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文中插图来自一诺
作者:蔡朝阳,教育学者、亲子作家,著有《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等作品。
一诺写在前面:
我的书写好,找推荐人的时候,要把书稿发给人家看。发出去之后我最提心吊胆的,就是蔡朝阳老师。
为啥?因为他曾经是个高中语文老师!而且是全国知名的语文老师。当年他在【一席】的演讲《以自由看待教育》,曾经影响和感染了无数人。而且他还是浙江绍兴人,鲁迅同乡。我这个“用大笑对抗荒谬”的语言风格,发给一个语文老师,当然紧张!
好处是,蔡老师修养很好。不仅没有骂我,还允诺书评一篇。
喏,下面就是鲁迅同乡的文字啦。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颇有几分诧异。李一诺讲了很多身为三娃妈妈的“不堪”经验。这跟她的公众形象其实有很大反差。为什么?在很多读者或者“粉丝”眼里,她是成功人士,是女神级别的,被广大的家长所追捧,甚至崇拜。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却不是一本“成功”的经验宣讲,反而很多时候都在坦诚自己的困境,以及那些濒于崩溃的瞬间。李一诺亲手打破那些人造的幻象,摆脱人们加诸于其身上的刻板印象,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或者说,拥有一种通透的力量,方能视之为平常。
李一诺完全没有偶像包袱,这很可贵。我也经常看她的直播或者短视频,一个生活中的李一诺,素面朝天,经常表现出她又可爱,又淘气的地方,笑声就像银铃一样,笑得很彻底,很阳光,毫无保留,一下子就纾解了观众或者读者的情绪。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的可贵思考,有真知灼见,像乱琼碎玉一般,俯拾皆是,时不时令人精神一振。这样的李一诺,有能量,有亲和力,特别能支持到别人。
这本书,读着读着,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我在想,读这本书,可以带给不同的读者怎么样不同的收获呢?仅仅李一诺自爆也那么“挫”,从而打破偶像包袱吗?还是相反,从一个“人生赢家”的妈妈那里汲取更多成功的经验?
我想,也许上述两者都有,但一定不止于此。这本书给人的触动太多太大了,我自己也被深深带入,读得又哭又笑,又陷入深思。归根到底,读书的收获其实取决于读者自己的需求。你怀着什么样的期待去读这本书,你就能就从中得到想得到的全部。
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去阅读这本书。
第一个维度,李一诺的这本书,就在于,能唤起读者的共情。不论是新手父母,还是学生家长,都能被深深地安慰到。这是一本情感之书。
不是说,一诺这么大名气,这么光鲜亮丽,原来育儿你也不行。就如一句网络名言:看到别人也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而是,一诺毫无保留地敞开了自己,这份真诚,特别动人。这里有一种巨大的善意,是一种信任的传递。
文字是很难骗过别人的,像这样不端不装,而又在字里行间充满真知灼见和教育的智慧的文字,如锥处囊中,锋芒自显。这是我愿意用最大的热忱,来推荐这本好书的关键原因。
我在回想,是哪些时刻让我流泪,又是哪些时刻让我发笑?
流泪的瞬间,是那些深深共情的瞬间。主要有两个,一是一诺深自了解孩子的瞬间,一个是一诺深自了解母亲的瞬间。这时候,一诺就像一个导体,接通了祖辈和孙辈。那些生命过来时曾经的幽暗和坚持,被看到了,被话语所照亮。一诺的妈妈,有点像巫昂的妈妈,上一代的知识女性,她们心底深处有一份珍贵的不屈和坚忍。一诺的乐观、阳光、开朗和坚强,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她那个同款的妈妈。
所以,你翻开书本的时候,请一定要读一诺写母亲的部分,那首写给妈妈的诗,要好好读完。现在,时间过去好久,我走笔至此,还是眼含泪花。这也让人想起每个人自己的母亲,她们从历史的峡洞中穿越而来,终于走到阳光照耀的大地上。
▲ 一诺和妈妈
回到笑。笑,可能是大笑,也可能是微笑。笑的瞬间,很多是育儿中的“尴尬”瞬间。但因为笑,我们就有了面对、迎接、纾解和战胜的力量。一旦身为父母,自然就有那些共同的经验,有接近于“至暗时刻”的瞬间,也有带来巨大喜悦的瞬间,简直难以言述。这些喜悦,就像裂开云层的一缕光,从天堂而来,正好打在我们的额头。孩子带给我们的狂喜,就有那么大,就有那么多。这个时候,你会感恩生命的神奇。这个时候,你所有曾经有过的疲惫、焦虑,都会在一瞬间化为乌有。
即便仅限于这第一个维度,这么一本书,也已经足够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好书,是给人力量的。但一诺远不止如此。
一本书,其反映出来的思想层面,往往是丰富而多元的。所以一千个读者心中才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诺这本书也是如此,她的温情可以治愈很多焦虑的爹妈;她的坦诚足以接纳所有怀抱犹豫的爹妈;而她对生活的热爱,散发着一个生命个体真实的活力,自己活出光彩,然后推己及人。这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第二个维度。
一诺这本书不是一本教育理论,而是一种真实生活的自然呈现。琐碎、微小,甚至鸡毛蒜皮,但一诺是个生活的炼金术师,她从一地鸡毛中提炼出了爱的真谛,智慧的结晶,行文常有哲思,使得那些“鸡毛蒜皮”也闪闪发光。
谁不是在这样庸常的生活日复一日呢?但为什么总是这些富有智慧的女性首先超拔了自我?这力量究竟来自何方?
