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信息量很大的高考题谈起

文摘   2024-11-30 16:13   山东  

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上面这道题是2024年湖北卷第3题。此题核心旨意为唐后期中央对节度使任命起到了一定节制作用。此题不难解答。但笔者发现,题目信息量很多,需要去深入分析。

  首先“河朔藩镇”一词不见于教材,很多同学也不甚了解。在平时学习时可能听教师讲到(但不见得印象深刻),对历史稍有兴趣的同学大概率可能自学遇到。实际上,这个词在高考史上,最近的一次且比较有影响力的出现是在2018·全国卷Ⅰ中,摘录如下:

  笔者每次执教《纲要(上)》时总是会在PPT中给它留下一席之地。此题材料来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一书。高考题目中首次出现“河朔”字样。这道题意义不仅仅在于从学术角度提供了唐朝藩镇具体类型,还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历史学习和教师历史教学的思路。对于教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纲要(上)》在描述藩镇割据现象时文字更为谨慎。因此它是高考命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湖北的第3题也有此题影子,这道题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全国卷题目选项设置炉火纯青。考生通过对材料即表格的分析中可以依次排除ABC选项,然后就来到了可能直接就被排除的D选项,于是教材、教师讲授和材料史实的博弈开始了,最后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潜移默化塑造了学生“不唯书,只唯实”的学习品格。

  18年题目中明显可以看出“河朔”藩镇属于最不老实的藩镇,如果考生有这个知识背景,那么湖北卷题目难度就更为降低,最不老实的藩镇长官任命程序都受到中央节制,其他的藩镇可想而知。

  18年试题中“河朔”藩镇内部官员任命是“自擅”,体现出其霸蛮的特点。湖北卷的题目中显示此类藩镇节度使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亲王遥领”,这里的“遥领”耐人寻味,也就是说所谓的亲王并未实际到任。另外一种是“本镇推举”,也就意味着中央的任命实际上是形式上过程。实际上这些字眼已经说明部分“河朔”藩镇事实上的割据。这不禁让笔者想到2022年广东卷的一道题目:

  材料可见东汉也出现了王侯遥领封国的情况,这和唐朝“河朔”藩镇有所不同的是,此题“封国大权操纵于国相”,而国相属于中央任命的封国最高属官,这样就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控制。因此这个题实际上也是对东汉末年军阀格局“刻板史实”的一种回应。

  回到湖北卷。无论哪种节度使都需要中央派宦官传达任命,这种程序得到了藩镇认可,即说明“河朔”藩镇本身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藩镇之间的内耗)仍然对中央权威有所忌讳。

 有人问我,“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句话可否删除?好像可有可无。这句话的作用有二。首先,它承接上文强调了任命的程序性,突出了中央的重视,对于强化正确答案选项思维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二,配合D选项进行“误导”。如果删除D选项对正确答案可能没有很大影响,但选项要进行更改,而加上这句话,命题难度大大降低。

  再看下面几道题。

2024年福建卷第3题:

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央朝廷丧失权威                 

B儒家理念深入人心

C崇文抑武风气渐显                 

D一统秩序受到挑战

  此题再现“河朔”藩镇,强调了大一统秩序受到挑战即中央集权受到削弱,难度较低。笔者在讲解此题时开玩笑说,如果只看“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这句,以为节度使要洗心革面,效法《春秋》故事,完成一个地方官员的自我修养。后面一句“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来的很及时——书是好书,就是看歪了。结合湖北卷,我们不妨大胆创设情境。

  某天宦官去藩镇传达任命,发现节度使正在阅读《春秋》,回来给皇帝汇报:陛下,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您想听哪个?

  “好消息”

  “您任命的节度使们正在看《春秋》”

  “哇,儒家思想万岁。坏消息呢?”

  “节度使没文化”

  “……”

  问题来了,这些节度使为什么喜欢看《春秋》《左传》?除了自比诸侯的镜像感,难道是效法关二爷夜读《春秋》?二爷内心os:效法的很好,别再效法了。

2024年重庆卷第3题:

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此题引导考生对节度使制度安排进行深入思考,根据材料得出存在重大缺陷:军权下放给地方而缺乏监管制约,军队容易形成对节度使的个人忠诚。结合前文广东卷和全国卷,不难发现,其缺陷还有中央对属官的任命的缺失。

2024年贵州卷第4题:

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此后,历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新高考改革以来,命题界可以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样是藩镇割据问题,不同地区考察角度不一。重庆卷考制度缺陷,贵州省则考制度缺陷的教训。而2023年山东卷则针对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并走向极端的现象进行反思: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 扩大地方权力

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 健全中央机构

D. 简化官员选任程

  到这里,关于藩镇割据的考察和思考才得到完美的结束。针对唐宋地方制度的缺陷,元朝给出了相对完美的答案——行省制度。

  从这些题目来看,唐朝地方制度仍然是高考考察的一个重点。从试题研究角度来看,高考试题的区域联动对于教育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