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怎样让孩子跑赢AI
文摘
2024-08-22 09:55
日本
▲ Photo from Pixabay(本文整理自一诺与岳乃红老师的访谈,全文共 4500 字,整理人:煤炭愚蠢)岳乃红:一诺老师有很丰富的海外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根据你的观察和体验,你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呈现出了一些什么样的特点?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些好的案例和故事?一诺:我觉得现在所有的人都是在被人工智能倒逼着重新思考教育,这种反思既在于宏观层面,也在于微观层面。先讲微观层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 18 世纪后,整个人类社会的效能都发生了改变,我们所熟悉的,教室里面一个老师面对着很多学生授课的形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根本原因是那时的社会有了整体拉升教育底线的需求,而提高识字率、拥有基本的算术能力刚好可以适配工厂流水线上标准化的运作环境。这些年教育的发展,对标准化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深圳的工厂,里面的工人们完全是像机器一样劳作着,很恐怖,但那是他们能够拿到薪水的基本条件。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创造出那么多经济奇迹,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够用更低成本的方法使人标准化,并最终成为这个体系里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的确是受益者——毕竟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大家都有目共睹。但这样的一种模式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面前很快就会被淘汰,因为即便成本再低,人跟机器相比也是一种非常低效的生物,我们毕竟需要吃饭睡觉与基本的休息,而这些机器都不需要。所以,我们的“优势”成为优势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那么,当人类不再能成为劳动力,还有什么价值?其实答案很简单,只是实践起来非常难——去做那些机器做不了的事情。机器做不了的事情是什么?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见到的例子。日本其实早就有了一种毛茸茸的机器小宠物,你摸摸它, 它就会对你眨眨眼睛、摇摇尾巴。 这些机器小萌宠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在养老院里陪伴那些孤独、却又已经无力照顾真正宠物的老人。我还认识一位正在创业的朋友, 他接下来要开发的产品则是一款很可爱的、可以让小孩子抱在怀里互动的讲故事机器人。
可以说,大多数研发AI产品的公司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越来越“有人性”。当我们拥抱、抚摸一个人时,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是一种情感上的确认。这能让我们感到自己是存在的,并且愉悦和享受着。现如今,机器正变得越来越像人, 而人正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是不是挺让人后怕?AI 工程师都希望他们的产品不仅能做机器擅长的事情,同时也能像人一样,能够提供情感的交流和确认,难道我们不应该更重视这些吗?至于宏观层面,大家讨论得特别多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中国语境下的公共空间本就逼仄,以微博为例,跟公共议题相关的内容大概只占全部话题的1%。但这部分内容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干扰和影响, 以前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现在,哪怕我们看到的是那些非常逼真的影音资讯,也要考虑一下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的问题。这样的影响可能是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所以很多科技大佬或者前沿公司已经开始考虑在某些领域对人工智能设限乃至禁止。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反对技术的进步,而是我们在这样的空间里往往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假——伦理、道德、隐私都有这个问题,至于公共议题里的最重要的公平和正义就更是如此。我们都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得出结论,由于讨论空间有限,政策的出台有因为事实不全而失之偏颇的风险, 再加上假新闻与假数据的干扰,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影响到。 ▲ Photo from Pixabay岳乃红:你认为,在 AI 时代,儿童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一诺 :我觉得教育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让孩子有真善美的概念。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切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如果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丑陋的或伪善的,嘴上挂着种种大道理, 但是在日常与陌生人的相处又完全把这些抛在一旁, 那所谓成长确实就很难说了。阅读作为一个非常直接的传播渠道,通过文字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观,为孩子晕染好人生底色,是其至关重要的使命。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重要性怎么讲也不为过。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70后没文化》,说的就是我自己。 我从小就是一个理科生,曾经也认为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会考到的东西有价值,考不到的就没有价值。 幸运的是,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我的阅读生涯是为了备考美国的研究生考试才开启的。直到那时,我才震撼于阅读题材之广,从法庭里的辩护词到报纸上的新闻,再到政府文件、历史轶事,几乎无所不有,这让我突然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大。
