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高考题,它们各具特色,对于提升学生应试技巧和历史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另外前文中《关于2024年广东卷第1题的思考》提到的题,网上试卷属于“枪版”,存在错讹之处,原题没有“封建”二字,也把我的担忧去掉了。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此题选自2021年湖南卷,湖南卷的试题以思维缜密而见长,材料和选项陷阱较多,需要认真研读。这道题是我每年必讲的一道典例。我告诉学生学习唐朝历史离不开“一段一点”。一断是755年—763年这一时间段,即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历史的转折点,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势力抬头,也标志着中唐开始;一个时间点是指780年,唐德宗采纳杨炎建议推行新税法。
学生对于材料中的白居易十分熟悉,但知道其生活成长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同学不在多数。好在此题友好度很高,提供了其生辰卒年,这就使得隐性的时间显性化了。此题也是“以诗证史”的典型案例,可直接作为课堂PPT使用的demo。
材料提供两条信息,一是中央官吏和史书记载俸禄钱一致;二是地方官员俸禄钱高于史书记载,并且补充了一条重要信息:高出部分不在法律范围之内但属于合法收入。这条信息很有意思,它暴露出一个矛盾,而这个矛盾是解题的关键因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地方官员高出俸禄部分不在法律之内,而法律是唐政府规定的,也就是王法,不属于这个范围,那么肯定属于非法地、灰色收入,足见此时地方官员俨然成为“法外狂徒—张三”了,间接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状态下地方势力的膨胀。后面又说是合法收入,这个法指的是什么法?耐人寻味。如指王法,则似乎前后矛盾。但结合当时背景,可认为是唐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这一潜规则,使得非法合法化了。这样分析下来,“合法”二字可以加上“”作为提醒,进一步提高试题友好度,但也把试题难度降下来了。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收入都属于国库支出且和史书记载吻合,足见中央财政不算紧张。中央官吏在皇帝身边,其控制必然要高于地方,D选项同理,这不仅仅是唐朝的问题,属于封建社会的“常理”,不属于俸钱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此题属于必备的硬知识点的“软考察”,这一特点在湖南卷尤为明显。类似的还有2021年第5题。
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此题选自2024年江西卷,题目结构为主体背景介绍+主体变化,题目构思精妙,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向考生传达了历史研究的奥妙之处:史事洞明皆学问,历史的蛛丝马迹之中往往能够印证很多真相。此类题要注意抓住前情分析的关键词,比如“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不难解读:重大诏命悉用白麻纸。原本在中枢机构处于核心地位的中书省(所学知识)在德宗时只有黄麻可用,翰林院皆用白麻。通过书写纸张性质的变迁反映了唐朝决策权内部分配的异变——翰林院分割了宰相之权。这样的出题角度和特点在全国卷较为常见,也可以看出地方试卷新高考后明显“全国卷化”了。这道题不禁让我想到2020年山东卷的一道题,它从翰林院的沿革考察唐朝中枢机构的异变,摘录如下:
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1
时 期 | 概 况 |
高祖,太宗时期 |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
高宗、武后时期 |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
玄宗时期 |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此题当时错误率较高,原因有很多,比如D选项说法比较新,学生不易辨别分析。
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宦官外戚、中书门下以及翰林院之间形成多股势力,和皇权之间存在诸多纠葛。如果加上地方的情况,则更为复杂。新高考的推进,这一方面考察估计会成为命题的热点。
“主体背景介绍+主体变化”结构的试题再高考中屡见不鲜,解题关键在于用材料背景和所学知识去解释带入到变化。
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这道题选自2024年重庆卷,是时空观念素养综合考察的典例。题目结构为主体背景介绍+主体变化,也就是分为两部分,“这表明”其实是省略了“种变化”,题目重点在后面的变化。关中地区墓葬习俗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变化可从背景中提取信息,从而得出关中地区(秦国腹地)受到戎俗影响,故答案为B。A选项从时间上即可排除,C选项“同源共祖”符合史实但不符合“变化表明”的指向。关中地区的墓葬习俗变化则排除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