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是1830-1970年,四个国家实际人均GDP增长表,以1960年美元价值为基准。依据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判断,表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先后顺序应是:
(A)美国、英国、日本、西德
(B)日本、西德、美国、英国
(C)西德、日本、英国、美国
(D)英国、美国、西德、日本
此题是今年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的一道题。从选项国家顺序组合排列可以看出难度不大。通过1830年和1970的两个极值即可敲定答案。但以GDP指标进行对比,英国在二战后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其经济竞争力在四个资本主义国家中跌入谷底。
山东省和台湾省命题风格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命制过很多描述-猜想类题目。笔者在拙文《一道历史模拟题引发的思考:试题命制的寸心》中也曾经歪打正着解析过一道台湾省的题目,并对试题命制水平进行高度赞赏。
(2024·贵州·16)20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产业转型调整,不少工厂倒闭,这让如何处理旧厂房成为新问题。1963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曾为工业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凯普豪斯煤矿于1988年被改建为约克郡采煤博物馆。七年后,这里成为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由此可知,英国( )
A.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 B.调整传统工业结构
C.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创新 D.注重文化遗产保护
此题是贵州省的一道题,也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了英国在二战后的“一蹶不振”,伴随着这种“衰落”,废弃工厂迎来“新生”。
上面这两个题可以作为今年山东卷第15题的例证。笔者一直强调的“以题证题”原则含金量还在上升。
15.图5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学园地(
转载。
(2024·贵州·14)图2是某学者统计的1750—1900年间某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据此判断,该国最有可能是( )
图2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荷兰
这道题也出自贵州省。“不是国中偏爱英,此国考尽更经典”,问题来了,英国被谁考尽了?当然是山东卷了:
(2011•山东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
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还有一道台湾省题目,摘录如下:
一位山西读书人在1914年写的日记: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光绪季年,国家变法维新,吾道将就渐灭;迄宣统三年,革命党起,纷扰中华,国遂沦亡,予即无舌耕之地,困厄于乡已数年矣。从日记内容判断,这位读书人的政治立场最可能是:
(A)认同清朝统治(B)肯定维新变法(C)支持废除科举(D)欢迎共和制度
此题难度不高,通过文字或者标点符号的情感态度倾向结合所学知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这个方法也是做题技巧之一。下面看这样一道题:
(2019·全国Ⅱ卷)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找寻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此题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部分西方人的态度倾向进而锁定正确答案。
再如下面这个山东高考题:
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此题文字倾向也比较明显。
熟悉山东卷或者经常做山东地区试题的读者,可能会遇到过这个读书人。它就是山西举人刘大鹏。2020年山东省二模中有一道题目也取材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反映出当时
A.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B.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
D.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
《退想斋日记》是刘大鹏(1857-1942)长达半个世纪亲身阅历编纂而成,内容文白夹杂,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经常作为命题来源和课堂典例。从以上两道题中可以看出其思想中带有严重的阶级局限性与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