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from Pixabay(本文整理自访谈《职场女性的“生育惩罚”如何破局》主题直播,全文共 4400 字,整理人:煤炭愚蠢)很长时间以来,在普罗大众眼中,女性议题和经济学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直到克劳迪娅·戈尔丁教授凭借着对性别差异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研究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性别经济学”这个概念才算是正式“出圈儿”了。
但其实, 这个领域中从来不乏默默耕耘的先行者, 我的朋友,经济学博士刘倩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大家对《性别经济学》一书中,所涉及的议题并不陌生, 但刘倩做的宝贵工作就是通过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体感和学术分析”“个体经验和宏观现实”之间的三条连线,把每一个议题后面的经济学原理、数据、分析和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展示给大家,从而让我们有可能对这些问题形成新的社会共识,进而共同推动改变。
循序渐进地提问与思考让我获益良多,真心希望大家也有同感。
刘倩:大家好,不知各位是否听说过几年前颇为流行的一句戏谑之语 “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我来自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山东,也曾在女权运动的发起地伯克利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又恰好是那最后一种人, 一路行来,性别歧视给我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冲击还是很震撼的,这也是我对性别领域话题的研究持续至今的一个动力吧。 有意思的事, 现在中国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依然超过110:100,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地扩大。如果单从数量上讲,中国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剩女”,但“剩女经济”却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调查中国将近300个地级市的数据,发现很多经济学上的概念可以借鉴过来,比如,当我们在谈论就业市场的时候,会谈到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其实婚恋市场里面,也有摩擦性失恋与周期性失恋等等。中国当下的很多热点,比如二胎、三胎政策和离婚冷静期等,其实都与性别经济学密切相关。一诺:刘倩老师在书里谈到“女性十大经济学原理”,能不能给我们挑重点介绍一二?比如,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刘倩:说到“女性十大经济学原理”当然离不开主流经济学,首先声明, 我不想搞性别对立,但目前经济学中所引用的案例绝大多数确实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前几年,有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从生育成本的角度探讨了生育率低迷的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东西太贵,是奶粉价格、房租、教育成本的高企导致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首先,我对他们的研究非常尊重,因为他们让社会与政府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样的讨论难以摆脱男性视角的局限性——他们似乎忘掉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女性来讲,生育的机会成本恰恰非常高。如果我们没有生孩子,在家带孩子的这段时间本来可以用于工作、学习、读书,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在国际上生育惩罚(parenthood penalty)这个词,往往等同于“妈妈的惩罚”(motherhood penalty),原因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妈妈在承担这个代价。拿美国、丹麦等国家为例,平均来讲,生孩子会让一个女性一生的收入减少20%。这样的机会成本远比奶粉、房租等直接成本更高。如果再考虑到离婚、孩子抚养权等等不确定性,代价就更大了。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只看直接的成本,还要看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一诺:吊诡的是,机会成本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甚至每天都会接触到, 但一提到生孩子这样的大事, 这个重要概念反而没人提了。
刘倩:是的。再比如说, 贸易存在的目的是让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从中获益,比如荷兰的郁金香种得好,中国的人工智能做得好;那么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我们去荷兰看花,他们来中国购买我们的AI技术,这样我们都可以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再做交换。 我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恋爱和婚姻到底是为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假设女生和男生每个人的初始效用都是100,可能仅仅是女生的一条短信(“今天早点休息哦”)就可以让男生开心值爆棚到200;同理,男生为女生煮了一碗爱心面条,也会让女孩子“暖到飞起”。每个人其实只是付出了一点点, 却让两个人的效应总和翻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爱也算是一种贸易,一种交换。 一诺:可能很多育龄的女性朋友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被问什么时候要孩子, 似乎选择了孩子就会失去机会,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女性困境。从经济学角度讲,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困境呢?刘倩:中国在性别平等、为女性赋权方面整体做得不错,但同时还有很多方面依然做得不足,用工单位面对女性开口就问“你单身吗?”其实就是一种歧视,性别平等在未来的5-10年间一定是大势所趋, 但是很遗憾, 现在这个时间点,对女性来讲确实很残酷, 我们被迫要在结婚生育与工作中二选一,换个角度讲, 即便是男性, 在面对家庭与工作的选择题时 , 往往也是无法兼顾的。 ▲ Photo from Pixabay一诺:可能有人会说, 不能完全甩锅给企业, 它们也有它们的压力。 没错,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问题是成本由谁来负担?现在生儿育女的绝大部分时间成本都让女性承担了,不是女性, 或者没有当妈妈的人就可以选择无视这部分成本吗?很多人说现在生育率下降是因为女性不想生孩子了,其实想提高生育率也很简单, 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啊!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并不是一种恩赐, 而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工作交的税,这是一个正常的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 比如说,在德国,孩子出生后父母可享受三年产假。