1993)

  455. 约凯·本克勒:《资本主义的结构与合法性:市场社会中的法律、权力和正义》(2023)

  456. 马修·德弗莱姆:《监视和治理:犯罪控制及其他》(2008)

  457. 大卫·奥尔巴赫:《〈双峰〉大结局:一种关于库珀、劳拉、戴安和朱迪的理论》(2017)

  458. 鲍里斯·格罗伊斯:《生命政治时代的艺术: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文献》(2002)

  459. 斯拉瓦·格罗维奇:《“互不联网”:为什么苏联没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2008)

  460. 雷蒙德·格伊斯:《教授尼采》(2017)

  461. 伊恩·哈金:《为什么语言对哲学很重要》(1975)

  462. 斯图亚特·霍尔:《文化主义》(1983)

  463. 南希·弗雷泽:《非常态的正义》(2008)

  464. 恩斯特·康托洛维茨:《穿制服的诸神》(1961)

  465.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1986)

  466. 汪晖:《章太炎的个体观与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2000)

  467. 阿列克谢·尤尔恰克:《圣典与蘑菇:列宁、神圣性与苏联的崩溃》(2017)

  468. 卡罗尔·芬克:《不速之客:来到西柏林的苏联犹太人(1974-1975)》(2021)

  469. 格里塞尔达·波洛克:《演绎主体性:夏洛特·所罗门和爱德华·蒙克的绘画场景中的爱与孤独》(2017)

  470. 文森特·莫斯可:《成为数字:迈向后互联网社会》(2017)

  471. 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经济秩序中的必然性幻觉》(1978)

  472. 瓦尔特·本雅明:《论语言本身与人的语言》(1916)

  473. 弗雷德·布洛克:《卡尔·波兰尼与人类自由》(2018)

  474. 埃马努埃莱·阿里埃利:《人工美学:人工智能也能做》(2021)

  475. 李嘉琳:《长颈鹿如何变成麒麟:明朝艺术中的跨文化符号》(2016)

  476. 马歇尔·伯曼:《本真的政治:激进的个人主义和现代社会的兴起》(1970)

  477. 杰森·约瑟夫-斯托姆:《祛魅的迷思:魔法、现代性和人类科学的诞生》(2018)

  478. 吉娜·内夫,道恩·纳夫斯:《自我跟踪》(2016)

  479. 罗伯特·贝拉:《人类演化中的宗教:宗教与现实》(2011)

  480. 琳达·诺克林:《苦难、美及其他问题》(2012)

  481. 威廉·加德纳:《赛博崇高与虚拟镜像:押井守和今敏作品中的信息与媒介》(2009)

  482. 尤金·萨克尔:《悲观主义、徒劳论、灭绝论》(2020)

  483. 亚当·基尔曼:《变化中国的声音基础设施、音乐流通与聆听实践》(2018)

  484. 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物的历史》(1962)

  485. 彭丽君:《复制的艺术:文革期间的创意文化生产》(2017)

  486. 罗芙芸:《远山的呼唤:攀登长白山/白头山的空间、科学与神圣》(2018)

  487. 加亚特里·斯皮瓦克:《认知的胆量》(2022)

  488. 卢本德:《反讽的帝国》(2016)

  489. 安德鲁·皮克林:《从“科学即知识”到“科学即实践”》(1992)

  490. 扬· 布雷默:《不要回头:从罗得的妻子到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2008)

  491. 利奥·洛文塔尔:《恐怖的去人性化影响:人的原子化》(1945)

  492. 郑明河:《在时间的螺旋里》(2022)

  493. 利奥·洛文塔尔:《假先知:专制主义研究》(1945)

  494. 任柯安:《治理中国现代性的灵魂》(2017)

  495. 尼古拉斯·罗斯:《治理灵魂:私人自我的形成》(1990)

  496. 鲍里斯·格罗伊斯:《媒介与信息之间的“冷战”》(2019)

  497. 凯尔·斯坦,阿克塞尔·福尔马:《媒介的基础设施与数字时间的政治:硬连接的时间性》(2021)

  498. 任思梅:《家里家外:民国时期的奶妈》(2015)

  499. 凯博文:《痛苦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疼痛》(1986)

  500. 大卫·查尔默斯:《现实+:虚拟世界和哲学问题》(2022)

  501. 苏珊·伯恩斯:《病人的王国:麻风病和日本的历史》(2019)

  502. 本杰明·彼得斯:《控制论的全球史》(2016)

  503. 王爱华:《帝国的边缘:离散海外华人的弹性公民身份》(1993)

  504. 马克·波斯特:《威廉·弗卢塞尔导读:〈技术图像的宇宙〉和〈写作还有未来吗〉》(2011)

