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东教育招生考试院出版的《现代教育》杂志推出了“高考试题分析”专栏,各科官方答案随之出炉。消息让笔者颇感意外,因为新高考以来山东卷从未出现官方解析,这已经被教育界默认。“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的这个操作属实感人。这是山东新高考发展历程的一大步,一个里程碑。没事走两步,这回真走了。为考试院的勇气点赞。
笔者专门查阅了山东教育招生考试院公众号9月13日推文《速看!现代教育“高考试题分析”专刊来了》,由于当时刚开学,笔者未注意到该文章,也没有征订专刊,但不想解析一夕之间传至网络。文章信息量很大。下文高亮部分为推文原文。
首先,出版专刊原因官方已经给出:为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教考衔接。目的解释已经很清晰,释放信号很明确。毫无疑问,这是解决教考脱节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教育必由之路。如果专栏解析形成惯例,笔者的深度解读也会成为惯例。
其次,权威性拉满。《现代教育》杂志是我院面向社会、服务考生,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工作政策法规、发布各类招生考试信息的重要窗口和唯一纸质媒体。故此篇解析属于官方出品。
“高考试题分析”专刊内容为专家对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学科试卷原题进行详细分析,阐释解题要点。这里的“专家”耐人寻味,此专家是命题专家还是另请高明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能发出来一定是得到官方命题人的认可,因此权威性拉满。
最后,试题分析层次分明,可获取信息量较大。分析分为三个部分:参考答案、考查目标、试题解析。后两部分内容多,信息量密集,是研究重点。笔者之前提出高考复习应以真题为主,通过真题和命题人直接对话,现在又多了一种对话的媒介——试题分析。
下文笔者将围绕试题分析进行再梳理,争取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以飨读者。
值的一提的是,笔者之前系列解析(点击查看文章)和官方分析答案完全一致,解析思路高度吻合,相关内容随文展开。
数据分析部分
笔者对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进行全文检索,出现情况如下表:
核心素养 | 唯物史观 | 历史解释 | 史料实证 | 时空观念 | 家国情怀 |
出现频次 | 5 | 2 | 0 | 0 | 1 |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这一指示得到有效落实,也是山东高考重点考察的核心素养。
其他关键词情况:
关键词 | 情境 | 已有知识 | 所学知识 | 信息 | 必备知识 |
出现频次 | 25 | 7 | 4 | 86 | 2 |
情景化命题是新高考以来试题的最突出的亮点,“情境”出现频次为25次,说明这一特点仍是考察命题重点;已有和所学知识出现为11次,说明注重基础知识和教材知识的掌握;“信息”出现次数86次,“归纳”、“演绎”、“归纳和演绎”没有统计,但也是高频关键词。这些词突出强调了命题人对考生历史信息提取、整合能力的重视,毋庸置疑考生需要在分析整合材料信息方面下真功夫。
试题解析部分
第1题:
【官方分析的知识圈】(从试题分析里面摘录的知识点):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此时的交换主要是生产者与需要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多为物物交换。随着交换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来完成交换。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贝类,之后货币的材质逐渐丰富,夏朝二里头遗址就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大约商朝后期,开始出现了铜铸币。青铜币和包金币等铸币的使用是当时商业活动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表现。
再分析:本题解析属于常规思路,从知识点切入,其内容和选必一教材内容多有重复。分析中说“夏朝二里头遗址”,直接把二里头遗址和夏朝挂钩,但《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表述为: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第2题:
【官方分析的知识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西周建立后,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允许诸侯国“简其礼,从其俗”。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了西周社会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新贵族崛起,中小地主出现。新兴地主阶级成为诸侯国的政治主宰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者(此处表述比较新颖),各国纷纷开始进行变法,试图通过移风易俗建立起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主导的一种新的统治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变革中,对原有礼制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冲击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秩序,但它们更多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变法改革的手段或影响 而不是他们变革的最终目的。
“以德行教化民众”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国理政主张,但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社会环境中,其主张并不被诸侯国国君和新兴地主阶级所推崇和接纳。
再分析:解析透彻干脆,从知识上区分了达成手段、影响、最终目的,这是目的类选择题必须要注意的点。
第3题: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比如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流动性增强等等(课本知识复现,潜台词:我们也是看课本的)。试题的最大亮点是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直接考查,而是要求考生能将相关问题放在中国古代史较大时段内(考的是宋朝,但是你思考的时候不能只看宋朝。笔者在《2024年山东历史试题分析(二)》一文中曾举了一道清朝类似选择题),更为宏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宋代社会的变化,进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笔者在《2024年山东历史试题分析(二)》一文中有详细表述,有兴趣读者可以点击查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王猎所说“吾志”的含义和王猎最终“得出身”这一现象的社会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本商末”思想长期处于社会经济意识的主流,社会上“士志于道”的价值观念和轻商态度既普遍又根深蒂固。