一诺之前的那本书,书名叫做《力量从哪里来》。现在,《笑得出来的养育》这本书,可能恰如其分地回答了上一个问题:力量从真实中来,去活出自己的个体光彩。
像我们的上一代那样自立自强,而又热爱生活,并把这种自强自立传递下去。而又有自我的真实而崭新的生命觉察,融合进去,发展出新的思考。因为我们这一代,被养育而来,也更有自我进化的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都在尽力舒展自我,不断突破那个天花板的桎梏,不断将我们的孩子托举。
所以这本书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份热爱生活的真实记录,生活的热力扑面而来,而非枯燥的理论。难道我们不是出于热爱,才满怀激情,踏入生活之河的吗?难道我们不是因为饱满的爱,才满怀激情,去拥抱我们的孩子吗?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力量,因为真实,因为有爱。
这是第二个维度,一本真实之书。
▲ 一诺一家
第三个维度,可能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了。涉及到育儿中最核心的那个部分。
关于育儿,关于教育,最核心的秘密在哪里呢?这个秘密,恐怕并不神秘,一旦说出,语词就被解开了魔咒,照亮育儿路上的很多幽暗。这第三个维度,让这本书,成为了一本智慧之书。
很有意思,这本书的书名,一个核心词,叫“养育”。
为什么是养育,而不是教育?这用词的些微不同,恰恰意味着对于孩子成长这件事,对教育的核心理念,那些蕴藏的关键,看法有所不同。
“教育”这个词,往往被其本身所蕴含的刻板印象所绑架,令人想起的,唯有刷题与考试。而养育,比你关心的“教育”,更接近孩子成长的底层结构,养育这个词,包含了比“教育”更多的意蕴,比如,“养”字,就有亲子共处,共同成长的意思,而“育”字,育儿,也更偏向于家庭的价值。
这也是这本书里最富有洞见的部分,直达教育的核心秘密。养育,可能才是最根本的,是对教育底线的维护。
所以这本书涉及了三部分内容,无一不是在讲述养育的重要性。
一部分是一诺和三个可爱的孩子的朝夕相处;
一部分是一诺回忆自己年轻时代的自我养育,着墨不多,但很关键;
还有一部分,至为重要,如果没有这个部分,这本书关于“养育”的部分,可能就不那么完整了——就是一诺和她妈妈的故事。
一诺写她跟妈妈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溜达,然后停下来买猕猴桃吃的场面,令人记忆犹新。这就是养育。一诺从没写过她妈妈怎么督促她写作业从而使她成为一个学霸的。我敢打赌这对母女之间不会这样。可贵的是这些骑车、剥猕猴桃的真实瞬间,被时间擦拭得亮晶晶的,在记忆深处闪光。
这正是“养育”可以迁移的部分,以此类推,三个可爱的娃,将来也会在记忆中擦亮的那些永恒的瞬间。比如,本书一开始,一诺描述的烤肉肉的无聊游戏。你可以说这个游戏很傻,不高级,但这个游戏真实,傻得可爱,傻得动人,这个游戏建立了孩子和妈妈牢固的连接,让他们彼此互相支撑,结为一体。这是一诺想要告诉我们的,养育之“道”的所在:儿童视角和儿童本位。
▲ 一诺和女儿
我还想重点提醒读者去阅读第 6 章:养好孩子,给他 7 个“充分”能力。我有个不成熟的意见,这一章,相当于是全书的钥匙;这 7 种能力,恰是了解孩子学习真实发生机制的核心。
我在自己的教育文章里,总是在老生常谈:一个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乃是“底层逻辑”。
这个底层逻辑要关心的,是一些“核心素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有了,技术层面的枝枝节节自不在话下,迎刃而解。因为是“底层”结构,多数时候看不见、摸不着。但这恰恰是一个人终身成长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
所谓的“核心素养”主要是什么呢?无非是生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沟通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等,一诺认为有七个,有的人认为有五个,但都八九不离十。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上述的能力,才是在高维度工作。
一诺一直在做这样事,无论是一土学校,还是这本新书,瞩目于高维度,落脚于教育的底线,真可谓陈义甚高,而又能贴地飞行。
当下的教育,在结构性的层面,我们很难再有触动。而多数中小学生的家长,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是被动的,被学校教育的现状推着走,每天忙于应付学校老师的要求,家长孩子都疲于奔命,停留在无意义的琐碎里。导致的结果,家长崩溃,孩子抑郁。
这本书,是对读者,对身为父母者的温和推动:爹妈的认知改变了,看法自然就改变了,养育这件事,自然就会变得松弛。所以,“笑得出来”,才那么重要。
这本书,出自真实,又是一本情感之书,给焦虑的父母带去慰藉。而尤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本智慧之书,那种高级的教育智慧在全书之中如吉光片羽般随处可见。因为有智慧灌顶,所有的行动都充满了光芒和力量,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所以,读者能得到什么呢?
当然,所见即所得。而我更希望,经由其中智慧的光照,我们得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跃升到更为自由的高度。
- END -
推荐阅读
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
一诺的日本观察:女性的光彩与暗淡
各位读者朋友,感谢关注。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与你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