  505. 朱莉娅娜·布鲁诺:《漫步城市:后现代主义和〈银翼杀手〉》(1987)

  506. R·G·科林伍德:《附魅的哲学:现代的不安》(1926)

  507. 杰弗里·安德鲁·巴拉什:《大众传媒时代的集体记忆与政治神话的变迁》(2022)

  508. 洪美恩:《论种族化中国性的危险:中国和东南亚的种族、民族和纠缠不清的种族主义》(2022)

  509. 雅克·德里达:《性别:两性差异,本体论差异》(1983)

  510. 理查德·莫兰:《康德、普鲁斯特与美的吸引力》(2012)

  511. 阿尔夫·吕德克:《日常生活的历史:重建历史经验和生存方式》(1995)

  512. 乔治·拉科夫,拉法尔·努涅斯:《数学来自哪里:具体思维如何使数学成为现实》(2000)

  513.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人类的数学》(1954)

  514. 艾伦·伍德:《人类尊严、权利和目的王国》(2007)

  515. 阿列克谢·科耶夫尼科夫:《上太空:苏联宇宙的文化空间》(2011)

  516. 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无尽审判的现代性:世俗文化的神圣复仇》(1990)

  517. 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无尽审判的现代性:政治偶像崇拜》(1986)

  518. 斯拉沃热·齐泽克:《脑机启示录》(2020)

  519. 马克·安德烈耶维奇:《自动化媒介》(2019)

  520. 汉娜·阿伦特:《我们这些难民》(1943)

  521. 君特·安德斯:《没有王国的天启》(1959)

  522.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传播的意识形态:后结构主义与传播的局限》(1982)

  523. 米歇尔·福柯:《结构主义和文学分析》(1967)

  524. 奥娜·多纳特等:《“我好像有这个意愿”:拿不定主意做母亲的女性》(2022)

  525. 宇文所安:《都是我的!11世纪中国的“乐”、“拥有”和“命名”》(2021)

  526. 理查德·瓦格纳:《未来的艺术作品》(1849)

  527. 阿尔瓦·诺伊:《“在场”的多样性》(2012)

  528. 小威廉·休厄尔:《马克·布洛赫和比较史的逻辑》(1967)

  529. 大卫·弗瑞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著作中的现代性理论》(1985)

  530. 汉娜·阿伦特:《“留下了什么?母语还在”:对话君特·高斯》(1964)

  531. 马克斯·霍克海默:《威权国家》(1940)

  532. 阿尔伯特·托斯卡诺:《种族、阶级和悲剧:尼采和欧洲的幻想》(2020)

  533. 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美学史上的客观和主观》(1963)

  534. 大卫·埃杰顿:《旧的冲击:20世纪以来的技术和全球历史》(2006)

  535. 卡罗尔·芬克:《冷战史:冷战的终结,1985-1991》(2017)

  536. 卡尔·休斯克:《欧洲思想中的城市观念:从伏尔泰到斯宾格勒》(1998)

  537. 厄尼斯特·拉克劳:《拉丁美洲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1971)

  538. 厄尼斯特·拉克劳:《社会的修辞学基础》(2014)

  539. 史瑞戈:《佛教营建的复兴:现代中国寺院的重建》(2020)

  540. M·H·艾布拉姆斯:《“艺术本身”:现代美学的社会学》(1985)

  541. 亚当·菲利普斯:《精神分析的治愈》(2021)

  542. 马兰清:《浪漫与“黄祸”:好莱坞故事中的种族、性别和话语策略》(1993)

  543. 罗伯特·B·皮平:《现代欧洲思想中的唯心主义与反唯心主义》(2019)

  544. 肯尼思·克米尔,约翰·杜伦·彼得斯:《杂糅的知识:世界图像时代(1925-1945)》(2020)

  545. 齐格蒙·鲍曼:《社会学的启蒙:为了谁,关于什么》(2000)

  546. 西奥多·阿多诺:《弗洛伊德理论与法西斯宣传模式》(1951)

  547. 汪悦进:《鉴、死亡与修辞:解读汉代晚期的中国青铜器》(1994)

  548. 西蒙娜·韦伊:《压迫与自由:反思自由和社会压迫的原因》(1955)

  549. 朱莉·E·科恩:《真理与权力之间:信息资本主义的法律构建》(2019)

  550. 尤根·奥斯特哈默:《揭开东方的面纱:启蒙运动与亚洲的遭遇》(2018)

  551. 朱迪丝·施克莱:《乌托邦的政治理论:从忧郁到怀旧》(1965)

