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要写山东卷
就不能只写山东卷
你要写四个大题
手麻眼花;
你要写山东卷
就不能只写山东卷
你要写十五选择
七蒙八猜;
你要写山东卷
就不能只写山东卷
你要写“牛马”成群
英国风光;
……
上文仅供娱乐和消遣,不必认真。
二
2024年山东卷已为陈迹,尽管余波未平,硝烟未尽。对于争议题目,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互联网信息时代放大了人们的矛盾和焦虑。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沉静下来,去反思、分析试题。
要求官方答案的呼声每年都有,但其出台并非易事,需要多种考量。“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当别无恃的时候,相信自己恐怕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试题解析,笔者还是强调引经据典的原典一定是基于材料和课本,第三方材料必须在穷尽前两者基础之上,可以“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否则会本末倒置,思维错位。
不管试题如何变,笔者给学生一直强调三点:回归真题指引方向、回归错题温故知新、回归教材熟能生巧。水到一定会渠成。
三
本文历时数天以题目为出发点分篇解析,对2024年试题的特点以及学复习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如果读者朋友觉得有一点帮助,欢迎转发分享。
第一,小规律和大规律以及课本知识、课程标准的重要性。笔者在高考猜想前谈到“高考更多的是小规律、小气候,很难形成大规律”。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反押题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知识点重复问题。大规律很难形成,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英国史,熟悉公众号的读者,可能会想到笔者强调的那句话。小规律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之中,当旧的小规律(比如“秦汉史的连续考察”)正在消失的时候,新的规律(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正在形成。新教材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纵观整个试卷,课本知识如影随形。
第2题可根据教材知识进行迁移。诸侯国由“奉行周礼”到“变革礼制”只是表象,实质是社会政治结构的异变。另外需要注意这是山东卷第一次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方面(本文第一次均以2022年为界点)。
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①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中外历史纲要(上)》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
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中外历史纲要(上)》
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中外历史纲要(上)》
⑤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综合以上内容,第2题不难作答。如何运用和把握新教材,这是一个重要命题,笔者推荐读者(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阅读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撰写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论文,其中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值的反复品味。
第1题,考察了奴隶社会的货币使用和商品交换情况,属于选必二内容,选项设置比较精妙,是15个题里面质量较高者。此题和2023年第1题一脉相承。重视考古,发掘历史文物遗存价值,掌握最基本的“史料实证”素养,从而建立文物遗存与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从不同层面解读人类生活的过去,是2022年以来山东卷突出体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育内容,这就是脉。
课程标准:
①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②实物史料研读
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
③能够知道历史遗迹、考古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献是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第9题继2022、2023年之后再考现代外交,对于既属于纲要又属于选必知识专题的知识点需要注意。三年考察的外交突出体现了一个“合作”,这些外交基于改革开放后外交方向的调整。2024年以邓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为背景,强调“南北合作”,更是基于时代主题的深刻论述。课本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中外历史纲要(上)》)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笔者按:此句在教材中出现两遍,这里有两个点需要注意。第一调整的具体表现,第二国际形势具体指什么】,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强调合作)(《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结合①、②两点,第8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③二十国集团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该机制的宗旨是为推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笔者按:24年题干为“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此题中的“南北”并非教材概念,但绝非“超纲”。
第15题的知识点也可以见诸课本,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前文。
第二,注重历史意象。全国卷开辟了历史意象的先河,塑造和刻画了历史意象的“群体”,山东卷则有样学样。什么是历史意象?即赋有某种或某类特殊含义和历史学意味的形象。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看一下诗词中的意象。比如月亮,常用来表达思乡;鸿雁象征书信,宋词里面的水常用来表达绵愁等等。全国卷塑造的最经典的历史意象当属棉洋制品。特举几例:
(2014·全国卷)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D)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D)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019·全国Ⅰ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山东卷则形成了稳定的“牛马”意象。就像语文学习中诗词意象对于诗词鉴赏的重要性,了解这些基本历史意象对于历史学习有重要的帮助。
(2022·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 农耕技术的推广 B. 商业交往的便利
C. 军事战争的需要 D. 礼乐制度的重建
(2023·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2023·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第7题中,“红旗”“红色”也是重要的意象。
第三,继续强化历史概念。山东卷历来重视历史概念考察,考察方式有对比,有概括等等,在平时学复习中尤其要落实到位。2023年第7题C选项“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就使得不少同学甚至教师因“民主”革命而排除,第11题的“合理”也在考察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把握。今年继续强化。
第5题的“势力范围”、“侵略方式”都是重要近代史的历史术语,是学习时候不容忽视的历史概念。此题中若不能准确把握“势力范围”,则很难剥离出正确答案。
谈到第五题,目前网上仍在讨论。笔者再谈谈个人想法。
建筑师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外交退让。从数量上看,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增加;从空间分布来看,沿海内陆,京畿附近。建筑师是表象,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导致清政府外交不断退让,逐步沦为双半社会,命题人只是换了一种表述方式。根据这两种变化直接过度到交流“深入”显然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
请读者朋友结合改变后的题目和这样一道题:
(2021山东卷·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2024山东卷·5改编)表1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表1
人次 城市 年份 | 上海 | 汉口 | 天津 | 北京 |
1846—1860 | 14 | 3 | 0 | 0 |
1861—1875 | 120 | 19 | 0 | 0 |
1876—1890 | 193 | 10 | 2 | 0 |
1891—1905 | 353 | 20 | 67 | 14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上面改编题选哪个合适?请读者思考。
近代史还有很多概念,比如“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修约”、“宗藩关系”等等,这些整理工作可能要落在教师身上。
第2题的“统治秩序”,第三题的“阶层流动”,第6题的“革命理论”,第15题的“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等,都在聚焦历史概念,本质上还是考察历史概念把握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