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也能做历史学考研试题?2025年历史考研试题的跨学段分析(上)

文摘   2024-12-26 16:25   山东  

  考研知识科普:历史学考研试题分为统考和高校自主命题,考生要根据报考的研究生学校参与对应的考试。统考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的新课标卷和全国卷也是由此处命题)统一组织命题。考研考试科目都有一个自己的数字代码,历史学数字代码是313

  今年历史学考研题目已经出炉,闲来无事看了一下,很多题目基础性较强,多涉及中学知识,使得高中生也能“轻松拿捏”。而且部分题目和高考考察的角度、思维几乎一致,对于高考学复习有大帮助。相关试题摘录如下:

1.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发展到公元前2600 百年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许多聚落往往筑墙建城,不少重要的城邑成为区域性中心,下列选项中有这类城邑的是:

A.陶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大汶口文化

分析: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这句话太熟悉了,笔者在拙文《它山之石(三)河北卷官方解析的知识圈》中重点强调过这个知识点。近些年来,早期、远古文明已经成为热度比较高的问题,不仅仅是高考,还有考研。题目中的四种文明都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类型,在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陶器制作)、社会组织形式方面存在共性。并且这四种文化在统编教材中都有介绍,属于考生必知必会内容

下面摘录部分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4页: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据《魏书》记载,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在黄河南岸广开牧场,宣武帝还在两淮地区大行军屯,大量荒地的存在可用来说明:

A.课田制已经崩溃

B.庄园地主经济瓦解

C.占田制开始推行

D.均田制具备推行条件

分析:题干背景高中同学会很熟悉,对于高中生而言,ABC选项里面的历史概念学生可能不甚了解,当然也无需了解。有兴趣的教师可以对此题选项进行适当改编。此题对于考察学生对均田制实施时空背景理解有很大帮助。

3.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甫主持编《元和郡县志》,认为舆地之学可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这一认识针对的问题是:

A.宦官专权

B.朋党之争

C.财政危机

D.藩镇割据

分析:此题如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扎实,亦不难解答。通过材料中“郡县”、“舆地”、“天下”、“收地保势”、“壤”可以判断材料涉及中央和地方之关系,故而看出针对的是日益发展的藩镇割据之势。但此题中“唐宪宗”不为学生所知,不能判断其是否在安史之乱之后,故对于高中试题而言,可以括号标注其生卒年或者在位年份(778年—820年)。尽管考生不知唐宪宗,但他的爷爷——唐德宗,在《纲要(上)》“两税法”中有过短暂出镜。另外选项中“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在《纲要(上)》第41页有相关表述。另外科普一下,《元和郡县志》也为河南安阳曹操墓的最终确认提供了有力旁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资料。

4.北宋张载、程颢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注重探求儒学经典义理,发挥儒学在整齐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据此可知,这些学者:

A.重视经世致用

B.首倡知行合一

C.恪守汉学传统

D.主张存理灭欲

分析:此题题干提供的内容不是很多,需要和所学知识进行关联。张载、程颢基本都为高中生所熟悉。此题用排除法即可完成。B选项是王阳明学说,D选项为南宋朱熹,教材中均提到,也是考生必知必会内容。至于C选项,高中生也有足够理由排除。理学又称为“新儒学”,儒学经过宋朝这批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教材原句),它吸收佛道思想,故不符合其创新的特性。教材中明确指出: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结合理学兴起背景和材料“整齐社会秩序”,直选法亦可选出。

5.《大明律》规定:凡城市乡村,诸色牙行及船埠头……官给印信文簿,附写客商船户住贯姓名、路引字号、物货数目,每月赴官查照。私充者、杖六十,所得牙钱入官。官牙埠头容隐者、笞五十,革去。”, 该规定:

A.降低了商人社会地位

B.规范了商品交易行为

C.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D.加速行会制度瓦解

分析:此题文言文不难,高中生应该具备基本翻译能力。材料主旨是通过具体规定来强化对商业活动的监督,更好发挥制度和法律的作用。同时材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对商业活动监管力度不减。“牙行”二字在选必一68页课后“学思之窗”有涉及。

