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未标注插图来自 Pexels、Unsplash,本文节选整理自《从“育儿”到“育己”,如何改写你的人生剧本》主题直播,整理人:千寻 全文共 4375 字
对话嘉宾
内心选择的自由
古典
上班这个词来自宋朝,当时宰相才能“上朝”,小官只能叫“上班”,没有资格上朝。这个词描绘的就是一大早按时打卡,去皇宫里面站着,等级森严的画面。我的新书叫《不上班咖啡馆》,不上班不是指不工作,而是要逃离这种好像把命交出去就可以换来好生活的逻辑。
一诺
其实这个逻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的逻辑,我最近在看一本书 the real Chinaman,是清末一个美国人介绍中国的书,里面就讲到这些大臣的工作都非常地苦,早上三点钟就要去上班上朝,然后一直要干到晚上六点!这强度比 996 厉害多了。他说自己认识的一个高官半年后就死了,“我很确定这个人就是累死的”,还自嘲自己做不到。
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说中国人的生活里面没有娱乐这个概念(entertain),当时作者带一个中国的官员去舞会,大家穿得很漂亮在跳舞,那个官员看了一下说,这么累的事儿为什么不让仆人去做?(笑)——他觉得这是一个差事。
书里讲中国人能忍受世界上最糟糕的痛苦,有最少的权利和最少的收入,只要让他能够吃饱饭,他就可以无尽地去付出,这是一百多年以前写的书,现在看觉得跟我们讲的打工人状态没有太大的区别。
古典和我的书,表面看上去都是比较轻松的题目,底层是在讲我们怎么能进入一个不同的文化,不是说你能笑得出来,我们家很苦,笑不出来,其实是一种心态。
这种心态改变的时候,反而会带来一种生活的富足感,我书里讲的很多工具、游戏都是不花钱的。富足感不一定说要有钱,但是有钱非常重要,只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底线充满漏洞,所以大家都生活在某种恐惧里,得学会自己来补自己,这是很糟糕的。
古典
打工人如果既不认同,也不想反抗,也不想逃离,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重新面对工作和养育?
一诺
其实你前面说的已经给出答案了,首先意识到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事。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过得好不好这件事情是非常微观的一件事情,就像大家都知道,住在大豪宅里的不一定就过得好,住得一般的不一定就不好。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说,哪怕失去了所有,我们还永远拥有一个自由,就是内心如何选择的自由。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要在打仗之前就先把自己的武器扔了,说我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像囚徒一样去生活,先自我逮捕。当你觉得没有选择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放弃内心可以选择的自由。
宇宙的非主流叙事
古典
我有两点想回应的。前段时间我专门问了一个 AI 的大神,你觉得未来终极形态有可能怎么样呢?他说终极形态有可能是每个人都带一个仪器,然后把他一生的记忆记录下来,并且上传上去,然后形成一个人类的整体知识库,由 AI 分发。
那其实可能大部分的中年人没啥区别,90% 跟别人一样,非主流的叙事反而能单存一个文件夹,给人类的样本库提供了非常大的贡献。
另外一个最近很感动我的事,就是我问万维钢老师,他是搞物理学的,怎么突然在他的专栏聊社会学,甚至佛学的书。
他说我最近在物理里面发现一个启示,地球碳基生物的存在就是一个特别小的非主流叙事,根据概率来说,不应该出现这么一个有合适的水、合适的阳光的星球,但是它偏偏存在了,还发展得这么好。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方式来表达,就是这个世界是由善意构成的。所以他觉得但凡能传播一些善意,但凡能让它更加生生不息,更有生命力,一定都是得到这个大的善意的支持,因为本身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非概率事件,一个充满善意的事件。
▲ Photo from Pexels
一诺
你说得非常对。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做非主流需要勇气,我觉得不是的,做主流才需要勇气。
古典
是的,一眼看到头,多可怕。为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该结婚该上班这样的信念,也搞不清楚对方,也不够理解 ta,就把生命托付上去,我觉得这才是勇气啊。
一诺
我们认为低风险和保险的一件事情,其实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是一件非常高风险的事。就像你讲的,为了那点工资,就把人生 80% 醒着的时间和精力贡献给 ta 了,其实得到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增长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我们做事情如果有一个共同叙事的话,就是不断地在算性价比,什么事都爱算账,每一次都觉得自己算得特别好,占了大便宜,其实最后发现吃了大亏。
背锅,可以这样做
古典
你的书叫《笑得出来的养育》,为什么会把“笑得出来”作为关键词?