(回应前文“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从王猎“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后发出“此败吾志”的感慨,可以看出王猎对入仕的矢志不渝、孜孜以求;从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从事商业活动,得出身为主簿可以看出,在传统观念束缚下,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也是相对的(哲学原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宋代士商关系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从“此败吾志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士人治学向道的传统人生价值取向仍然根深蒂固,故A 选项错误。宋代的商品经济相对较为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有所改善,但不代表其政治地位的提升(注意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可画等号),故C选项错误。自隋朝创建科举制以来,唐宋直至清代,历代选官方式都是以一(科举制)为主、多途并举(八字表述比较新颖、精炼,值得学习),并未因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变动;同时,材料中也未有经济发展与选官制度关系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第4题:
再分析:畜牧兽医专著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专业性农书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环境的不同,畜牧兽医专著的主要记述对象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历史著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状况的反映。(唯物史观的具体解释)试题以畜牧兽医专著所记内容为切入点,不在于对其“专业性”的考察,而是要求考生能充分认识其内容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考生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宋元和明清两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变化。社会动荡,军事斗争对马匹的需求更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牛的需求更多,相较宋元而言,明清时期更为统一和安定(阶段特征),故C项正确。相对于牛而言,马是更重要的“军事资源”,A选项“强化对军事资源的控制”的说法,与材料中从宋元到明清对马的记述相对减少这一信息相矛盾,因此是错误的。“土地兼并”“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与畜牧兽医专著记述对象变化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故B、D选项错误。
第5题:
再分析:
本题以晚清时期英国来华建筑师在数量和地区分布上的变化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材料信息置于晚清中国这一时空框架下,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强尤其是英国侵华的过程、特点、性质等进行分析(“尤其是英国”这几个字的含金量有多高您知道吗?笔者之前多次强调:参加山东新高考历史如果没有足够的英国史知识储备是对命题人的不尊重),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句话多次出现在分析里面,这些分析方法在数学等理工类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历史学习同样需要),建立起英国建筑师在华时空分布与英国对华侵略之间、列强对华侵略逐渐加剧与清政府外交步步退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的理解具体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A选项不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是“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的原因。笔者前文说这个题不是难而是怪,怪在哪里?就是A选项的设置。“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的设置太直接粗暴)。
晚清时期,伴随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一句话概括:“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将侵略触角逐渐延伸到中国各地,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侵略区域日趋扩大——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逐渐延长江溯流而上深入中国内地,从长江流域逐渐扩展到清政府的政治中心京津地区(笔者在前文《关于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个人看法》中有详细解释);侵略特权逐渐扩大——仅就通商口岸而言,从最初的开口通商,到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再到抢占租借地。英国来华建筑师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是英国及列强对华侵略步步深入的缩影(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清政府的软弱,不断妥协退让是英国侵略日益加深的一个主要原因(注意是主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此题针对的是清政府),英国侵略势力的扩张和清政府软弱退让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句话很有意思,不妨把话说的明白些:“英国侵略势力的扩张”即民族危机加深是实质,“清政府软弱退让”是表象。笔者在《2024年山东历史卷试题分析(一)》一文中对此题进行了改编:A选项换成了“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但如果这样设置选项,题目就失去了命题人考察的意义。同一个问题指的是什么?读者可以自行思考),故A 选项正确。“势力范围”是一个特定概念(注重强调历史概念),是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为了其自身利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将某些国家或地区纳入其控制范围,并通过签订不平等条鱼来确保其控制,不允许其他国家和势力插足。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将长江流域等划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故B选项错误。晚清时期,列强对华侵略主要以武装侵略为先导,进行经济、文化侵略,这一方式未出现根本性改变;其经济侵略方式,在甲午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19世纪末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选项错误。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而英国建筑师来华多为租界、教堂等服务,是英国侵华的产物,他们是西方列强侵华的“帮凶”(此处正本清源。笔者在《关于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个人看法》中明确指出:英国建筑师本质上属于一种文化侵略和殖民)。同时,英国建筑师来华,虽客观上在近代中国文化领域特别是建筑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能简单的将其定性为文化交流而掩盖了其侵略本质,故D 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