此题和2022年山东的一道高考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6.1866年底,奕䜣奏请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术学馆,遭顽固派攻击,倭仁上书: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奕䜣则认为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只是毫无实际作用的空言。二者分歧的焦点在于是否:

A.维护纲常礼教

B.借鉴西方政体

C.学习西方科技

D.改革科举制度

分析:这种论战型题目在新高考没改革之前,是常被拿来命题的,比如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争论新高考以来,这种类型题目已经隐入深林BD选项不属于材料内容,且科举改革、学习政体制度时间应为19世纪末(选必一内容),。A选项属于共性。

7.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凡遇内地各省或通商口岸有关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关审各口发生中外诉讼案件,应由被告所属国官员各按本国法律审段,这一规定:

A.保证了审判公正

B.侵犯了中国司法权

C.减少了贸易纠纷

D.确立了领事裁判权

分析:《烟台条约》虽未出现在教材中,但不影响此题作答。不过,D选项“领事裁判权”的陷阱会让不少学生“落马”。

这道题让笔者想到了2020年山东省一模的一道材料题:

道光元年(1821)十ー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6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4)

此题创设历史情境,令人眼前一亮。第二问重点围绕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细致入微的考察了考生历史概念的理解、史料研读的能力。与其说这道题符合山东卷命题特色,不如说它为以后山东高考试题命制提供了完美的底色。

8.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主要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联合力量超过了工人组织起来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教训,决定:

A.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发动工农群众实施武装斗争

C.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加快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步伐

分析:此题乍看似乎高中生不能做,但不妨让我们论证一下可行性。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个比较熟悉的名字为“二七大罢工”)一次虽然不见于统编教材,但选必二第28页“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其中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无法在“京汉铁路大罢工”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之间能够建立联系的可能性。但后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联合力量”字眼却能够直接让这两个概念之间瞬间产生起来联系。这里不得不说还得是“国家卷”,材料文字简约但不简单,该给的信息都已经给到,没有多余废话。

这个题让笔者想到了今年河北卷的一道试题:

192312月,李大钊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劳动者不过是一个资本家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百个劳动者不及一个资本家,那可加到千个,倘使能够再加到万个,终有平衡的可能了”,并展示了如下示意图(图3)。在此,李大钊主张(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改良现有社会制度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D加强工人阶级团结

随着材料的展开,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看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积极开展工人运动的情景,此题育人无声,属于质量较高的题目。此题意旨比较明显,演讲和图片强调了资本家和劳动人民的对立性,这显然不符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要求,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大钊同志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直接领导了多次运动。这就是题目精髓“在此”的魅力。

9.中国共产党一份贺电我们的这一在抗日前进阵地的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决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该贺电贺的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平型关大捷

C.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D.红军长征胜利

分析:此题所有概念在统编教材中均有明确表述。材料实际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强调“会合”证明了我党最坚强抗日先锋队的地位,也表明马上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这是第二部分。以上知识点串联起来即符合长征胜利会师,实现了“北上抗日”战略转移,革命重心转移的这样一个知识点。B/C比较容易排除。A选项误导性极强,但贺电中强调我党最坚强“抗日先锋队”特殊地位的提法显然与西安事变这一事态的情境不相符。

这道题提示高中教学,需要注意长征行进过程中,一个隐藏的线索即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点在近些年高考中涉及不多,教材中涉及也不多。在学复习时,对于1927-1937年这个时间段,可以分为四条线索(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侵华、北洋政府)去梳理。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民主主义国家。1958年毛泽东指出:民族主义国家既不站在帝国主义的一边,也不站在社会主义的一边,而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参加双方的集团。这一论述有助于当时中国政府:

A.逐步调整一边倒外交政策

B.致力于发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

C.外交重点开始向发展中国家

D.推动建立均衡的国际政治格局

分析:此题涉及外交政策,也是山东卷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尤其适合山东考生。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一边倒政策逐渐淡化。教材中对此涉及不多,需要教师额外补充,填补这个知识空白。

下面是2023年山东卷题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均衡”一词属于错误的高频选项。这两个题里面的D/B选项均因旨意过于宽泛而排除。



未完待续……

封面图片:

考研考场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