一诺
第一,我希望它是一本零门槛的书。第二,我希望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是美好的。在读的过程中觉得,噢,原来我已经挺厉害了,挺了不起的,对吧?而不是自己这干得不好,那不对。更重要的是,你遇到的困境不是你的错。
很多女性的痛苦是来自于所有的锅都扔到你身上,孩子是你带得不好,这就是一种非常无耻的行为。
谁的锅谁背,有的是制度的锅,有的是社会的锅,有的是文化的锅……但是别人把锅背走了,当妈的至少还有一口锅,那我要知道这口锅该怎么背?
其实可以换一个视角,不把它当成锅,把它倒过来变成个碗。一旦转换了心态,你会发现这个碗可以有好多种玩法,这是“笑得出来”的底层思路,表面看很肤浅,实际很深刻,哈哈。
▲ Photo from Pexels
不就是带个孩子?
古典
我在书里面也提到一个让我挺震惊的数据,上世纪英国的社会学者奥克利写的《看不见的女人》,她说妈妈每周工作 77 ~105 小时,要知道 996 才 72 小时,而且这份工作没有薪酬,不能晋升,不能换,全年无休。女性在这样能量流失的状态下面,如何自我拯救呢?
一诺
第一,是要把真实情况说出来。做妈妈是一个三无工作,无休止、无报酬和无限责任。
第二,做妈妈要学会 self compassion(自我认同),要做那个最能理解你自己的人。佛家讲慈悲,其实最重要的一个慈悲就是自我慈悲。
现代的婚姻有一个很糟糕的点,就是似乎我们要去找一个男人来理解我、包容我,当然偶尔是能找到的,但大部分是找不到的。就算找到了,人也会变的,会因为各种生活的际遇变得不一样,所以不要把大量的预期放在对方身上。
当然,我不是反对良好的家庭和亲密关系,而是说我们哪怕希望别人包容我们,前提也是先学会对自己慈悲。当你有了自我慈悲,就会发现,咱不管别人怎么样,至少自己开心,是不是?你自己是很重要的。
但这件事又非常难,因为我们大量的女性困境被现在的社会话语体系合理化了,比方说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就带个孩子吗?”就是把这件事 minimize(微小化),或者 dismiss(不屑一提)。
我们的主流语境实际上是把一个非常糟糕、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用一个简单的语言把它 minimize 之后,在其中的人就会内化这种语境:既然大家说“不就是带个孩子嘛”,那我这个事都做不好,说明我很差咯。
但其实这个语境本身就错了。我在书里讲养孩子是天底下最难的工作,当父母是天下最难的工作。
▲ Photo from Pexels
古典
是的,当主流叙事最小化一个人贡献的时候,它也会过度地放大一些人的贡献。比如爸爸当众给孩子换个尿布,就获得了全家人的鼓励——这个爸爸真棒。妈妈就在一边想:这不就是我每天干的事嘛?
那如果面对这样的老公,又或者说觉得我应该很省钱的婆婆,这种处境该怎么能笑得出来呢?
