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历史材料题答案是如何练成的

文摘   2024-11-16 14:24   山东  

深度解读《2024年山东新高考历史试题官方分析》(六)


18题:

【参考答案】

(一) 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1)材料一:上海解放前,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外国资本控制公用事业、官僚资本居垄断地位,是全国工业中心等;

2)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里采用的新教材说法即一化三改)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和笔者在《当山东卷里的上海“遇见”《繁花》中魔都——2024年山东历史试题分析(五)》文中解析基本一致)

层次要求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2 :提取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地分类归纳。(提取完成了该题工作的1/3,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地分类归纳,形成学科语言,后者是重点)

(二) 历史阐述

阐述角度 :(阐述应主要包括四个角度)(注意四个角度的内在联系,前两个角度是上海解放前,也就是下文的“旧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第三个角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即下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缩影”。最后通过新旧对比,综合以上信息得出整体认知并合理升华:上海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巨变的缩影,也就是第四部分内容。需要注意尽管解析中落脚点为“缩影”,但考生如果阐述出来信息和本质的关系也视为完成作答,无需刻意突出“缩影”)

1) 结合上海解放前是全国工业中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等信息,从上海是旧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缩影角度阐述(由历史现象到本质,承接上文“信息提取”模块)

2)结合解放前的上海官僚资本(历史学科语言)居垄断地位、外国资本(历史学科语言控制公用事业等信息,从上海是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历史学科语言发展不充分、工业不能独立发展的缩影角度阐述;

3)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等信息,从上海是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形成合理工业布局的缩影角度阐述;

4)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等信息,联系解放前后上海的整体变化,从上海是新中国改变旧的不合理经济体系,建立新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缩影角度阐述。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层次要求 :(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注意这里的层次要求比信息提取、历史表述方面多出一个括号。此处强调阅卷过程中应该对四个角度的阐述进行分别定级,重点看考生信息和本质之间的联系是否到位)

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什么是“完整、充分”,下面第三个方面的层次3已经表述清楚: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三) 历史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即科学地历史书写,承接前两个方面。上文层级是看联系是否对应,此处层级是看考生如何用恰当的文字把信息和本质连接起来,也就是书写能力、逻辑能力)

【考查目标】

本题以反映上海解放前后工业发展状况的两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能以上海工业发展的变化为参考,深刻认识中国工业在近代的发展和嬗变,理解历史事物发展中的变化与延续(比如上海在解放前后都是工业重地)、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等诸多方面的逻辑关系及其意义。考查了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运用历史学科概念、术语(此处是解析的亮点之一。它强调了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重要性。新高考特别注重考生历史书写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深厚的历史概念储备。比如解析中的新经济体制也就是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也就是一化三改。这些新概念、学科概念应该是教师备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提醒了课堂上历史教师规范学科语言表述的重要性。毕竟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在执教选必一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某学生以导言为背景提问“为什么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在解答过程中引入了“教育行政机构”这一术语,向唯物史观的角度靠拢。科举制度废除前,清政府并没有正式的、统一的管理全国的教育行政机构,这部分工作大部分由带有封建性质的礼部兼管。中央学部的建立是上层建筑的改变,通过政权、法律手段促进教育逐渐脱离封建性进而近代化,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进行符合作答要求和逻辑清晰的阐述等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在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信息(材料之间的联系)诠释,并以此为基础史论结合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具体历史问题。试题以新旧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变为线索,引导考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树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贡献的远大志向。(笔者在《》文中指出“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上海已然换了人间。此处升华已经呼之欲出”)

【试题解析】

在新、旧中国,上海都是全国经济尤其是工业中心(呼应上文“理解历史事物发展中的变化与延续”),以上海为例反映新、旧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在样本选择上具有典型性(呼应上文“统一与多样”)。历史短文的写作要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紧紧围绕“缩影”这一主题,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有人认为这三个角度 和上文阐述部分四个角度有冲突,其实是对解析的误读)

第一,上海是旧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根据材料一中上海工业发展在全国占有绝对性优势地位、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等信息,得出上海是旧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缩影这一结论。(2)根据材料一中解放前的上海官僚资本居垄断地位、外国资本控制公用事业等信息,得出上海是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业不能独立发展的缩影这一结论。

第二,上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缩影。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等信息,可以从上海是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形成合理工业布局的缩影角度阐述。

第三,上海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巨变的缩影。关键是建立起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联系,知道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笔者曾把新题型比作自助餐。食材即材料,至于如何搭配完全由考生自己定夺)



这篇推文历时四天完成,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在看、转发、分享。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