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分外清澈,月牙镶嵌在无垠的苍穹,看不到任何星星。
晚自习后有几位学生非要送我到楼下,婉拒(担心学生迟到)无果,盛情难却,干脆就答应了。
走廊里一路欢声笑语,快到尽头的时候,我问道:“你们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吗?”
学生们点头说知道。
“程指的是谁?”
“二程啊,大家都知道呀,初中就学过这个典故”
“二程吧……程颢、程颐兄弟,老师,您讲过的”
“‘北宋五子’嘛”
“准确的说是程颐”,我继续补充,“你们送老师是有说法的,他的学生取得了很大成就”。
“哦哦”
“老师,那学生的名字是?”
“额……额……应该是杨……姓杨……叫……”,此时我感觉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但大家懂的,已经骑虎难下了。
“老师……好像这个故事人们只记住了老师的名字,学生的名字大家知道的很少,比如……学生继续补刀。
“对的,就连成语名字都是‘程门’”。
我沉默了……
“哈哈,老师你怎么了……”
“……”
现在的学生,都转这么快吗?如果是您,如何应对?我用AI来试试如何回答,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有兴趣的读者转到最后查看。
明天山东历史考试正逢端午佳节,祝各位莘莘学子“一举‘高粽’”!祝各位读者好运接“粽”而来。
江西省德安县博物馆内展出的距今已有750年、南宋时期的实物粽子。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展现出的机敏和反应速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不仅熟悉“程门立雪”的典故,还能敏锐地察觉到老师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并巧妙地用这一点来与老师进行互动。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坦诚面对并赞赏学生:
老师可以首先承认自己的疏忽,并赞赏学生们的敏锐和学识。例如说:“你们真厉害,居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是的,老师在这里确实犯了个小错误,学生的名字我暂时忘记了。但这正说明了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巩固知识。”
借此机会深入讨论:
老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程门立雪”的典故,以及为什么学生的名字没有被广泛记住。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典故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疑问和讨论,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例如说:“除了‘程门立雪’,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典故吗?为什么这些典故能够流传至今?”
承诺课后查找并分享:
老师可以承诺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并将学生的名字以及更多关于这个典故的信息分享给学生们。这不仅能够展现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还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反思并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后,老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储备,并考虑如何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细节和深入度。同时,老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与同事们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面对学生的机智和敏锐,老师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共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