在很长时间内, 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不考专业知识,反而非常重视对阅读、数学、逻辑思维的测试,这在当时对我是另一种震撼。由于要读博士,我只能被逼着从英文开始阅读, 而且一上手就是英文科研文章,但就是这么非典型的阅读路径让我后来受益匪浅 ——别人夸我的公号文章写得逻辑清晰,其实这都是当年科学文献读多了的结果, 哈哈。岳乃红:从你的阅读经历回头看,儿童阶段的阅读,最需要培养的是孩子什么方面的能力?一诺 :我在这方面是个纯外行,不过我觉得其实好的阅读都是从好故事开始的。读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对我说:“一个好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他说,如果你能把一大堆科研数据讲成故事,就打通了两个世界。所以我觉得,如果在儿童的时期,大家能有意识地培养构建故事的能力,这将会成为一种非常有可迁移性的底层能力。无论是总统辩论还是企业上市的招股书,底层逻辑都是讲故事,孩子若具备这种能力,不管他日后进入什么行业,都会大有裨益。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审美力,知道什么叫美的语言。说到英文写作,The element of style 这本薄书是绕不过去的。书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最有效的语言是最简单的语言,把所有没用的东西去掉之后,剩下的语言就是最好的,这与我们写作文的训练手法当然大相径庭。不过大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传记里面也提到这样的情节:他19 岁去一家报社里面当记者时,老记者告诉他,写作的原则之一就是,删到不能删为止。回过头来看, 我们喜欢的作品确实都是满足这样的条件的,简洁中带着高级的美感。▲ Photo from Pixabay岳乃红:没错,我们要培养的, 是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能力,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就有这样的价值。 我曾经看过一土学校的一个视频,被孩子们的笑容深深感动着。 在对他们的采访中,我注意到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这几个词:自由、开放、快乐、丰富、多元化。“多元化”一词出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口中,让我对一土学校的教育很好奇,特别想请一诺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土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究竟是什么?一诺 :谢谢岳老师,我是教育的外行,既没有在课堂里教过孩子,也没有教育方面的学位,这当然是一个缺陷,我也在自己补课。但从另一面说,这反而让我能够更依赖常识去做事情,可能一土学校所谓的成功也在于此吧。什么叫好学校?说简单点,孩子想上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如果孩子都不想去,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都没有用。所以当我们用最基本的标准去考虑问题,往往就会做出正确的事。学校这种教育模式创建这么多年以来,早已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这样的一种惯性,如果我们去倾听儿童的心声,就可以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只不过我们可能出于自负而不愿意弯腰倾听。百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再往前追溯,孔子更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有教无类”。这种理念从未被磨灭,但实践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教育已经被高度结构化了,这些结构的初衷是为儿童服务的,但效果却是反教育的。为什么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很痛苦?因为教师身在其中,明明知道什么是反教育的,但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一土的特色,讲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能够尊重常识的学校。这个过程中其实最大的指导实际上是儿童,孩子在教室里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就坐不住了,那你就让他出去活动活动嘛!让孩子们必须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是用大人的需求来压制孩子的需求。挪走大人的需求,看到孩子的需求,就是大家都可以做好的教育,一点也不难。但高度结构下的环境使得这些尊重常识的事情反而变成最难的事情,这是我们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岳乃红 :在 AI 时代到来的时候,你觉得教育一线的老师做好准备了吗?一诺:不仅仅是一线老师,是大家都没准备好,但是也不用为此过于焦虑。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过我们的想象,很多大学里的知识已经过时了,等到学生毕业的时候,四年学下来的专业很可能已经没有用了,怎么办?我就觉得还是要透过现象去看更本质的东西。比如说,现在的AI技术已经可以生成电影了, 但是不是有了那些唯美的画面,就能很低成本的制作电影了呢?不是的,一个好的电影首先得是个好故事,从正面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可能首先会取代那些低效但高成本的部分,或许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抛开泡沫、看清本质。岳乃红: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你觉得哪些能力能让孩子更好地应对未来?
一诺:谢谢岳老师。其实教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对象,那就是儿童。虽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但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一点。如果能够理解他们,不仅我们彼此都会省去很多烦恼, 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应对未来的能力其实有很多, 我先说说最重要的几条吧。
第一,整理生活的能力, 可能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一种很低级的事,不就是做饭、整理衣服,收拾家里吗?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或者是进入新领域的底气。
第二,整理时间的能力,这点好说——你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道理听起来都很简单, 我们家有一条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就是每个孩子 12岁的时候,都必须先得给全家人做一桌饭,才能过生日。可能有人觉得,比起人工智能与编程,做饭似乎是个非常low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想要给全家人做一桌饭,得会做计划、去采购,你得会管理时间、做饭的过程中怎么安排统筹。除此之外,还得能够跟别人交流,知道全家的人口味和喜好,了解一些基本礼仪等等。一土学校从创办起直到现在,我们都保留一门做饭课,这是我们非常核心的一个课程,哪怕只是简单做碗西红柿鸡蛋面,西红柿多少钱?鸡蛋多少钱?挂面多少钱?放多少盐?心里都得有数吧。
我们还让孩子拿一间教室开餐馆,家长是客户,老师特意带着他们去观摩购物中心的餐馆,学习好的创意。六七岁的孩子,不但做出来的东西要真的能吃,还要设计菜单、定菜价、决定要不要统一的制服,收不收小费…..其间好玩的事情太多了, 我觉得这些基本的能力就是最丰富、最真实的课程。
当年我出国留学时,因为自己会做饭,可以吃得很不错,反而省出了很多做科研的时间。我也是那时才发现,很多人都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这是在年轻一代孩子里面迅速消失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迅速被我们的教育理念边缘化的一种能力。还有一种能力,就是面对未的能力。面对未知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真正要抓住的反而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这让我们不会陷入自我怀疑。现在教育中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是一直在对孩子说:你不行。当这样的话语占据叙事的主题时,实际上就把孩子面对未知最重要的能力给剥夺了,这种能力就叫自信心。当然,自信的前提是承认有很多东西是未知的,但是我们相信自己有办法把未知变成已知。如果一种教育,不仅没有培养自信,还不停地在打击你,让你觉得自己是不行的,那这种教育肯定与未来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