注意,负担年假成本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只有当一件事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这件事才有执行下去的可能。而好的经济学的作用之一,就是让成本可视化、可量化,然后才有了讨论的基础。刘倩:我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更顺畅地推进性别平等,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大多数家庭里的劳动都是由女性来承担,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思维定式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新时代的好老公、好爸爸是什么样的?似乎缺乏一个可以具象的定义。我跟一些男性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就表示:我既赚钱养家,还没有出轨,这难道还不够吗?而我想说,难道这就够了吗?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中国女性在家庭里付出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劳动时间是男性的2.6倍。为什么男性就不能煲汤、扫地、洗尿布呢?毕竟,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不应该仅仅是赚钱,家庭与孩子是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来呵护的。现在结婚登记处的标语好像还是更强调女性的责任,我倒觉得现在政府和社会应该鼓励男性当“做饭侠”、“带娃侠”,这才是真英雄。只有帮助女性分担一部分婚育成本,让她们走入职场的同时还能有一些喘息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她们走出“我为什么要结婚”的自我怀疑。另一方面, 企业侧的选择往往也取决于政府的政策。 以瑞典为例,瑞典人生一个孩子就可以享受长达18个月的产假, 但是,这其中的3个月假期是专门分配给爸爸的。既然男女都需要为了生育问题而离岗一段时间, 那么企业在员工招聘时,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如果我们也适度地借鉴这个经验,出台相关政策, 给男性也放至少一个月的产假,让他们可以专心照顾妻儿,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一诺: 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在他的《时间困境》一书中写道:我们对工作和生活,其实是有一个基本假设:工作这件事情是很苦的;但是家里是轻松的、惬意的,所以你在家里挣不到钱。但这样的假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男性视角,女性在家里也要面对无数繁琐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很难让人产生成就感。我们在工作中尚且有机会得到培训;家里的事情可能要麻烦得多,但却既没有任何支持,也没有钱!两者对比之下就有一个极大的反差,大量的女性甚至忙到没有时间说清楚自己的困境!从这个角度说,刘倩老师的这本书与戈尔丁获奖的社会意义都非常重大,通过这样的机会, 女性的困境才得以暴露在大家面前, 而取得共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一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了,觉得婚姻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该怎么思考婚姻这个问题?刘倩: 首先弄清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婚姻到底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我们对婚姻的期待本身有没有问题,能不能达到?我将来应该不会让女儿看琼瑶或迪士尼公主式的童话,那种东西给我们一种错觉,觉得只要碰到一个对的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生活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娱乐不会讲生活中的苦涩,但事实上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斥着大量没有意义的日常琐事。当恋爱的甜蜜过去了以后,你要的到底是什么?其实不管结不结婚,这个问题都应该搞清楚。我们在20岁、30岁、40岁时对于自己的了解都是不同的, 有一种说法是,无论男人女人, 40岁都是人生的新起点,因为我们开始觉悟了。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年轻时懵懵懂懂的婚姻,很像是一场豪赌。这还真不是零星的个人案例。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相关研究显示。即便是人力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参与的并购,在预先做了充足的背调与策划下, 大多数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更不用说两个人在对自己的盲点都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匆忙结合呢?如果突然之间有三个男生出现在你面前,一个特别高,一个特别富,一个特别帅,但同时他们每人也只有这一个优点,你会如何选择呢?所以不是说婚姻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考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刘倩: 我们可以要的多一点,但是先别给自己贴上“成功女性”这个标签,在别人眼里,我们也有很多地方不足,婚姻说到底是两个人的事。还以人工智能和鲜花为例,如果我不在乎鲜花,纵然你有全世界最美的花,对我来说价值还是零;但如果找到了那个对的人,我只不过付出了1,但你的效应从100就变到了200,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两个可以一起想办法增加共同效益,这样关系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Photo from Pixabay
一诺:话说到这儿,我想问一个育儿方面的问题,奥运会刚结束,大家都在谈论奥运冠军郑钦文的爸爸很会为孩子投资,当初下血本让孩子学网球,现在果然回报丰厚,至少从钱的角度讲,这笔投资“稳赚”了!这种把培养孩子当投资理财的言论虽然让人不舒服,但是我也很好奇,怎样从经济学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毕竟,既然有这样的案例,很多家长可能已经开始蠢蠢欲动,“长线布局”了。刘倩: 话分两头,先按照投资学的逻辑说,如果为孩子的“成功”绘制一条分布曲线,郑钦文式的成功率在统计学上其实是非常小的。人们只看到了极少数的成功,但绝大多数父母砸进去了大量的钱,却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是看不到他们。这就像风投公司99%的投资其实都是失败的,只有1%的投资是成功的,但是恰恰是这个投资的回报率丰厚异常,盘活了整个公司。这种事的确要看运气,说回孩子,那也要看孩子有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与兴趣,如果只是跟着热潮跟风投资,不一定有好结果,再来说另一种逻辑,每个人的效用方程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我们生儿育女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了,有些人觉得是为了养儿防老,还有些人觉得,孩子本身就给我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抱着Ta就是抱着全世界,这种幸福是什么都比不上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