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2024年山东新高考历史试题官方分析》(二)

文摘   2024-11-05 17:10   山东  

6题:

【考查目标】

本题以1926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段讲话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正确把握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的历史进程和阶段特征(强调阶段特征的把握,第7题同样要求。因此在学复习时要加强对近代史阶段特征的整体把握)。要求考生能够获取信息有效信息,运用历史信息和已有知识,在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诠释,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历史事物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物之间内在关系、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强调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之间的联系,注重考察考生“看透事”的能力)

【试题解析】

试题以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国民革命(这三个革命都是中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必须系统梳理,要想正确作答,必须对三个概念进行纵向对比)等具体的革命运动切入,要求考生在对这些具体历史事件理解的基础上,深刻认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时期山东特别青睐,多次出题)、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材料中“旧的方法”是指辛亥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吴玉章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只是效仿法国革命、是一场资产性质的政治革命,最大成果是推翻了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面临着解除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解放;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反帝反封建,政治近代化)开发实业,解决土地问题,建设发展国家;启导人们的觉悟,组织动员广大民众等革命任务。(经济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基于这一认识,吴玉章强调有必要采用新的方法,开展一场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的社会革命运动,将革命推向全国。同时,结合“1926年”等信息,可知“现在的新环境”是指国民革命的蓬勃兴起(这里只强调了国民革命有利环境,但考生还需要考虑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的不利环境,新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当时国民革命所处环境,具体可参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最后两段内容。此题难度在于学生能否把吴玉章谈话和当时所处历史背景进行有效联系),故D选项正确。吴玉章的话着眼于中国社会和革命活动的整体和全局,而非革命力量、革命理论等单一的具体问题,故AB选项错误。从吴玉章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旧方法”,在中国“走不通”等信息可以看出,吴玉章对法国大革命持有否定态度。因此,其讲话并不在于强调从法国大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故C 选项错误。


7题:

【试题解析】

报刊命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句话太熟悉了),试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创办报刊名称的关键词切入,考查了考生对特定历史时期阶段特征(强调注意阶段特征的把握)和基本史事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考生必须准确掌握新民主革命时期各个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及其具体表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需要考生重点掌握内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注意其工农民主专政的性质,和答案对应,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苏维埃一词的频率也开始降低),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红旗”“红色是党和红军的象征,代表着革命的方向,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革命符号。同时,工人”“青年作为高频用词,出现在《赤色青年》《苏区工人》《工农兵》等重要刊物上,这是历史的延续性(笔者在《关于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个人看法》一文中用的是“历史的过渡性”),也体现了鲜明的苏区特色,故B 选项正确。确定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这属于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是1924年至1927年,二大不属于这个时期,这里是把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连接起来,即1921-1927年);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是在19378月的洛川会议上,这属于全面抗战时期;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是在1949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这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ACD 选项错误。


8题:

【考查目标】

本题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学院的两个办院方针创设问题情境,考查了考生从试题素材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结合特定时空背景(时空观念)对材料进行整合、理解和解释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能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并对具体史事作出正确解释。

【试题解析】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方法,处理好发展与变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细致考察两个办院方针的差异性,更要将其放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宏观背景下(此处是命题的高频知识点,第9题同样以此为背景命题,把握历史阶段特征首先要把握时代背景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1979年办院方针的提出正处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虽明确了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标,但主要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综合性的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依然以基础为重。1984年方针是对1979年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大大加强应用研究就是鼓励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更多和更直接参加国家发展工作,突出了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故A 选项正确。BD选项所涉及方针政策的提出都晚于这一历史时期;C选项以科学技术人才为对象,不是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的主旨,故BCD 均为错误选项。


9题:

【考查目标】

本题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谈话设置问题情境,考查了考生概括历史信息的核心内容,并运用具体的知识和学科方法,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整合,完成针对问题的信息提炼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

【试题解析】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国内形势的变化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邓小平把当代世界的问题归结为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本题以邓小平的谈话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当代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获取材料的核心信息,依据信息准确理解邓小平讲话的要旨。讲话中的十一二亿人三十多亿人将世界划分为了两个部分:发达国家(北) 和发展中国家(南);很难说这一信息反映了邓小平对世界这两个部分关系的态度和认识。据此可知,B 选项正确。AC选项所提到的外交主张主要是处理大国关系,D选项是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主张,故都是错误选项。(没有任何技巧,全是基础知识)


10题:

【考查目标】

本题以两则与纪年相关的实物史料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概括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比较、归纳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综合分析不同来源的史料,认识史料所具有的不同或相同价值,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够将历史事物置于具体时空框架之下加以分析,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试题解析】

