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文摘   2024-06-27 10:46   日本  

 Photo from Pixabay
(本文整理自一诺与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的访谈,全文共4700字,整理人:煤炭愚蠢)

一诺写在前面

周濂老师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虽然他的书很有可读性, 但其实他的主攻领域是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这些听起来就不明觉厉的内容。大家是不是一下就联想到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讨论学术问题的哲学家形象,没错,这就是他,哈哈!

不过,他同时还是一个十一岁半的小姑娘的爸爸。谈到与女儿相关的话题,他总不会眉头紧锁了吧! 我们今天就是想让他这个非教育专家谈谈教育、 谈谈幸福,风清云淡、说说笑笑地谈论那些严肃的话题。

如果他还是一脸的苦大仇深,

肯定不是我的问题

周濂: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要生孩子?对于这个问题,我思来想去,都觉得是一个很自私的决定,因为我们未经孩子的允许就把Ta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当然每一位父母都在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是归根结底,孩子才是我们的快乐之源。我们需要Ta,胜过Ta需要我们。如果父母能够确立起这个认知,跟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可以厘清很多东西。
讲道理, 不如玩儿在一起
 Photo from Pixabay
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首先是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世界。我们在想象的世界中玩耍,在现实世界中靠逻辑和道理做事。我跟女儿布谷日常相处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大人始终想跟小孩子讲道理,而小孩永远在愤怒地抗争——“我要玩!”一个好的父母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首先,“讲道理"在某种意义上对孩子是霸凌行为。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成熟度都远不如大人,所以当你在“讲道理”的时候,Ta显然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这个大招要慎用。
当然,必要时道理该讲还要讲,但更重要的是要能跟孩子玩儿到一起,要充分尊重Ta对玩儿的刚需。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重新发现这个残酷世界背后一些可爱的、闪光的、有趣的地方。如果能够像一诺这样,不但带着娃们玩儿得风生水起,还能把其中点滴都记录下来,更是弥足珍贵。我觉得她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父母的状态经常是“猥琐”的
一诺:这么说当然是开玩笑啦, 不过周濂老师能够放低身段,在没有任何协助的情况下,如此“卑躬屈膝”和“猥琐”,其实非常不容易。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都是戴着“成人面具”生活。我有一个发现,在很多家庭中, 孩子在一端, 家长在另一端,而在中间连接他们的, 则是一个毛绒玩具。 周老师对此怎么看?
周濂: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镜像练习的书,它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去谈我们大脑的学习本能。书中说,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处于双视角的状态,Ta需要找到一个对象(通常是爸爸妈妈)来进行情感的共振。
除了父母之外, 在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中, 身边的毛绒玩具也是与他同频、同成长的伙伴,是Ta自己的镜像。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举动自然是有些傻,但身为父母,就是要放下身段,进入孩子的世界不要总想着怎么去教育孩子,把这当成是一个重回童年的机会吧,以用一种新的视角去感知这个对你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甚至是有些厌倦和乏味的世界的可爱之处。我们应该为了这个时刻心怀感激,毕竟随着孩子渐渐长大, 你们一起疯、一起玩的机会可是越来越少了。 
自信、自尊、自重, 一个都不能少
 Photo from Pixabay
一诺:我前几天刚刚与美国的社会学家,The Second Shift 一书的作者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有个对谈。她发现,根据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千禧年间的研究数据,在那30多年里,妈妈们每个星期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少了十个小时。的确,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了,女性进入就业市场了,但其实那些缺少陪伴的孩子默默地承担了其中的代价,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出现了精神健康、药物上瘾等问题。
更闹心的是, 通过跟朋友聊天,大家都觉得现在的情况比2000年前后还要糟糕。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 反而会陷入更深的困境中呢?
周濂: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目前全球都处于政治动荡、经济下行、个体的基本生存日益受到威胁的状态中。虽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但我们心里都明白:外部环境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基本正义,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方面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除此之外,家庭小环境也很重要。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父母,可能都需要深刻反省,在跟孩子的交流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把自己的焦虑和对生活的不满传递给了孩子?这是一个可入手的地方。我们今天其实最大的困惑就在于,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要按照一个标准,沿着一条跑道,进行一场99.99%的孩子注定会失败的竞赛。有没有一条可以避开无谓的内卷,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向呢?许多与孩子有关的问题,根源要么在社会,要么在政治制度,在一系列错误归因当中,孩子本身往往是最末位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学者曾说, 人这一生其实可能会处于三个不同的领域,获得三种不同的情感支撑。 
首先当然是家庭领域。如果可以在这个最隐秘的私人领域当中,获得毫无保留的爱,孩子将会非常自信。
第二,社会领域。一个基本正义的制度应该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尊严,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内在价值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最后就是社会成就层面。如果一个人能在私人领域中找到自信;社会领域中找到自尊;同时还绽放了自己的天赋,社会给予你足够的认可,就达到了自重(self esteem) 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幸福的。
但首先,我觉得在孩子的童年或少年时期,无论他做的是对还是错,表现出的是平庸还是杰出,家长至少要给他一份无保留的爱、一份情感上的支撑。这样,即便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会遇到大风大浪与各种各样的挫折,但至少在他内心最深处是有一份笃定感,不会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彻底抛弃了。
一诺:自信和自负,或者说自以为是,是有区别的对吧。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尺度是对等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有了一个相对健康的态度。反过来说,如果你用一种态度对自己,但是用一种蔑视的态度对他人,一定程度上就双重标准,就是走到了自信的反面。
周濂: 是的。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他的自我评价要略高于别人对他的评价;但同时,在男权社会当中,女孩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低于他人评价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我自己的体会是,应该让孩子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不要有太大的落差。过高和过低的自我认知都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当中遭遇各种挫折。前提是,在承认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我的女儿自小就有一个在我看来是特别好的品质,那就是她不妒忌那些比她强的人,无论是对方跑步跑得快、数学特别好、或者在辩论赛上滔滔不绝,她都是发自内心地赞扬对方。能看到别人的羡慕,同时又体会不到嫉妒和恨,我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我也为她天性当中比较平衡的自我认知而感恩。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正义城邦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当每个人都找到了他适合的那个位置时,其实就真正的实现了认识自己。不再会愤愤不平,也不会仇富、仇官、仇天才。让孩子与我们自己尽可能地找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动态平衡点,进入一种能够接纳自己也能接纳世界的相对比较平和的状态,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入点。 
一诺:真不错, 那你在家里面最常与孩子说的三句话是什么呢?
周濂:一句话就是“快点!”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日常矛盾的激发点。孩子有自己做事的节奏,但是,身为父母,我们总是试图把他们信马由缰的生活纳入到某个轨道当中来,实现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到今天我都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一诺:可能很多家长也会因为孩子的自律问题而感到困扰,其实首先我们对孩子的自律要有正确的预期。对大人来讲,一件事说一两遍就可以了,但对于孩子来说,自律是一个需要不断被支持,慢慢增强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到22岁才能完成。所以,让孩子有一个自己的时间安排, 哪怕最终并没有如期完成, 能够被家长看到和认可 , 也是一种正向的自我激励。
周濂:第二句是“今天学校里面又有什么好玩的事?”
我的初衷是希望她能跟我分享一些学校里的快乐的事情,让我能够更了解她。当然,我更希望无论是坏事还是好事,她都愿意跟我们分享。我们已经见过太多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不闻不问,甚至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成年之后彼此形同陌路的案例,我特别不希望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跟孩子做终身的朋友。
周濂:第三句, 我们问:"爸爸妈妈最爱谁?"布谷答:“我!”
一诺:哈, 这不是一句要挟式对话吗?
周濂:似乎是有一点洗脑哈,但是结合我刚刚说的自信、自尊、自重。我其实也是在向孩子反复确认一点——爸爸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你做的事情,我们或许不认同,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你的爱,这个信念其实也是需要反复确认与强化的。 
一诺: 好的,重磅问题来了。你作为哲学家,怎么看待人文和科技两个方面对孩子的引导?
周濂: 首先,我们已经生活在电子时代了。这一代的孩子一定是互联网儿童。不可能把他们与这些电子产品强行隔离开来,我自己目前能想到的可行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有营养的信息,而不是让Ta生长在垃圾当中。关键在于就是你能不能给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比如说当孩子问你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会不会跟他一起google,一起探索。带着发现的眼光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面去寻找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科技时代能做的事情吧。

