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或者官方的解析,二者不一定为同一群体,但在试题认知上一定是高度的互相认可。“知识圈”含义,即它包含上述两类群体对外可见的知识范围,其权威性、导向性属于最高级,属于“圣经”。我们可以透过解析的科普看到教材知识圈和两类群体知识圈的联系,对于教师、考生更好把握高考有重要意义,比如提供历史学科语言积累,更新历史知识认知等等。
接下来笔者会陆续更新目前已出官方答案解析的知识圈系列文章。括号内为笔者加编内容。
点赞天津卷解析:其解析不骄不躁,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娓娓道来……既讲方法又讲知识,逻辑思维环环相扣,反映了解析团队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教育学功底。
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
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
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
知识圈:神权至上思想盛行于夏商时期,周朝在宗法制的基础上以礼治国,神权思想有所弱化。
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
知识圈:士族门阀在东晋发展到极盛,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代表着皇帝对门阀的依赖和维护(强调二者的依存关系);到了唐代,门阀势力已经逐渐没落……至唐代,士族力量有所削弱,但门第观念和已存在的实际界限仍未破除。
4.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
6.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
图片略
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知识圈:统一战线的概念最早由恩格斯提出,这一概念在中国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一共经历了五次统一战线,包括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
9.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土地都是国家财产,军事贵族的封地面积较小且几乎不可世袭;苏丹维持着一支战力强大的常备军,并把征服的土地奖给士兵。这使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造成该局面主要是由于双方( )
A.社会形态不同 B.土地制度不同 C.军事装备不同 D.控制地域不同
知识圈:①西欧封建社会实行封君封臣制,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这往往导致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②奥斯曼帝国最终发展壮大,控制东西方要道的全盛时期是在16世纪③反观西欧,则由于其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造成权力的碎片化,并进而削弱了西欧王权。
11.16世纪,西属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其人口高达12万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矿工艰难劳动生产的银锭和劳工生产的银子流入世界各地。导致波托西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
A.种植园制的盛行 B.奴隶贸易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掠夺的疯狂
知识圈:
①从时间上看,16世纪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开始早期殖民时期。从空间上看,结合教皇子午线的设定,“西属”拉丁美洲是西班牙扩张的方向和势力范围。
②西班牙一开始对美洲殖民地实行杀鸡取卵的政策。由于美洲有大量金银可采,加之西班牙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向殖民地提供大量工业品的水平,于是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早期殖民者多使用欺诈、掠夺、屠杀、残酷压榨等野蛮手段,疯狂掠夺当地资源和财富。这一径给当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灾难,冲击和阻断了当地的文明进程。在第安人大量死亡后,欧洲人便开始将非洲黑人运往美洲充当劳动力形成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拉丁美洲殖民地展开更大规模的奴役与夺。无论是早期还是此后,无论是对印第安人还是对非洲黑人奴隶殖民者疯狂掠夺的本性是一致的
③种植园经济的盛行主要在农业、畜牧业方面,并非银矿,盛行时间也较晚
④商业革命是指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转变及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等
12.在实行等级制度的西方社会中,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贵族领主、城市新贵、城市市民、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基本权利皆有区别。下列各项中,从法律制度上对此做出根本性否定的是( )
A.《查士丁尼法典》
B.《权利法案》
C.英国的《大宪章》
D.《人权宣言》
知识圈:
①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起共和制,极大地冲击了旧的等级制度。在此期间,法国议会颁布了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原则,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是对等级制度做出的根本性否定
②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会权力高于王权,但其未否定各等级之间的不平等性
③英国《大宪章》签署于13世纪,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要体现的是封建各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15.如果在1930—2000年出版的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和“危机”,可得到两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
图片略
A.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
C.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
D.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知识圈:1945年,联合国初创,世界对于全球治理体系建立并良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抱有极高期待;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联合国作用的再次关注和期许。这表明“联合国”一词的曲线,与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的关注度形成对应,联合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一种象征。“危机”词频的波峰分别对应1929~1933年经济危机、1974年石油危机、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所标志着的两极格局瓦解、1999年金融危机,表明“危机”所指的正是历史与现实中的国际秩序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棉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家庭中“四时可纺织”“七岁女七十岁妪皆可纺”;除自用外,棉布还可在市场出售,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纺户和织户,纺户纺纱出售,织户买纱织布。据研究,明清时期布产量远超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棉纺织生产始终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并未发现棉纺织手工工场。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随着家庭纺织业的繁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众多市镇。这些新型市镇接近农村,服务于家庭手工业生产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其中一些大型市镇,发展为与传统“郡县城市”不同的“工商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在人口、城区规模以及工商业水平上,毫不逊色于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不过,到鸦片战争前夕,世界级大城市大多位于欧洲与美洲。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明清时期与近代英国在棉纺织业发展上的不同路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参照西欧城市化历程,说明中国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状况。(12分)
知识圈:
①明清时期,棉花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生产原料充沛,加之家用纺织机普及率高且技术简单,都使当时的棉纺织生产成本低廉,形成家庭棉纺织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一些地区出现了纺、织的分工,产品更多地用于出售和交换,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给自足的特点,棉纺织业也就始终没有突破家庭手工业、步入到手工工场生产阶段。材料一描绘出了一条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特有的发展路径,与丝织业、制瓷业的发展路径形成鲜明对照。结合所学教科书内容可知,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市场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的半个多世纪内,英国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完成了从家庭手工业到机械化的转变。
②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路径”是另一种样式。首先,英国纺织手工工场出现较早,分工细致,生产经验丰富,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路径在起点上就实现了与成熟的技术相结合;其次,在棉纺品市场需求扩大的推动下,催生了棉纺织业的新技术,很快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由此英国棉纺织业从手工工场步入机械化生产的轨道,开始加速;此后,以蒸汽动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带动棉纺织业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在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下,英国棉纺织业继续沿着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径”高速发展。
③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明清时期大批的新型工商业市镇兴起,大型市镇规模可观,这与当时家庭棉纺织业的繁荣和中国海内外贸易发展有关。参照西欧城市化进程,其城市化初期也源于工商业的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明清时期兴起的市镇更多地服务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充当了商品集散中心,为资本聚集和晋商、徽商等地域性商人的出现创造条件,这一时段的“工商城市”因繁荣的手工业和商贸而兴,没有过多的官吏、驻军和游民,政治统治较为薄弱,相对减少了超经济的剥削和掠夺,这不同于传统封建社会中因政治、军事因素而建立、拥有大量官吏、驻军等非工商业人口的“郡县城市”,体现了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以同样的产业发展视角,将西欧城市化进程加以参照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欧出现工业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