本题通过对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两则实物史料的比较和运用,要求考生知道史料的类型及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掌握鉴别和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探究的基本方法(史料价值类的题目几乎成为必考题型,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基本题型)。两则史料都与纪年相关,且对抗并彻底击败北方之年”“哮喘咳嗽年”“流星年”“和平年都采取了类似的纪年方式,即都以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年份名称。这样,在历史研究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年份名称的记录,了解许多历史上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故D 选项正确。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但无论试题材料,还是相关历史知识均无法在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与公元前2700年之前的古埃及文明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故A 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古埃及和北美印第安人采取事件纪年的方法,并无来自其他文明地区的佐证无法得出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故B 选项错误。人类社会有从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但世界不同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社会发展进程并不完全相同,故C选项错误。


11题:

【考查目标】

本题以中世纪西欧城市行会成员资格的演变为材料创设情境,考查了考生概括提炼材料信息并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进行拓展),分析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正确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事物之间内在关系、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句话反复出现)

【试题解析】   

试题以行会成员资格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兴起与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笔者文章指出此题实质考察的是中世纪中后期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理解中世纪中后期西欧行会的基本性质以及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中世纪西欧行会成员资格的转变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之间建立起历史联系。中世纪西欧的生产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行会手工业虽然进行的是商品生产,但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注意此处表述,行会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机构),大部分是为附近比较狭小的市场生产,以满足本地消费为主。13世纪以后西欧经济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面对这种局面行会采取各种限制措施,既要阻止来自外地城市和本地乡村的商品不对行会生产的产品构成威胁,同时也要加强对行会内部生产的控制,以免行会产品过多以致市场无法容纳,其结果就是行会的封闭性与排外性的加强。这不仅针对外地的手工业者,也针对本地非行会成员家庭出身、试图按照常规方式跻身行会师傅之列的学徒与帮工,故B选项正确(海内外市场扩展,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走向封闭,这是行会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也为以后行会解体埋下伏笔,这是历史进程即商品经济以及后来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决定的。这部分初中教材讲的比较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拙文《取法其下,得乎其上?用初中教材解决高考问题》。)。行会所追求的是一种稳定的简单再生产,其封闭性致使其技术上墨守成规,反对革新改良、故A 选项错误。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一般应着眼于权力的民主化即充分吸收社会各阶层参与城市管理,以及城市管理机构的优化与管理职能的适时调整(此处可以参考选必一西方基层自治相关内容),故C 选错误。城市行会虽由王权特许而设立(注意此处行会和王权的关系。行会和国王属于利益共同体),但行会内部的社会分化与外部政治权力无关,规章制度的修改也在行会自身权力范围以内,不涉及王权与城市的关系,故D 选项错误。(王权需不需要被考虑,什么时候需要考虑,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附录2024年江西的一道选择题,读者可以自行品味)

2024·江西中世纪英国某市商人行会规章规定:除基尔特会员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购买蜂蜜、油脂、腌青鱼、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种类之油,亦不得开设酒馆;违反此项禁令者,一经查明属实,应即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这反映该市(  )

A.工商业经营范围大受限制

B.工商业者遭受国王的盘剥

C.工商业自治得到王权支持

D.工商业发展导致行业垄断


12题:

【考查目标】

本题以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主张的异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概括历史信息的核心内容,运用历史信息和已有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诠释,用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唯物史观),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的历史事物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多次出现,强调科学的逻辑思维,历史思维科学化,但这里多出了“比较”,历史概念的对比仍然是考察的重点)

【试题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理解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与欧洲启蒙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联系和思想的差异性(历史概念的横向对比,这是山东卷的特色之一。还有纵向对比,比如之前考过的清末新政和洋务新政)。启蒙运动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但是二者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和设计并不相同。启蒙思想家重在以理性为准则,构建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以政治民主、自由和法治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里涉及和启蒙运动同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自由主义,二者相辅相成),力图打破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法治前提下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因此,以理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是启蒙思想家的关注重点。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正在逐步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视为社会不公的根源,致力于取消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摆脱资产阶级以榨取利润的方式对人民的经济剥削与压迫,主张通过生产资料公有或合作劳动的方式建立起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完全平等的、公正和谐的理想社会(通过阶级调和方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把关注重点转向了对绝对的社会正义与平等的追求,对比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这正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激进之处,故C选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其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故A 选项错误。和古代一些先哲一样,启蒙思想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虽对理想社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提出或设计了各自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蓝图,故B选项错误。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故D选项错误。





高中历史话船
长期专注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研究,主要分享研究心得,偶尔写写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