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快乐的距离,其实只有“一个转念”

文摘   2024-09-05 10:32   日本  
▲9月上旬,一诺将分别对谈孙瑞雪、张静初、彭凯平,欢迎扫码一键预约  

(本文整理自访谈《笑得出来的人生,怎么活》,全文共 3800 字,整理人:煤炭愚蠢)

 Photo from Pixabay
家长快乐,孩子才快乐
柳智宇:我相信教育是每个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创伤与期待,所以我今天很想趁此机会问问一诺老师,在 经历了这么多教育模式,了解了这么多教育理念后,你为什么还要在自己的书中特别强调养育要笑得出来。
一诺:谢谢智宇。可以说,笑是我们最本能,却又一不小心就会丢失的能力。比如说,新生儿的父母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对生命的惊叹和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而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或者高考考生的父母焦虑就多多了。
如果把感情分成正面和负面的感情的话,负面的情绪往往让我们陷入矛盾——因为组成家庭和生命诞生的欣喜,总是与养育的过程中的压力、恐惧,焦虑相伴相生的。我在想,对我们来说最本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还是这种笑得出来的这样的一种状态。
柳智宇 :其实家长自己的情绪状态很重要,如果我们很焦虑,那这种状态很有可能会传递给孩子。所以家长一定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养育孩子,要鼓励孩子多笑,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一诺: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我也知道应该多笑,但就是笑不出来。没错,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生活的复杂性是以几何维度提高的。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真实的养育过程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女性更要承担大量的无报酬工作,而目前社会上对这种无报酬的工作还缺乏“看到”,当然就更谈不上具体的支持了,可以说愿景虽美,但困难也是很具体的。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为照顾孩子付出的时间是男性的 3 倍左右;在中国的农村,这个差距甚至达到了 5-8倍。另一方面,人们印象中“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想当然的“积极”词汇,往往带着长时间沉淀下来的男性色彩。所以我认为,夫妻双方只有在养育的过程中合理分工,才能明白这其中的焦虑从哪里来。
“玩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Photo from Pixabay
柳智宇 :现行的制度下,父母与孩子都很不容易,这点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体会。我当年开始学数学的时候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好老师的引导和自己内心的执着求索其实都很重要。您能不能为我们分享一个笑得出来的例子。
一诺:面对具体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各有各的方法。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心境去运用这些方法,所以,最大的困难在于“转念”。说到底,不管外界如何,我们的内心都是有选择的,至少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的家庭环境和孩子的精神状态,会是一幅令人欣喜的、愉悦的画面。
其实有的时候,“转念”只在两秒之间。我在书里提到过一个起床游戏,众所周知,小孩子早晨是不大愿起床的,那么怎么把这件事情变成一个愉悦的体验呢?
我告诉女儿,你的身体就是一架小飞机,现在小人国的乘客要登机啦!手指头是登机廊桥,脚趾头是行李传送带,大腿是行李舱,肋骨是一排一排的座位,那肚子是什么?我女儿说,这个地方很软,是商务舱;那屁股是什么?是头等舱!哈哈,游戏玩过以后她也热身了,也醒了,也能起床了。
从生物学上说,抚摸是一种肌肤接触。其实大人与孩子都会有肌肤饥渴,我们见到朋友也希望拥抱一下,但你如果在其中加入一点想象,就非常有意思了,而且会让孩子一天的心情都很好。
我们的文化里面特别注重物质层面的东西,父母会在孩子上学前为他们准备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但是我们很少想过给孩子做精神方面的准备,Ta出门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心状态?准备一顿丰富的早餐既花时间又花钱,而精神上的早餐需要的只是你的一转念,这就能让孩子高兴一整天。
所以“玩儿”这件事情我觉得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现在我们的教育里面缺的就是“玩儿”,这是孩子天性里面最需要的东西。我们现在往往把这个概念具象化了,就似乎一说起“玩儿”,就意味着我得给孩子买一套乐高或一个娃娃。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用很轻松的心态去生活。
柳智宇 :你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眼睛是有光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也特别开心吧!
一诺:是的,一旦我们心情好了,很多事情就不叫事儿。大家有时候低估了好心情带给我们的重要的价值,当我们处于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中,处理任何事情都会要更高效一些,内耗少一些。所以当我们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时,也别忘了自己。
柳智宇当我们不用着急忙慌地奔向前方的时候,个人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如果我们总是被要求着长大,内心深处一直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也很少能感到乐趣。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在最开始就在营造一种对立,就在告诉孩子必须要头悬梁,锥刺骨,用自虐的方式取得好成绩,否则就会被别人淘汰。我觉得“笑得出来”其实是一种心态,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用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态去应对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
一诺:大家可能都听到这样的观点:“你们家有条件可以让孩子玩,我们家条件不好,所以孩子必须得努力学习”。但其实,我也好,智宇也好,都不是从大家想象中的炼狱模式走出来的,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些机缘能够去探索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有了这样的一种机会,再加上一定的条件,才能真正达到我们通常想要得到的结果。所以说,“笑得出来”不仅跟升学、好成绩不矛盾,反而是后者的基础。因为如果没“笑”只有“苦”,或许在一段时间里面是有效的,但这种效果没有办法长久持续。
以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现在中国已经有20% 左右的青少年患上了抑郁症,还有更多有抑郁症状的案例并没有被统计进去,所以如果我们去用“学习”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哪怕得到了结果,也只是暂时的。

