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联考已经落下帷幕,从目前流传试卷来看,丝路卷和四川、内蒙、云南、河南卷有共性,比如都注重乡土文化、乡土史的考察,都趋向新高考、新课标,导向性比较强。部分地区选择题存在争议性,这已经习以为常;材料题中规中矩,与山东卷不同的是,考察方式、题型上没有重大变化,八省新高考主要是新在考察内容、试题结构上。由于前几个批次的新高考改革区域的示范,很明显地看出八省试题中存在向前者借鉴学习的情况。如果接下来有时间,笔者会对试题做多一些分析。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区分五批启动了新高考综合改革。今年高考不同地区试题的交流碰撞,将会出现空前盛况,值的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高考试题,可以断定,大数据分析将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考研究之中,其作用不可小觑。
题外话,山陕青宁如果叫西北卷,甘肃岂不尴尬?如果说是笼统的叫法,这未免太笼统了些。很难想象,河北和东北三省一起命题,称为东北卷……
甘肃:山西,你是西北地区,那我是什么?
山西:额……你是……河西走廊………
1.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8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龟甲。龟甲内放有石子,部分龟甲上有刻画符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这反映了( )
A.灵龟崇拜现象的盛行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
C.天人沟通观念的萌芽D.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
这是丝路卷(西北卷名不副实)的一道题,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材料信息分为三部分。贾湖遗址(笔者在公众号文章开学第一课中曾提及该遗址,它以世界上最早的骨笛而闻名于世,体现出了先民的智慧)出土了龟甲。龟甲功能有二,一是占卜,二是响器。目前在C、D之间产生不少分歧。笔者从材料句子成分出发尝试分析,抛砖引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答案应该完整的表述整个材料的含义,否则答案不具备全面性。其次从材料出发,从考场出发,从学生视角出发,“三从原则”是解题的基本原则。
C选项中“天人观念萌芽”是把龟甲当做天人沟通的媒介、介质,结合“占卜”、新时代时期等字眼,似乎到这里题目已经结束。但材料后面还有“同时”,它补充了龟甲另外一个功能——响器,这个功能和天人沟通的关联性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同时”在这里表示并列的作用,而不是补充说明的递进关系。选C解释不了“同时”后面语义。
早期先民的主体是符合的,距今9000-7800年的先民们已经能够把龟甲制作为同时具备两种功用(占卜和响器)的物品,显然是一种创新智慧。正如先民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装饰品一样。
2.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B.包容性C.多样性D.连续性
这道题似乎也是一道争议题。材料有两层意思。一,胡墼是汉代土墼融入了中西亚技术而形成的一个新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二,目前仍然使用该名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但也体现包容性。如果没有包容性,叫法不会长远。“包容性”是“连续性”的前提。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材料中最后一句话不是狗尾续貂,“锦上添花”似乎又有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