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公布的高考试题来看,有三个省份直接考察了中世纪行会的考点,显然“行会”已经成为命题热点。
行会的出现不是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和城市复兴、工商业自治等历史概念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群”。历史中类似的概念群有很多。比如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白银货币化、市镇、一条鞭法。高中教材中关于行会的叙述内容较少,但高考考察颇有深度。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初中教材中朴素、直白的叙述不失为高中教材有益的补充和铺垫,这些知识点经过中考的“洗礼”之后,已经成为部分学生新的知识点。对于高中教师来说,需要有“向下”学习的勇气,这个过程也是教学。
2024年是江西新高考模式落地年份,其高考试题颇有特点。第12题涉及“行会”内容,摘录如下:
中世纪英国某市商人行会规章规定:除基尔特会员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购买蜂蜜、油脂、腌青鱼、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种类之油,亦不得开设酒馆;违反此项禁令者,一经查明属实,应即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这反映该市( )
A.工商业经营范围大受限制
B.工商业者遭受国王的盘剥
C.工商业自治得到王权支持
D.工商业发展导致行业垄断
材料中“基尔特”一词格外引人注目,它并未出现在统编教材中(如读者发现可以指出),材料中也未直接解释概念,这一现象让我感觉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果然,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发现了答案。
相关概念出现在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课后“知识拓展”栏目中,页脚部分额外进行了注释。这样来看,“基尔特”一词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合情合理。
此题答案配合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文部分即可解答:
无独有偶,2024年甘肃卷中的“教师行会”在第9课中也有详细介绍:
山东卷的第11题考察行会的封闭性,在初中教材关于行会概念表述中也能得到答案:
行会在设立时的初衷本身包含“避免同行恶性竞争”,再配合正文部分解释:工商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居民内部分化,这个分化过程充满着一系列商业和市场竞争,表现在行会内部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特点。
到此,一个小小的整理:
地区 | 一级考点 | 材料主体 |
山东 | 行会的封闭性 | 行会 |
甘肃 | 行会的自治性 | 教师行会 |
江西 | 行会的自治性 | 商人行会 |
我们再看2024年重庆卷的一道题目:
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初中教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文部分如下:
中世纪中后期,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使得农村和城市的互动越来越多,互补性日益增强,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经济商业化趋势随之加强。此题迎刃而解。
再看2024年广西卷题目:
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
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一句间接印证经济商业化趋势的加强。(笔者按:这就是高考题目的魅力,联动之中产生智慧的碰撞)一方面英格兰地区经济商业化趋势加强,另外一方面“价格革命”导致物价上涨。这样英格兰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和物价上涨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种情况导致了英国出现了什么现象(或者说可以解释英国哪个历史现象)?(此处可以设计到课堂上让学生思考)。租地农场主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赢家,它们获得土地的方式除了课本介绍的之外,还有后续的圈地。
“相关史事”栏目组中“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据估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出租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的这句话相当重要,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它直接回答了欧洲社会阶层分化,价格革命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这些题目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初中教材知识点,是否命题人有意为之——强调初中教材和初高中衔接,我们不得而知。但初中教材确确实实给了我们的很多惊喜。开卷有益,诚非虚言。谨以此文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