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5年——九年时间,命题人一直高质量输出试题,没有出现任何争议试题。起初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些普通的高考题,到现在回首才发现,这世界滴滴点点全部都是你。
No.1 出道即巅峰:勇开情景化命题先河
(2007年·15)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去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点评:此题首开山东卷情景化命题先河,题干简简单单,无任何废话。四个选项更是构思巧妙,仿佛让人身临其境,知识点考察覆盖全面且不偏不怪。机户机工打官司——堪称是历史情景设置的最优解,化“知识”为“神奇”,让枯燥的历史活起来、动起来,很难想象这是17年前的试题。
No.2 把握历史事件的时空之维
(2007年·15)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点评:2024年第17题小标题为“‘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如何极致把握事件的时空观念,这个题目或许给我们一些启示。四个选项的精雕细琢,分期时间清清楚楚,尤其是B选项特别说明是“七七事变前”,进一步增强了题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经典永流传,此题也成为后续其他试卷命题的“母题”。同时,此题也给我们上了一课:历史概念要清清楚楚,容不得含糊,否则会迷失在时空之维编织的“盗梦空间”中。
No.3 全球史观的书写
(2008年·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变化趋势
B.由亚洲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点评:本题涉及空间区域有国际、亚洲、欧洲、中苏、欧盟、美国,是对考生全球空间思维的一次有力检验。笔者犹记得第一次读到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全球通史》所写引言时的惊艳——“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全球史观传入和研究在我国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2008年可能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命题人就敢于让考生写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标题,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几年以全球史观入题,一句话,姜还是老的辣。
附录
(2009年·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No.4 三位一体 :数—形(表)—史
(2009年·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 农业(%) | 工业 |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第一年 | 26.6 | 32.1 | 41.3 |
第二年 | 27.2 | 34.3 | 38.5 |
第三年 | 28.8 | 36.7 | 34.5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点评:2024年第18题小标题为“数字里的上海”,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工业发展情况。此题是山东卷选择题第一次以表格形式考察历史问题,但上来就高能。此题把历史数据、表格和史实多维度展示,考察考生历史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文科与理科、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碰撞,必然会产生灿烂的火花。历史学不仅仅是文字,也是数字。
附录:
(2010年·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No.5 定量分析:历史里的完形填空
(2011•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 矿冶业 | 机器业 | 纺织业 | 食品工业 | 其他工业 |
数量(家) | 72 | 3 | ? | 100 | 153 |
A.2 B.31 C.73 D.193
点评:游戏里面有一种说法叫做“正反手教学”。2009年定性分析13题,2011年没有人会想得到,历史题也能定量分析。三个字评价。第一是勇。像这种直接让考生填历史数据在高考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第二是妙。把近代工业发展特点的文字转化为数字,真正把考生历史思维搞活;第三是巧。近代工业发展史上能这样填空的时期并不多,而就这样一个机遇被命题人抓住。再者,1911到2011正好是辛亥革命100年。
No.6 “我在历史高考题里看到了自己的课堂笔记”
(2010•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点评:这是哪位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他和命题人什么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不得不佩服命题人的创新和勇气——直接把当代学生课堂笔记原封不动的挪到万人瞩目的国家考试——高考试卷之中。笔记的样式是我们熟悉的,笔记的字迹也是我们熟悉的,笔记的知识点呢?必须要熟悉,同学,清醒一点,这是高考。
从这个历史笔记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①格式和字体要赏心悦目
②分析历史事件要辩证
③史论要结合
④重点要突出
No.7 没有对比就没有知识积累
(2012年•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点评:前自主命题时代命题人通过历史概念的对比、概括客观上留给我们一座知识库。尤其是历史概念的对比,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如果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史学功底,极容易出现纰漏。由此可见,山东卷命题者的“十年功”。从题目中我们能学到很多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很可能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且到现在仍然适用,无形之中“暴露”了命题人的知识圈和历史认知,建议一线教育者和学生“照单全收”。
附录:
(2013年•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2014年•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No.8 降维打击: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2014年•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点评:直接把解题的钥匙交给考生,亲自下场、元神出窍指导考生的命题人,你们见过吗?还在为史料类题目发愁?这是山东卷玩剩下的东西了。
No.9 无论文不命题?
(2009年·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点评:现在出题有个现象——论文出题,大家似乎也看明白了,看到题第一时间——论文解题。笔者担心这样可能会造成马后炮的趋势,脱离课本的趋势,缺乏深入思考的趋势。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此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因素,既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又考察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必备基本语文素养,并且弘扬了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自信,属于跨学科科学命题的典例,可谓匠心独运,博学多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古文典籍《尚书》、《周礼》,以及近现代文学作品《家》。
附录: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No.10 历史里的排列组合:条件要素题
(2015年·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点评:2015年是自命题时代的收官之年,但试题质量仍然高位运行。条件要素题即通过系列条件的组合考察学生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条件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历史思维的一种检验。这类题目在山东卷屡见不鲜,成为特色、亮点。
附录:
(2012年·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