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项目 | 维新派 | 立宪派 |
时间背景 | 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1901年后(清末新政后);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
主张 | 激进改革,全面效法西方 | 渐进改良,注重现实可行性 |
社会基础 | 自上而下,以知识分子、中下层官僚为主 |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上层、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部分人操纵清朝中央和地方实权,影响颇大 |
与清廷关系 | 受光绪帝支持,但后期与保守派冲突加剧,被镇压 | 初期合作,后期决裂 |
对革命态度 | 主张通过改良避免革命,反对暴力推翻清廷,认为革命会导致内乱和列强干涉。 | 初期反对革命,希望通过立宪消弭革命浪潮。但看到立宪泡影,部分立宪派成员转向支持辛亥革命,成为推翻清朝的重要力量。 |
主要代表人物 | 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 | 张謇等大资本家和绅士,以及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 |
主要活动 | 领导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等 | 推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发起保路运动,部分参与辛亥革命 |
作用 | 传播了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 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复杂作用,加速了清朝灭亡,但也对革命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
保皇派:
①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成立“保皇会”,主张“保救光绪帝”并恢复变法,维护皇权和君主权威(主要是光绪帝),反对慈禧等保守势力。
②立宪派则更强调限制君权,要求通过宪法和议会分割权力,建立责任内阁制。
③康有为、梁启超一度成为保皇派与立宪派的早期重叠群体。
④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宪派多数选择与革命派合作;保皇派(如康有为)则激烈反对革命,由于其站在历史的对立面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