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以“‘新中国’符号·中国政治道路的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最近笔者在讲解试题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对于学生了解新中国概念的源流具有重要帮助。此题需要按照“符号”发展的阶段背景进行逻辑分段,但很多同学由于不能把握一些特殊概念,比如新民主义主义,所以分段出现了不少问题。
关于如何分阶段的时候,学生围绕答案(见下文)和材料提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对于“新民主主义”一词的来龙去脉了解模模糊糊,笔者在参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一一做了解答,同时有些内容也填补了笔者知识空白。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相长的例子。
新民主主义一词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目中是突然出现的,相关表述如下:
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里不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期间,三民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符号被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符号所取代?新民主主义提出的时间和背景是什么?
纲要上下毕竟是纲要,很多内容很难全部展开,比如想要说清学生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讲清楚“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要提到毛泽东同志另外两篇不见于教材的著名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参考答案比较简略,对材料进行了“掐头去尾”,分成了三个阶段:
题目:‘新中国’符号·中国政治道路的发展。
论述: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不同的关于“新中国”的主张表述。//随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十年对峙时期)提出要“建立新的自由的中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使中国革命从低潮逐渐走向高潮。//随着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抗日战争时期)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又改为“中华民主共和国”,还提出“独立、自由、幸福”的目标。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愿望。(解放战争时期)而国民党为维护一党专制统治,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自己的政治追求,提出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指引了革命前进方向,动员了革命力量。//综上,“新中国”符号反映出在不同时期政治道路的不同选择,也反映了在不同时期,政治道路的不同发展。
新民主主义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概念,也常见于高考题之中,它经常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连用。近代史中有很多带“新”的词语,比如新三民主义,它和新民主主义还有一定的关联。关于“新民主主义”一词的来源和提出时间,可以参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概念提出时间辨析》一文。结论摘录如下:
从文献史的角度看,新民主主义概念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著作中最早提出,应是无误的。这一概念的具体形成和提出时间则是介于 1939 年12 月 13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到 1940 年 1 月 9 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之间,而非 1939年 6 月或 6 月之前。从传播史的角度看,毛泽东第一次面向全党公开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是在 1940 年 1 月 9 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演讲中。
新民主主义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酝酿,展现了 毛泽东同志高超的、独到的理论智慧。
1925年,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但经过他本人重新诠释的“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继续合作的政治和思想基础,这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它一度指导了长时间的中国革命。新三民主义新在明确反帝反封建,是革命的理论。但这里需要指出,尽管孙中山先生更新了三民主义理论,但他本人仍然反对阶级斗争,仍然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潮流随着浩浩汤汤的长江水一去不复返,“新三民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大革命一失败,我党立刻做出了相应的决策:“彻底的民权革命———扫除封建制度的土地革命,已经不用国民党做自己的旗帜……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
于是漂洋过海而来的“苏维埃”一词开始频繁地登上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既有现实原因,也有以俄为师的革命传统。苏维埃政权根据地被广泛建立,其性质是工农民主,很明显它强调阶级对立,矛头直指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十年对峙期间,我党逐步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一度成星火燎原之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逐步按计划实践其大陆政策;同时,由于国内革命形势的积极发展,党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材料第三行)。
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苏维埃政权已经不合时宜(表格中第四栏的内容)。党从民族危亡角度出发,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做出承诺:为解除一切善意怀疑者之误会, 中共中央重申了四项保证,其中第一条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 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纲要》上140页)毛泽东还表示:“中共愿同国民党一道,在统一战线、抗日第一的原则下实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这样新三民主义实际再次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下表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对“三民主义”的部分实践内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逐渐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思想上,国民党大肆否定、污蔑马克思主义,意图通过歪曲的三民主义去消弭、取代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作为重要的政治遗产,国共两党围绕其进行了话语权的争夺。由于三民主义是国民党“本命思想”,所以很明显更容易取得话语权。但真理愈辨愈明,在这个过程中,新民主主义的概念逐渐酝酿,明朗了起来。
蒋介石出于政治目的,对三民主义进行歪曲,他说:“共产主义,他固是重视经济,近于民生主义,却不重视民族和民权主义, 而且共产党人倡导民生,亦只重视一个阶级的利益,而不兼顾全民的利益。……惟有我们总理所创造的三民主义则不然。它以 ‘公’字为出发点,所以能涵盖一切,把各方面皆行均衡顾到,无丝毫偏颇之弊。”这种混淆视听的错误言论如果一旦蔓延开来而得不到有力的反击,对中国革命前途极为不利,对我党的建设也会产生巨大伤害。此时处在一个重要的节点上,如何牢牢掌握革命话语权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新民主主义理论应运而生。从新三民主义到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山沟沟里再次有了马克思主义。1939年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关于新民主义理论的代表之作。其核心内容为:
①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个阶段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正处在第二个阶段。
②新民主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表现如下:
③中国革命分两个阶段。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最后一目标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容易误解成解放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但实际上是新中国的成立。标题有强调解放战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特殊地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