  552. 本杰明·彼得斯:《让国家不联网:苏联互联网的矛盾历史》(2016)

  553. 小保罗·马蒂克:《哲学的安迪·沃霍尔和安迪·沃霍尔的哲学》(1998)

  554. 马丁·哈格隆德:《生命:世俗信仰与精神自由》(2019)

  555. 史蒂芬·温伯格:《仰望苍穹:科学知识的边界》(1995)

  556. 詹姆斯·克拉夫特:《从舞台到录音室:音乐人与声音革命(1890-1950)》(1996)

  557. 凯莱布·巴斯内特:《阿多诺、政治与审美动物》(2021)

  558. 托马斯·库恩:《科学中的隐喻》(1993)

  559. 库尔特·贝伦特:《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菩萨:三族姓尊》(2021)

  560. 莫诗嫣:《翻译现代性:优生学与节育》(2023)

  561. 莱因哈特·科塞莱克:《概念史、记忆与身份》(2006)

  562. 加亚特里·斯皮瓦克,阿基里·姆贝贝:《宗教、政治、神学》(2006)

  563. 詹尼·瓦蒂莫:《感谢上帝,我是个无神论者》(2012)

  564. 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与后殖民研究的传承》(2021)

  565. 尼古拉·吕贝克:《二十一世纪象征主义:魏尔伦、波德莱尔、马拉美》(2022)

  566. 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政治、伦理与市场》(2011)

  567. 凯瑟琳·维德里:《社会主义的民族意识形态: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罗马尼亚的身份与文化政治》(1995)

  568. 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安吉拉·戴维斯:《行星乌托邦》(2018)

  569. 周蕾:《肤色:关于语言、后殖民性和种族化》(2014)

  570. 特里⻄娅·罗斯:《黑噪音:当代美国的说唱音乐和黑人文化》(1994)

  571. 让·斯塔罗宾斯基:《流放,讽刺,暴政: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993)

  572. 迈克尔·弗莱德:《艺术与物性》(1967)

  573. 玛丽亚·内姆科娃·巴纳吉:《终极悖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1990)

  574. 查尔斯·库兹曼:《想象不到的伊朗革命》(2004)

  575. 迈克尔·兰贝克:《死后:事件、叙事、感觉》(2018)

  576. 西尔维娅·费德里奇:《卡利班与女巫:妇女、身体和原始积累》(2004)

  577. 罗伯特·帕克:《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1921)

  578. 上野千鹤子:《日本女权主义历史的形成》(1996)

  579. 伯纳德·诺克斯:《回到未来:古典主义传统及其复兴》(1994)

  580. 尼克·西弗:《计算品味:算法与音乐推荐的缔造者》(2022)

  581. 亚历山大·叶特金德:《扭曲的哀悼:未遗忘之地的亡灵故事》(2013)

  582. 伊姆加德·埃米尔海因茨:《不展示的图像:人类世中观看的欲望》(2018)

  583. 兰登·温纳:《技术物有政治性吗》(1980)

  584. 杰弗里·宾德:《语言和算法的兴起》(2022)

  585. 雅克·朗西埃:《美学维度:美学、政治、知识》(2009)

  586. 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1964)

  587.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1958)

  588. 阿瑟·洛夫乔伊:《自我意识的欲望》(1907)

  589. 菲利普·魏格纳:《虚构的共同体:乌托邦、民族国家与现代性的空间历史》(2002)

  590. 阿伦卡·祖潘契奇:《第二次死亡》(2022)

  591. 盖瑞斯·斯特德曼·琼斯:《马尔萨斯、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2020)

  592. 托马斯·欧文:《聆听中国:声音与中西文化交流(1770-1839)》(2020)

  593. 布莱恩·马苏米:《虚拟物的寓言:运动、情动、感觉》(2002)

  594. 加布里埃尔·罗克希尔:《学科考古学与当代哲学的构成》(2016)

  595. 菲利普·范·帕里斯:《欧洲和世界的语言正义:语言的领土性》(2011)

  596. 保罗·费耶阿本德:《论无政府主义》(1999)

  597. 鲍里斯·格罗伊斯:《照顾的哲学》(2022)

  598. 本杰明·布拉顿,阿圭拉·阿卡斯:《为什么我们需要新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即信息》(2022)

  599. 英格丽德·理查森,罗旺·威尔肯:《身体和移动媒介》(2023)

  600. 朱莉娅娜·布鲁诺:《电影、美学、科学:雨果·闵斯特伯格的移动影像实验室》(2009)


***往期播客***


***译著***

  • [法]塞德里克·迪朗,《技术封建主义》,陈荣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


陈荣钢
Ronggangchen@outlook.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