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7年,西法兰克王室直系绝嗣,贵族开会商讨国王人选,兰斯大主教说:“如果你们愿意断送国家,则可以选立查理(路易五世叔父),如果你们愿意造福于国家,则应为休·卡佩加冕。”参会者同意,这说明了当时:
A.教会有权决定国王的废立
B.国王可在一定范围推选产生
C.王位继承血亲因素已取消
D.等级君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分析:关于休·卡佩,尽管高中生知之甚少,但不影响做出正确选项。考生需要在厘清材料若干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判断。D选项等级君主制在选择性必修一第2课中作为新增知识点有重点介绍。
在本节课中,曾有学生针对教材两处地方进行提问,两处材料为: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问题是英国《大宪章》形成过程中是否也有教士参加。答案是肯定的。但教材为何用骑士取代了教士,或者没有额外增加教士,这一点尚不明朗,暂时存疑。
16.1492年以前,美洲大约有1400-4000万的印第安人, 一个世纪后减少了90%-95%,加勒比海岛及其热带沿海地区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其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粮食危机
C.部落战争频繁
D.殖民征服
分析:此题高中生直接做。
17.1648年10月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瑞典等在威斯特伐利亚签署了结束战争的和约,规定: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一些地区独立、帝国诸侯的权利和特权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该和约导致:
A.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
B.“教随国定”原则废除
C.德意志分裂进一步加剧
D.欧洲的农奴制加速解体
分析:统编教材介绍比较多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美国,法德内容较少。德国在19世纪的情况尤其是19世纪前中期教材几乎空白且支离破碎。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能够感受到学生对于德国知识点掌握的薄弱。对此,很多教师应该会在高三以国别史的形式进行专题复习。
此题对于更好理解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艰难性提供了重要的知识片段。在选必一第12课“史料阅读”栏目中有一段材料正是对题目内容的印证: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教材中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影响主要强调的是其世界性影响,但对于体系形成最重要链条之一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自身影响却几乎未曾涉及。当然,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涉及内容所限。笔者建议教师在讲解本课时,可以对这段材料进行适当解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几个特点(漫长、起步晚、发展快)。
18.1867年,列强占领非洲10.8%的土地,到1900年,这一比例达到90.4%,列强短期内疯狂瓜分了非洲,主要借口是:
A.门户开放
B.有效占领
C.大陆均衡
D.门罗主义
分析:此题所有概念均在高中生知识范围之内。对于山东考生而言,尤其需要注意历史概念的掌握,这是山东卷比较青睐的命题点。关于“有效占领”的概念,《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有详细表述:
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列强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其中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会议还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因此,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关于列强瓜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教皇子午线”,考生也应注意。
19.1922年苏德《拉巴洛条约》主要的内容包括:彼此放弃战争索赔权利,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及领事关系,合作和发展相互间的贸易等,这表明:
A.绥靖外交失败
B.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C.国家利益至上
D.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分析:这道题也非常适合山东考生作答。考生应具备面对陌生情境和概念的适应能力。《拉巴洛条约》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个陌生概念,但通过前因后果不影响此题作答。一战及战后国际关系是山东高考命题的重点。一战后,英法德美俄这些国家之间的斗争波诡云谲,通过这些复杂关系的考察能有效检验考生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元)苏天爵《元文类》
材料二: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清)魏源《圣武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行省的演变过程和作用。(16分)
2.根据材料,围绕唐宋至清前期的地理环境与行政区设置的关系,提练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评述。(14分)
分析:史料分析题可以说是为山东卷量身定做。山东卷在2020-2022年期间,第16题均涉及行政区划问题,也凸显了山东卷对于政治制度考察方面的重视。第二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容易提炼出来的观点正是高中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唐宋至元朝之前,行政区划多以“山川形便”为据,元朝行省制则打破该原则,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山川形便”一词在选择性必修一中有明确表述。关于这两个原则,周振鹤先生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一文中有过详细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2022年山东卷第16题正是以周振鹤先生《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作为出题材料。
论述题
1.论述东汉大姓豪族的特点及其对汉末地方政治的影响。
2.论述1至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及其影响。
3.论述19世纪中后期欧洲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此题适合高三学生参考,由于三个题的思考体量较大,建议考生先行自主思考论述角度,然后根据参考答案进行验证,不必具体行文。
第一道论述题,选必一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表述: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这里表述过于简略,结论性太强,因果关系不是很明朗,因此此题对于扩展东汉历史,了解地方割据的形成基础具有重要帮助。
第2题属于选必3知识点。
第3题考生应特别注意,对于提升历史思维、开阔视野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