 Photo from Pixabay
不要纵容焦虑在心中扩散
的确,我们的环境给人以压迫感,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压迫感并没有占据我们全部的生活。当一件让人紧张、担忧的事情发生,有智慧的做法就是不要让它弥散开来,我们要做的是从这件事情中抽离出来,回到当下,好好做饭好、好好吃饭、喝点咖啡、做做运动,然后再来想这个问题,这当然很难,但所谓人最终的修炼不外乎此。
全世界的中小学在校生,一年中在学校里的时间为 180 天到250 天不等,哪怕最有压迫性的学校,学生们也有100多天可以脱离这个环境,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做自主选择的,不要轻易放弃和让渡这份权利。毕竟,没有人的生活是真的不受限的,我们需要修炼的能力是如何去看待和处理这个限制,总之不要让坏事的弥散性地控制你的生活。

柳智宇 :如果能去看一下户外的天空,去闻一下花草的芬芳,我们会发现生活中间还是有很多的缝隙的,焦虑其实并不是无处不在,是我们的心把它放大了。我在大考之前,读读庄子,也会让自己有这样一种心境。
一诺:如果说我们的心情是一盆清水,你往里面滴了一滴墨汁,可能会让整盆水都变黑了,但其实这就是一滴墨的事。所以,我们还是尽可能不要纵容焦虑在心中扩散。
柳智宇 :是的,一旦你把焦虑放大,焦虑就会变得无处不在。但其实生活中间还有大量美好的、有意思的事情值得我们为之驻足,为之珍藏。
一诺 :我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三个层面,having、doing、 being ,being就是我们真正的状态。或许我们也曾听到一些“人生导师说”煞有介事地指点迷津,但轮到自己一上手就会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为什么?因为你的状态是不对的。其实刚才我说的这些方法并不难,重要的是要看到我们内心的底层是什么。人的个变化过程是一个 u 型的曲线,而不是从a到b两点间的一条直线,我们从不会跟孩子玩儿到会跟孩子玩儿,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如果我们自己处于一种低能量的状态,哪怕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种心情。那么如何才能改善我们的底层状态?其实就是要不断地对自己发问,只有看到我们害怕的是什么,才能真正放下。

柳智宇 :在我的理解中,这就是一个自我成长和探索的过程。我们的很多担忧、焦虑,可能是父辈传递给我们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犯个小错,可能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批评,所以当我的孩子出点错的时候,我也会很焦虑,焦虑就这样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了。当我们认真去看,就会发现担忧的部分也许不在现在,而在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之中。

一诺 :是的,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症结不在孩子,是我们自己被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所谓在成长中接近智慧,就是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再问问自己,这样真的是对的吗?真正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摘下眼镜。这时你才会发现,世界并不是非红即绿,而是五颜六色的。

柳智宇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从完全依赖父母的孩子,到渐渐有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到青春期的叛逆, 了解世界后, 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构建一个真实的自我的过程。我小学的时候对奥数特别感兴趣,然后来又研究佛学出家,现在又在做心理教育,这条路看似比较特殊,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探索自己想要的道路。

很多人都认为佛学中的“无我”是一种消极思维——反正都“没有我”了, 我的快乐和痛苦当然更加不重要,那我就在家里躺平就行了,这个是完全错误的理解。这句话的本意是,“我”并不是被提前设计好的,我们的未来是可以变化与重新建构的。一方面我们要放下消极悲观的人设,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地建构自己的人生与未来。

一诺 :我觉得构建是一种非常赋能的说法,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讲原生家庭,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出厂设置都不一样,但是如果意识到自我是可以建构的,那主动权就在你自己手里,什么事情都可以改变。

一诺北美职场跃迁工作坊将于10月开启,现在咨询报名享早鸟优惠▲


推荐阅读

一诺:这位女性的真实故事,应该更多人知道

各位读者朋友,感谢关注。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与你的交集🌟

李一诺Yinuo
一些生活和思考的碎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