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上面试题为2014年山东卷第39题。其中第4问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坚持“欧洲中心论”,从而产生“世界从属于西方”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其研究欧洲工业化历史、经济发展史的成果。第4问让考生评析其观点。导语部分其实已经给到了一些答案: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考生再结合其他史实不难回答。
2015年继续围绕史观考察,延续14年考点。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第三问答案设置辩证、客观、科学、历史,滴水不漏、炉火纯青:
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
一句话既承认了别人的优秀也点出了其血淋淋的事实。笔者认为这句话完全可以出现在课件、学生笔记上面。为了最大化利用它,可以让学生回答两个结果的具体表现。
以上两题巧妙之处在于让考生在无形之中把已知的枯燥史实和史论联系了起来,用史实去解释史论,让史料“起死回生”,从而树立正确的史观。这就是对即将步入大学的考生的一次历史再教育。
笔者前文曾谈到注意选修课程及课程标准,如果把这两个题作为相应课程的学习内容,“融题入教”,岂不美哉?
2024年,时隔10年,我们看今年第19题(节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非洲的“解放”
材料三
甲 | 1963年10月,牛津大学教授休·特雷弗-罗珀在一次讲座中称: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让非洲世界走出野蛮时代,与过去的传统分隔开来。非洲过去的历史,如果有意义的话,就在于它是欧洲的历史。 |
乙 | 1999年8月,尼日利亚的牧师瑞弗伦德·苏尖锐批评说:“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他们的欧美超道德(实际是非道德的)倾向……” |
——摘编自【加纳】乔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来发展的蓝图》等
甲材料选自牛津大学教授——属于欧洲人的视角。他以“欧洲中心论”的基调传达出新殖民主义思想。
很显然这位牛津大学教授的思想和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如出一辙。牛津大学教授的傲慢态度来自于欧洲所处的优势地位,而这种优势地位已经被十年前试题所解析,所以现在我们不考为什么了,而是转向了是什么。
十年了,这些知识点还在考(要不说是历史学科呢),真题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课后的问题探究中有这样一问:二战后殖民帝国迅速瓦解真如艾德礼所说是英国自愿放弃的结果吗?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
以上三段材料无不体现出一种惊人的傲慢态度。而这种傲慢态度高考已有考察。
(2020年山东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
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
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
——据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
(2023年辽宁)20世纪初,印度进口自行车的主要购买群体是居住在印度的英国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拥有了自行车,英国人便以骑车会让人汗流浃背和“不体面”为由,逐渐放弃了自行车而改为汽车出行。这反映出英国人的
A.时尚引领意识B.前瞻性科学思维C.保守主义思想D.殖民者优越心理
关于傲慢态度教师可以做很多扩展,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傲慢态度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态度?
每一道历史试题必然传达出一种历史教育。
命题人通过殖民者傲慢的态度想传达什么内容?笔者认为首先是史观问题,即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包括全球史观和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其次是家国情怀,树立文化、文明自信,警惕文化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