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体系 | 时间范围 | 主导国家/力量 | 主要特征 | 核心规则或制度 | 主要冲突或事件 | 秩序性质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至18世纪末 | 欧洲列强(法国、瑞典、普鲁士等) | 主权国家体系形成,宗教影响力下降,民族国家兴起,国际法初步形成,殖民掠夺扩张,大航海时代。 | 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原则。 |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三次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 | 欧洲中心的多极均势体系。 |
维也纳体系 | 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欧洲大国(英、俄、普→德国、奥、法) | 欧洲协调、大国均势,殖民扩张加速。 | 正统主义(维护君主制)、势力均衡、大国协商机制。 | 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与德意志统一运动、一战爆发、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1848年欧洲革命、侵华战争。 | 欧洲主导的殖民多极体系。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1919年至1939年 | 英、法、美、日 | 国际联盟成立,民族自决思潮兴起,殖民体系未根本动摇。 | 集体安全机制(失败)、军备限制(如《华盛顿条约》)。 | 经济大萧条、法西斯主义崛起、二战爆发。 | 失衡的多极体系,埋下新冲突种子。 |
雅尔塔体系 | 1945年至1991年 | 美苏两极,多极化趋势出现 | 冷战格局,意识形态对立(资本主义 vs 社会主义),核威慑形成。 | 联合国框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核威慑。 | 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联解体。 | 两极对抗 |
冷战结束后单极格局 | 1991年至21世纪初 | 美国单极霸权,多极化趋势加强 | 全球化加速,非传统安全(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凸显。 | 美国主导的国际制度(WTO、IMF)作用强化、单边主义倾向。 |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9·11”事件与反恐战争。 | 单极与多极并存,霸权秩序松动。 |
演变趋势总结:
1.权力中心迁移:从欧洲中心(17-19世纪)→ 美苏两极(20世纪)→ 美国单极(冷战结束后)→ 多极并存(21世纪)。
2.规则与制度:主权原则扩展至全球 → 国际组织制度化(国联→联合国) → 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影响力上升。
3.冲突形态:宗教战争→王朝战争→民族国家战争→意识形态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