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东卷里的上海“遇见”《繁花》中魔都——2024年山东历史试题分析(五)

文摘   2024-07-04 11:52   山东  

  

  第18小标题“数字里的上海”真诚不我欺,材料密密麻麻都是数字。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科学地整合数据并反馈到具体的历史知识中是考生必须要解决的麻烦。此题延续2023年的“深圳·窗口”脉络,二者的共通点——用城市的变迁来呈现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洗礼。此题的出现,也再次确定18题的格局:新中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史二选一。

  去年末今年初,上海因为一部《繁花》吸引了更多年轻人city walk。笔者也曾寓居在沪数月,和好友驻足黄浦江畔感慨魔都现代化的场景犹在眼前。

 关于电视剧笔者零零散散只看了前几集(今人不看电视剧也久矣!)。第一集“引子”部分胡歌(我对胡歌的印象还停留在剑三和神话)以旁白形式谈到了故事背景,对于有历史常识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截图如下:

 《东方风来满眼春》是一篇著名的新闻通讯,陈锡添和《深圳特区报》也因这篇文章而被人熟知。二者成为研究改革开放史的重要一手史料。

  剧中旁白如下:

      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谈话加快了中国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举世瞩目。

  一句话下来几个考点——我承认看剧的时候走神了。到这里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解读剧名:东方风来满眼春,春天繁花似锦,万花如海。阿宝之所以成为弄潮儿宝总,成为繁花的一朵,和改革开放深化的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

  如果说《繁花》中的上海给人以浪漫,山东卷第18题里的上海则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它告诉考生《繁花》中的上海和今天的上海是怎样来的。

  上海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上海·窗口》也未尝不可),也是近代百年沧桑的一个重要缩影和见证。17题聚焦的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为商口岸之一,此后列强不同形式的侵华方式在上海都有所呈现。本题材料分为两则,逻辑比较清晰。“缩影”二字在新高考以来的山东卷和各地模拟题答案中频繁出现——只因它自带唯物史观的属性。材料一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数据,材料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数据。考生需要把二者对比整合,重点在经济之变,最终落脚点一定要升华。

  材料一有几个点需要注意。工人工厂的介绍说明上海是中国工业重地,但结构失衡(近代工业发展特点、外国侵略势力最早侵略);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分别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控制、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压榨。以上两点说明上海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性质,经济成果由包括列强、国民党官僚在内少数人享有,成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压榨人民、维系统治的“工具”;说明上海经济结构和秩序的恢复和改造面临严重的威胁,解放之路任重道远。此处可以和下文适当联系教材中党和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做出的努力,比如“银元、米棉之战”等等。

  材料二中需要注意: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 156 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支援各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体化、计划经济初期的优势。建设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本质上反映了新中国政权是人民政权,人民政权为人民,和材料一形成鲜明对比。工业改组、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反映了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反映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史实。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上海已然换了人间。此处升华已经呼之欲出。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电视剧《繁花》


未完待续……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