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广东卷第1题的思考

文摘   2024-06-16 11:16   山东  

目前为止山东卷还没有完整试题,但从网上的“枪版”、“回忆版”可以或多或少看出今年山东卷呈现出不少特点和亮点 。除此之外,又双叒叕出现一些争议题目。以上先按下不表。最近又有一些真题“问世”,其中广东卷第1题引起了我的注意。现摘录如下:

1.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

A.礼器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

C.漆木酒器彰显人文关怀

D.以小显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

正确答案是D选项,题目逻辑没有问题,但笔者对该选项仍保留疑问。题干时间限定为“春秋时期”,但D选项中表述为维系“封建等级秩序”可能会有点走钢丝,和新教材以及主流认知——“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不同,也与当时(春秋时期)的实际社会政治结构不完全吻合。笔者认为改为“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维系等级秩序”、“维系尊卑等级秩序”可能会更严谨一些。

引经据典环节:

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页: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第14页: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此处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封建”二字)

尽管教材没有直接点出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但这两句话已经基本定义。

二、《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上)》154页:

由此,新的政治机制建立起来,中央、郡县的立体行政等级形成,依附于君主的官僚集团产生,郡县制和官僚制成为决定社会形态和历史走向的关键性因素。

159页:

战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上述变化导致君主权力大为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初步形成。

三、中国政府网(权威性拉满)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网址: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4/09/content_5555760.htm

政府网这段文字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国家年鉴,自1981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43期。其内容翔实、资料完整、数据权威,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查阅资料、掌握信息、指导工作的重要参考和具有收藏价值的大型工具书)。

另安利一下,政府网上的国情栏目里面的历史专栏中有两处内容值得学习:

①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

我们不妨看一下其他卷类似的表述(注意高亮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这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以题证题、“题中学”,即用高考题作为知识背景,用“魔法”对“”魔法,融入命题人的知识圈。

(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尽管已经是战国时期,但D选项仍谨慎表述为“维护等级秩序”。

(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2023·河北·2)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材料为春秋时期,仍属于分封贵族制)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2021·湖北高考·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略),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2021·海南·1)《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奴隶主贵族)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