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历史试题分析(三)

文摘   2024-07-01 18:20   山东  

接上文


第4题是相对简单的一道题。它避开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这样一个显性的、直观的考点,而是再做文章——通过“牛-马”意象的变化间接考察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谓“煞费苦心”。

课程标准(节选):

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如何讲解一道高考题?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否穷尽题目。比如本题的A选项“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不宜直接“没体现”等词略过,可以就地取材——把教材中的“榷场”进行举例:榷场交易过程中少数民族政权严格控制马匹交易。

 第10题是新高考以来山东卷选择题第一次直接考察史学研究的题目。题目比较简单,但史料比较有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此题传达出一种历史学习的方法: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尽管途径很小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一下我国古代的年号,作为扩展学习。

附录:

(2021·福建)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第11题考察角度颇为清奇但又不失方向,属于对课本知识的深化。材料反映了以13世纪为界行会成员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世袭身份。关于行会课本有明确表述:

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笔者按:这段话有两个重要信息。第一,行会或商会是少部分人组成的特定利益集团,强调了垄断性;第二由上条而来——行会的存在强化了阶级对立,这是阶级性)

高亮部分也就是试题中强调的“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根据教材可知: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此后西欧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商业竞争不断加剧,也同时为了强化资本原始积累,基于以上原因,行会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垄断提高入会门槛,当然这也为以后行会的瓦解埋下伏笔。此题实质考察的是中世纪中后期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14题再考美国,但难度比去年明显降低,实质还是考察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唯物史观。表格中投资结构性变化一目了然,从二战开始到结束后,政府投资显著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随着美苏由盟友变为对手,美国认识到必须要把经济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遏制苏联的政治优势,属于是故技重施了(《中外历史纲要(下)》:独立以后,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此题可继续延伸——政府投资的组成可能有哪些?①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援助②战后国际组织的布局等等。

关于美国二战前后的经济方面的考察,在2010年山东卷选修模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亦有所展现:

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事件:朝鲜战争。

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

第15题,通过一个发达国家(个例)商品进口额结构性变化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进程思维跳跃过大,需要脑补的内容过多,故D选项存在问题 ,具体分析参考前文,不再赘述。14、15两题需要注意出现的“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主义”、“产业结构”等概念,它涉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特点相关内容。

经济全球化考点以何种形式考察,下面这个题或许给出了一些思考:

①(2014·福建)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②(2020·天津) 1:1复刻福建卷

(2023·全国乙卷)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A.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 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 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此题实质考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同处境。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外历史纲要(下)》)

下面谈一下材料题。山东卷材料题灵活多变、独树一帜,特点很多。比如23年第19题,“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英国为什么举办这次博览会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设问中信息、为什么举办、证据、理由等字眼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设问体系,打破了原来设问的单一结构,实际上形成了“问题逻辑”和“材料逻辑”这样两个逻辑,有效检验考生思维的灵活性。今年“涛声依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笔者看到第16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诗。笔者考虑的不是他的文学价值,而是背后蕴含的一些历史现象。荔枝(据说今年减产?)的运输对物流要求非常高,在保质期内且不说在保鲜期内从岭南运到长安是何等难度!事实上历来有人质疑当时是否成功运送过岭南荔枝以及是否能够在“保鲜期”内送达长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考辩一下。图2中的“主次干道”分外引人注目,向考生传达出唐朝形成了一定的物流网,“快递”是有一定交通基础的,教材中有一句相关表述容易忽略: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不过,再牛的交通也抵不过战争的摧残。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感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6题继续以大尺度区域的地图作为背景命题(山东卷的特点之一)并填补了选择题模块没有汉唐的空白。笔者之前在两年高考数据分析的时候指出唐朝似乎被遗忘,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把“汉”、“唐”、“江南经济”三个重点压缩到一个题目里面,其答案知识点容量必然少不了。

此题设问为“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故组成答案的逻辑思维导图为:

答案需要包括以下趋势,且每个趋势下要有必要说明,而说明至少包含两个维度,下面部分展示:

趋势一:逐渐形成发达的海内外并举的贸易格局

地图信息:运河、至日本(海上丝绸之路)

教材知识: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外历史纲要(上)》)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中外历史纲要(上)》)

趋势二:逐渐形成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群和经济圈

趋势三:江南地区逐步开发直至经济重心南移

趋势四:经济区的内外联系越来越密切,辐射带动范围逐步扩大

趋势五:江南经济区核心区域缩小,逐渐向东南方向压缩

“江南”、“关中”、“岭南”、“江表”这些地理概念不断出现进一步反映了高考对于时空观念中的“空”的重视,考生应对此有一些基本了解。

……


未完待续……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