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云南卷第一次自主命题,但试题质量却属上乘,很多题目设计和构思令人眼前一亮,不禁让人期待今年6月的高考题,“真是看完《月子一》就想看《月子二》”。彩云之南,秒题生花,回味无穷。
第一题从小视角出发,以大汶口遗址两种不同的天象观测技术为切入点,能力上考察考生面对新知识的应变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水平;知识维度上没有很具体很直接地体现新教材的内容,但大汶口遗址是考生必须了解的文明遗存,而太昊就是家喻户晓的伏羲氏;中华先民的天象探测技术虽有差异但都聚焦天象,是多元一体特性体现。以上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也透露出新石器时期知识点的重要性
第二题把几乎没有地区涉及的西周经济纳入考察范围属实胆大。我们强调国家治理能力很少关注到先秦时期,一般强调封建社会确立后的王朝。由题目可知,西周通过相对完善的土地和赋税制度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很难不和西周接近300年的统治进行联系,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长治久安必有其独到之处。宝鸡出土的五祀卫鼎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这场交易事件反映了西周政府对涉土地交易的干预,表明了对土地所有权转移的足够重视,实际上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第三题是上乘佳作,其闪光点有四。首先,小小地科普了一下围棋史,展现文化自信。围棋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迄今最久远、最复杂的智力博弈活动之一(此句摘自百度百科),但中学生好像对其了解不够多(包括笔者)。以笔者而言,最近一次了解还是国手柯洁的退赛事件,再上一次好像还是柯洁,和AlphaGo的人机大战。扯远了……
其次,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既有本手的扎实,也有妙手的出奇。材料中的“东晋”、“品级评定”、“王导”、“大中正”均涉及教材知识点但点到为止,通过构造“以品级评定围棋手”的陌生情境,考察学生历史现象的洞悉和分析能力。考生若想正确作答,必须在教材和材料中进行仔细辨别。九品中正制的“元素”都到齐了,你以为自己搜集的是七个龙珠,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命题人的“围城”。材料中“王导被评为第五品”、“宋明帝”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藏玄机,朴实无华文字中赋予了解题密码。
再次,核心素养培养春风化雨,全面且实效性强。一是时空观念。围棋时间的流变不必多言, 东晋、南朝宋、南朝梁和围棋发展“南盛北衰”的格局、江南地区的开发相互关联。以上体现了时空观念的整体性。二是唯物史观。围棋在魏晋南北朝被视为高雅的文娱活动,可以对标“清谈”。围棋风靡上流社会(皇族士族),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是,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四是历史解释,考生须在鉴别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五是史料实证,通过数个史料强化对历史现象的综合判断。
最后,题目的发展性。所谓题目的发展性,是指题目的潜在价值和分析的可持续性。正确解答本题后,考生自然会产生围棋风靡于当时上流社会的原因,进而推动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