另外,科技跟人文并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我们以前学历史需要死记硬背很多东西。但是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你会发现,世界对于我们的要求已经转变为要有很好的问题意识,要会提问。我们家长就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更好地融合人文与科技;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Ta保持一个打开的状态。未来的教育,会越来越回归本质——就是让每一个人最终找到他真正热爱的东西,发现并逐步实现自己的潜能。以往那种填鸭式的、只提供唯一正确答案的教育,不是在成就人,而是在毁人!我觉得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其实在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上,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人之为人的一个契机。
重拾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一诺:我最近一直在反思,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我们往往特别重视显性的学习,同时又忽视隐性的学习。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们考察过的一所学校中,每年会办一个市场,就是让孩子们自己摆摊,卖些自己制作的东西,同时也让大家都有机会来逛逛集市。 看似非常原始的行为,其实里面有很深的社会学与教育学意义。
一想到教育,我们现在不是说起ChatGPT,就是阅读人文经典,其实这都是非常显性的东西,就像是在盘沙上划出的几条线。但其实,整个沙盘才是你的生活,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跟别人有冲突的时候怎么办?面对权威的时候如何行事?这是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东西。我们很容易在脑子里面做一些简单归因,因为它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哪怕花一分钟去挑战一下其中的逻辑, 就会发现它漏洞百出。可是我们很少这么做,这或许是一种思维上的惯性或惰性吧。
所以,我们要从问题中看到问题。我在新书《笑得出来的养育》中,说的也是这些隐性的东西,但这些事是对人生真正的幸福和长久的方向是有决定性意义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看到这些。
周濂: 我觉得看到隐性的东西其实是一个重新校准你对重要事物的认知的过程。这个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一旦你陷入到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当中,就失去了自我与主见。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有时候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是要经过自己反复确认的。有些事情可以糊弄,但对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磨合、反复推敲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并不能确保你的成功,但至少会让你相信——人生是值得的。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的日本观察:油水不融的国际化

如何在一个高度分层的社会中做出改变


各位读者朋友,感谢关注。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与你的交集🌟

李一诺Yinuo
一些生活和思考的碎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