一诺
也许我不得不在行为上、语言上有一些配合,但你要理解到我们内在世界、内在感受的唯一负责人是自己。我在诺言里面讲过一句话,就是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nobody can hurt you without your permission)。比方说别人一说话我就生气了,你其实把你的反应的权利给到了另外一个人,给了对方 permission(许可)。
不管你周围有什么人,婆婆也好,妈也好,老公也好,其实大家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做。比如婆婆需要你省钱,那是因为她的成长环境使她认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也不是她的错,那只是她的功课。
如果我要跟她相处,肯定不是指出来你这样不行,可以在表面上同意她说的一些事情,但内心不会因此指责自己,伤害自己。这个是非常难的功课,诺言整个第四年讲的题目就叫《内心构建》,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情绪从哪里来,该怎么样做分离……
养孩子这件事情非常容易激发(情绪),一方面是爱,一方面是深深的恐惧,不是恐惧孩子,而是因为孩子代表未来,未来意味着不确定,一想到不确定我们就害怕,所以我们总想赶快做点什么把不确定变为确定。
其实所有的答案说到底都是让我们看到,不管是孩子还是老公、婆婆,都是现象,我们内心对 ta 的反应才是原因。
古典
我听过一个搞心理分析的人说,养育孩子这个事是同时展现人类两个最恐怖的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同时交织,是人类最难的两个问题的集中展现。而且它是外显的,就是你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在孩子身上展现出来。
这种情况下能笑得出来,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态度,而不只是养育的态度。
一诺
说得非常对。所以养育是一个功课,就像恋爱是个功课,跟父母的关系是个功课,跟工作的关系也是功课。
通过养育看到自己意识不到的叙事——“都是为你好”,我们所谓的为孩子好,底层是为自己好,因为孩子好了,脸上才有光,才说明我做父母很成功,对吧?因此我们对孩子生气,其实不是说真是孩子怎么样,而是认为孩子如果不行,显示我不行,就好像自己失败了嘛。
所以起点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指着孩子,那是逃避责任,而且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一个未成年人,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苦难如何转化为财富?
古典
有个提问说,两位人生经历肯定很多,如何面对过去的痛苦回忆,活得这么自在啊。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一诺
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每次要在痛苦的回忆里看到自己的那一部分,这就够了。比方说痛苦的回忆,可能是我的一个老板特别讨厌,公司特别差,总之我们在所有痛苦里面肯定都有一个他者。还是回到那点,别人怎么样,你是无法改变的。
人和人的相遇、人生的际遇其实不是偶然的,看上去是有偶然性,就是佛教讲的业力(Karma),当我能看到哪怕是在他者制造的困境里有我的部分,这个困境就有用了。
比方说他说了什么一句话让我觉得怎样,或者我在某个地方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那肯定是不对的,首先并不是都忍气吞声,是有一些事情该做,比如有些规则该去争取。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想的是,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啊?What is my part?这其中我做了什么让别人有这样一种印象。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在(事件)里面都是有角色的。比如我可能是一个非常不愿意表达需求的人,所以别人不知道我有这个需求,因此事情发生以后,我觉得很不公平。
那可能我要问为什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
也许是觉得不好意思。
那再问自己,为什么觉得不好意思?
也许是觉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
那为什么觉得我的需求不重要?
可能是在家里一直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那个人。
通过不断地自我对话,你可能会意识到,也许这是我的功课。这就是在诺言里讲到的五个为什么(5 Why 觉察法,5 是指代词,不一定非得是 5 个)。
你不能说为什么这个人这么讨厌,这种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得到答案也没有用。一旦你不去找别人的原因,而是一层一层地问自己,你会发现一些关于自己曾经没有意识到的部分(find something new about yourself),这就是所谓的苦难给你的最大财富。
古典
这跟前面你说的对上了,就是确认每一瞬间你都有选择,可能是自己选错了,因为模式有问题、认知不够,但是每一次都能给你另外一些财富。
如果一上来就说他怎么那么坏,或者孩子那么吵,我只能伤心;工作那么累,我只能这么过,那就把选择推了给别人了。
一诺
是的,我们不得不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做这样一种自洽,这个自洽非常难,起点就是看到我们的内心世界,不放弃内心选择的自由。
孩子的出生是给了生活一个重启的机会,是折射出我们各种拧巴的一种角度,也给了我们一个寻求自洽的机会。因为如果你不会跟孩子沟通,孩子是不和你玩的。如果你能做到真实和有趣,那你就有了在自己生活开始自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