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读懂历史,从材料中寻觅材料

文摘   2024-11-13 21:17   山东  


深度解读《2024年山东新高考历史试题官方分析》(五)

17题:

【参考答案】

1)作答内容应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失败原因、性质等。

层次1 :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叙述笼统;

层次2: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概述较为准确,能客观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层次3: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概述准确、完整,能结合“1936年”等信息,在史实和时代背景间建立起逻辑联系,阐释合理、充分。(层次3是一个比较难以思考的维度,考生必须具备深厚历史知识和对历史时间尺度的高度敏感性)

2)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前两个角度属于“正常”角度,第三个角度属于创新思维。这道题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①从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国人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是中国向近代转向的起点角度作答;

②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角度作答;

③从时人记载、历史著述等是全面客观书写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角度作答。(下文“今天‘你’眼中的鸦片战争”视角,即跳出“历史”,回到现实)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查目标】

本题通过设置学习情境与学术情境相结合的综合情境,引导考生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要求考生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在对史事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运用这些信息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也考查了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运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论证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试题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为主题,将大聪、小敏兄弟关于鸦片战争的会话置于抗日战争这一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引导考生对历史进行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养成尊重历史、用事实说话的良好学风,培养考生深厚的家国情怀。(笔者在《》中也谈到了这一点——“融入并尊重历史”)

【试题解析】

本题选取了两则材料,一则摘编自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属于学习情境;一则摘编自刘泽华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属于学术情境。这两则材料围绕着“‘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进行编排,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二是1936年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三是今天“你”眼中的鸦片战争。这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历史中的历史”,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时间叠加,而是对考生历史观架构能力的考察,是历史观的复合)

第(1)题主要围绕前两个层次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从原因、经过、结果、失败原因、性质等方面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叙述,所考查的内容都是课程主干知识,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必备知识,课本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作答时,要特别注意上述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的关系,应依据“1936年”这一信息,联系日本对华侵略日趋严重的社会现实(隐藏知识点:1935年华北事变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进行思考和阐述,这是大聪(当时国人) 对鸦片战争认识的时空背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不能用今天历史标准要求过去,应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这道题好就好在它立体化了考生的历史思考层次,让考生从材料中剥离出来材料,从历史中发现历史。此处考生应考虑到两个层次的共性和关系: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2)题主要是围绕第三个层次进行问题设置,引导考生能依据材料(按照这个说法,笔者尝试把材料二比作“药引子”)多角度的认识历史问题,注重对考生创新思维的考查。在参考答案中,强调了应从多元视角(包括现代化的视角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视角(全球史观))、全面客观等方面去认识和阐释鸦片战争。同时,也鼓励考生创新性的从其他角度去“书写”鸦片战争,言之有理即可。(笔者在《》中谈到此题解答时说可以顺水推舟,根据材料提供的视角去组织答案,官方的思路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你认为”也就不再是“你认为”了,而是“你被动地认为”,多视角变成了材料二的两个视角,那么材料二的意义就变成了让考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如果考生完全脱离材料去“天马行空”,这样“你认为”真成了“你认为”,材料二的“药性”也得到了发挥。因此这是一道很“大胆”的题目:命题人没有在材料二和设问中建立直接联系,考生则必须要对书本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之间进行取舍,做出最智慧的选择。但由于惯性思维和求稳心理的影响,敢于跳过已知的权威学者观点而进行大胆创新视角的考生又有多少呢?另外,此题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在第一问基础之上,不妨设问“大聪的讲述是否有局限性?如果你穿越到1936年,你会如何向小敏和小聪讲述鸦片战争?”)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