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联考语文试卷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碰撞(文章有彩蛋)

文摘   2025-01-04 21:33   山东  

背景介绍:

  2025年,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自治区(山东省是第二批,2020年实施,实施前也进行了两次适应性模拟考试;2024年初第四批改革的地区也进行过类似活动,当时是九省联考)将实现首考落地,为实现平稳过渡,相关省份组织了适应性演练。语文、数学和外语科适应性测试题由教育部教育考试命制。陕西、青海、宁夏、山西选考科目由三省一区联合命题,其他地区各自负责命题。

  彩蛋:有意思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也是统一命题,被称为“东北卷”,这是从地理学上进行界定的。陕西、青海、宁夏、山西也是统一命题,试卷名字如何命名?西北卷?不妥。山西在地理单元上不属于西北,属华北。笔者思考再三,认为“丝绸之路”能够有效连接这四个省区,故可以称之为“丝路卷”。有读者认为,丝绸之路不是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山西怎么也“混”进来了。其实不然。

  “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等地,连接亚洲、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即凡是古代中国到相邻各国的交通路线,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均称为“丝绸之路”。(刘进宝:“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很多高中历史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比如“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等等,考生做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灵活地界定。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 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联接带,也曾是丝绸的重要产地和丝绸之路的东源地。历史上山西与丝绸之路有密切关联,特别是魏晋北朝时期,山西成为东西方文化、艺术、物资交流的交通战略通道。北魏定都平城的近 100 年间,大同更是全国的 政治、文化中心,有大批的中亚使节、商旅、僧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与平城之间。(高春平:山西与丝绸之路———兼论山西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对策)

  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平高昌、灭突厥,先后在西北地区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及一系列军镇、守捉(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并在丝绸之路沿线建立驿站,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尽管唐代前期的山西并不在丝绸之路的主线上,但也是丝绸之路支线——草原丝绸之路(即回纥道,亦称参天可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效锋 仇芳鹏:山西在唐代丝路中的独特地位)

  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带与欧亚大陆沟通交往的交通要道,其主线为从中原地区向北,经过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北越蒙古高原,西经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至欧洲大陆北部地区。东北草原丝绸之路是从河西,经包头、呼和浩特、大同,通过河北北部进入赤峰,到达辽宁辽阳。…………目前,我国山西大同、河北定县和辽宁朝阳都发现北魏时期的萨珊银币,可见萨珊银币由东北草原丝绸之路入华已有悠久的历史。(李锦绣:萨珊银币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选择性必修三第50-51页: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由上述资料,可以得出来一个结论:山西省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和丝绸之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丝路卷”完美契合。如果读者有更好的命名,期待您的分享。

  洋洋洒洒一大堆文字,下面开始进入正文。笔者在八省联考语文卷(以下简称“语文卷”)中看到了这样一道文言文阅读题(见下面图片)。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文“三国至至隋唐的文化”设置了“史料阅读”栏目,内容如下:

  很明显,教材对原文进行了适当删减。文史不分家,在这里得到了具体地体现。教材中的这段文字,是唯物史观的典例,笔者执教时也进行过适当解析,但并没有像语文卷那样细致入微。本文尝试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语文卷材料进行再解读,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白居易其人,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多次出境(见下文图)。首先这和他诗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堪称“诗史”第二。我们知道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也是,元稹亦是。那么元稹、白居易、杜甫(“诗史”第一)是什么关系呢?元稹是杜甫的忠实粉丝,曾为他撰写过墓志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在墓志铭中元稹高度评价了杜甫的才华,是研究杜甫的重要资料。杜甫作为重要IP在中晚唐之后逐渐声名远播,离不开元稹的“推波助澜”。元稹和白居易是挚友,二人并称“元白”,共同领导了“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拙文《几道有意思的高考题》曾专门以白居易一题进行过分析,有兴趣读者可以参阅。正是由于白诗具有很强写实性,往往能够反映真实历史,体现“以诗证史”原则,因此多次上镜教材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白居易和杜甫都做过左拾遗的官职(挑皇帝的刺),这或许是二人都曾被贬的原因之一。

  其次,白居易生活的时代与是高中教材的重点关注时段相吻合。白居易生卒年为772846,其出生可谓“天崩开局”,盛唐已成传说,此时唐朝深陷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泥潭之中。白居易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度过青少年,这位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安史之乱作为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在高考中是热点重点命题区域。

  “二十七举进士”,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反映了唐朝进士及第难度很大。“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雁塔题名是多少唐朝学子们的梦想,但白居易27岁就做到了。(这段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1页有详细表述)第10题中体现出来命题人的“刁钻”(正确断句为: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如果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就锦上添花了。贞元末三字起手断句比较容易,是为年号背景。贞元是教材中支持两税法施行的皇帝唐德宗年号。“进士尚驰竞”即进士(录取)崇尚奔走钻营、追名逐利。此处反映唐朝科举制度仍然带有很多局限性。唐朝流行“干谒”之风,即文人墨客、应试之人通过专门的诗(干谒诗)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希望得到关键人物的提拔。白居易也有类似经历: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张固《幽闲鼓吹》)

  唐朝进士科考试内容多样,以诗赋取士为主,重视文学(文章词赋)能力。儒家经典并非必考内容。礼部侍郎高郢重视儒家经典(经艺)则使得白居易命运齿轮发生转动。也说明考察内容和主考官的喜好有关系,同样暴露出唐朝科举弊端。

  《中外历史纲要(上)》: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当时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白居易进入了翰林院,掌管起草诏令。关于翰林院,笔者在拙文《几道有意思的高考题》中分享了几道相关试题,笔者可以参阅。江西题目中得出的结论是唐德宗时翰林院分割了宰相之权。白居易已经进入了相当重要的职位。

  第14题很有意思。元稹认为“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但实际细读全文,一点也没少:①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②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③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字里行间无不透漏二人“特殊”关系,颇有凡尔赛之意味。从材料来看,叙文之要主要包括作者作品的情况,作者的生活任职背景即经历,作品的影响等等。


    关于此次联考历史试卷的评析,真题流出后再行评析。


封面图片:
嘉峪关关城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