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卷解析简单而不简约,思路清晰开阔,寥寥数笔就把题目给解析明白了,为其他区域解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中日民族矛盾何时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结论见文章最后。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知识圈: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法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商鞅变法后,秦国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保证臣民守法奉令,韩非主张君主应赏罚分明,以法、术和势驾驭臣下。这些思想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知识圈:清乾隆时期租佃制盛行,其部分原因在于自耕农种田不足以养活家口,卖掉土地租种他人的土地,交租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营生,并能免除政府的各种赋税加派。类似租佃关系在清代相对普遍,而租佃耕种仍然属于小农个体农耕经营方式(这个考点全国/课标卷多次考察)
29. 表2 略
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知识圈:清政府原本是想通过新政改革挽救统治危机,客观上却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特别是教育、军事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拥有新知识、新视野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接受并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使得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此外,士人由于科举制的废除,也易于接受新思想,部分人逐渐倾向革命。
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知识圈:公元前2600年左右,西亚两河流域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且早在公元前22一前21世纪,两河流域就已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如埃及、亚述、巴比伦等古代国家均存在发达的租赁、借贷商业传统。公元前6世纪,这些地区被波斯帝国征服,税收、商业传统被继承发展。
3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知识圈: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长期航行中的经验积累,已使他们相信大地为球形,且15世纪末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前也相信“地圆说”,这也是哥伦布试图通过向西航行前往东方的认知基础之一,可知“地圆说”此前业已形成。……16、17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路开辟可能对部分陆路贸易造成巨大冲击,但海路开辟并非对陆路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对人类文明交往途径和内容的丰富,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广义上的陆路贸易并未停滞,在海路贸易的刺激下,洲际性、区域性陆路贸易依然有所发展。
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知识圈:这一时期(17世纪)法国的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也日趋专门化。据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可知,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准备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对生产力的更高需求,也为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生产变革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各国在17世纪尚未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的工厂及其制度建立、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对科学化工厂管理的日益重视,使女性获得更多的工作、受教育机会。
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知识圈: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非洲民众抗击殖民侵略的主要手段是武装斗争。其中埃及在反对英国侵略的过程中,于1879年就创立了非洲的第一个政党一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醒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在二战之前,非洲仅有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几个独立国家,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直到二战后才相继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部分地区上层人士成立的反对殖民侵略的团体,尽管采取和平抵制的方式,但毫无疑问,它们的存在对于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
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知识圈: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苏维埃的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力管理国家,便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1917年10月8日,彼得格勒苏维埃新的执行委员会产生,布尔什维克党人占多数,且当选为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无疑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知识圈:1956年,埃及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为避免美苏之间的军事对抗,以及实现在中东逐渐取代英法的战略目标,就采用经济和政治手段,迫使自己的冷战盟友撤军。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尽管该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运转,但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当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后,美国正是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通过大量抛售英镑的方式,来干扰英国的货币稳定,从而实现胁迫英国从苏伊士运河撤军的目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才走向瓦解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部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知识圈:就中国而言,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生产,亩产量居于世界前列,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讲究因地制宜,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并进而形成安土重迁、爱好和平的文化心理;而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了明清时期,大量人口挤压在农业领域,迟滞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西欧而论,农业以庄园制生产为重要特征,形成庄园式社会组织形态与政治管理模式;农牧并举的生产模式,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准备了条件,使得商品交换频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粗放的农业生产,产量较低,人口压力主要靠外延式扩展土地数量,如垦荒和拓殖来解决,从而诱发向外扩张的民族心理;而到了中古晚期,随着集约化农业的出现,租地农场的发展,雇佣关系在农村的渗透发展以及重商主义的推行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舰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知识圈: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第二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深人,如新闻标题所列,日军占据整个东北,进犯热河,发动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蒋介石却在民族危机严重之际,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从1930年起连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1932年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围剿”。蒋介石的内战政策给日本的侵略造成可乘之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革命“围剿”,不断发展壮大。1932年开始的第四次反“围剿”不断取得胜利。在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中,爱国的国民党军队英勇抵抗日军的进攻,1932年的焦点聚集在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寇进攻上。
关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标志或时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说法:1931年说(九一八事变)、1935年说(华北事变)和1937年说(七七事变)。解析中采纳的应该是1931年说。
统编教材中如何界定的呢?很遗憾,可能是因为目前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教材中这三个关键点都没有给到社会矛盾变化的表述。
封面图片:
八达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