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娃的过程中,重新找回自己

文摘   2024-07-28 19:41   日本  

 Photo from Pixabay
(本文节选整理自《如何培养出健康自信的孩子》主题直播,全文共 4200 字,整理人:煤炭愚蠢)
重塑“新我”
一诺:陈老师好,今天直播开始, 我想先就您的书《重新找回自己》提一个问题,您在书中似乎提出了一个假设: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把自己弄丢了,现在要重新找回自己。
陈海贤: 对, 因为人是会慢慢改变的,当我们走过不同的生命阶段,经历过不同的境遇后,最初的自我中有一部分慢慢消失了,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寻找一个新的自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很多的迷茫和困苦,然后才能发展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能力。

一诺:我想首先要厘清的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才是“自己”,我们一路走来,丢了的是什么?找回的又是什么?这是对话的基础, 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在我看来,成为父母可能是我们一生中经历的最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的自我定义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粉碎掉了,现在需要重塑一个“新我”, 而之前那些原料都不能用了。 
陈海贤:正如一诺所说, 当妈(或爸)就是我们生命中一次很重要的重建——我们从此要为新的生命负责了,说到此处,我很想问问一诺,你是如何平衡好事业与妈妈的角色的?
一诺:其实我并没有平衡得很好,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比例问题。就像我们读博士的时候呢,一般开始着手的八个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个成功, 随着经验的增加,这个比例可能从1/8上升到1/3, 但是当你进入新的领域, 这个比例就会重新跌回1/8甚至更低。 我在《笑得出来的养育》中所说的那些方法中,有很多我也不能经常做到, 但也许恰恰如此, 才成就了这本书的松弛感。  
陈海贤:当妈妈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你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人挠头的事,有时候变身为“火山”也是正常的。 你会因为什么事对孩子发火呢?
一诺:比如与朋友约好了两家人一起出游, 但因为我家的孩子没能够按时起床而导致我们迟到了,让人抓狂。 实我更多地是对自己生气, 觉得自己这个妈没当好, 没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当然也有虚荣心作祟的成分。 孩子的行为其实只是给了我一个抓手。 
陈海贤是的, 当我们向孩子发怒的时候,其实生的是自己的气,而孩子可能只是我们一个投射情绪的对象,这样想也许我们就能对孩子多一分宽容,对自己多一分理解。
另外,如果我们抱着战胜孩子的想法,那肯定就输定了。孩子的反抗是一种寻求自己力量,展现自己能力的表现。 这种时候家长既不能表现得过于弱势,让Ta觉得可以为所欲为;也不能太强势, 这会让Ta陷入自我怀疑。做父母最难的是要在各种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模糊的问题, 需要模糊的解法

 Photo from Pixabay
一诺:很多理论听上去都是对的,但放在一起似乎又互相矛盾了, 比如:我们要给孩子设定边界——这点相信大家都会同意;我们要对孩子全然接纳——听上去也很对。 那到底是接纳更重要还是边界更重要?这个平衡点在哪里?
陈海贤:很多事我们需要去改变,但还有一些事就只能暂时放下。人与人之间往往很难协调一致, 与孩子相处也是一样的。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这其实也是一种接纳,家长与孩子是在互动过程中逐渐找到边界的。
一诺: 这条边界可能会非常模糊,在数理思维中,三加三只能等于六,答案不可能是6.5或5.5, 但若套用在与孩子相处的边界问题上, 不但6.5和5.5可能是对的,4或8也可能是正确答案。 另外, 这条线还经常变化, 现在摸索出的范围, 到了孩子十六岁时可能就不适用了。您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应对这些模糊问题的方法论是什么?
陈海贤:对模糊的问题就要用模糊的方法解决,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有灰度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容忍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什么事都按照条规戒律来执行的人也许的确是一个严谨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很难松弛的人。因为严谨往往来自焦虑。我们身边哪种人最严谨?答案很可能是强迫症患者,他们在焦虑之下只能遵从一种行为方式生活, 否则就会失控。如果我们对模糊性零容忍,就会失去部分松弛感和灵活性,也会错过一些好玩的东西 。以模糊的态度去对待一些模糊的问题,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己的另一面。 
一诺:能够找到更快捷、更准确的解决方案无可厚非, 但话说回来,慢一点、迂回一点难道就意味着落后与失败吗?这里也许有一种更高阶的智慧, 只有当我们有足够大的心理空间, 才能够允许模糊的存在。
陈海贤:我觉得这既是我们理解人生真相的的一个过程, 也是从标准化的“成功人生路”到“做自己”的旅程。 一开始, 我们似乎对成功的标准了然于心:成绩、薪资、岗位......唯独不知自己的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些是需要你慢慢去探索的, 有时候要靠一些模糊的信号,或奇怪的机缘才能把自己一点点“拼凑”出来,太过依赖清晰的东西,有时候反而容易忽略自己想要什么。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一诺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什么东西在牵引着你?
一诺我的底层驱动力是好奇心,我总想看看自己的赛道之外发生的事情。从学术界到麦肯锡,再到盖茨基金会, 我似乎已经去过了五湖四海,看过了各行各业,但又觉得,之前看到的都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领域,那些市场不起作用的领域(比如公共服务和慈善公益事业)是怎样的呢?很多的社会问题,市场也无法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
到了我做教育的时候,这份好奇心其实已经逐渐从大议题转向微观视界,复旦大学的刘晓峰教授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俯瞰的时候会让人头晕目眩”,儿童问题也是这样。我们都见过孩子,但是你真的理解Ta吗?Ta为什么会这样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我们要怎么与这个小生命交互呢?
这也许与我自己成为妈妈的经历有关,我对这些话题充满好奇,虽然是非常小的议题,却又深不见底。正是这份好奇,让我深感宇宙之大。

 Photo from Pixabay

守护能够“长出”好奇心的土壤
陈海贤:很多家长也想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但他们同时认为安全感也很重要。你如何看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吗?
一诺:我觉得好奇心和安全感是不矛盾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只有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才会有勇气去满足好奇心。人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会更执着一点,当一个人越没有安全感,就越想追求安全感。
傅国涌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我们人人都在追求桃花源,但是如果你在桃花源里一待一辈子,那里也就只是一个很漂亮的坟墓。”当然,这不是说安全感不重要,无论如何你得先找到桃花源,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困境所在,在没有基本安全感的情况下谈好奇心,的确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是仅仅止步于此, 也会让一个正常的人觉得窒息,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说的就是这样。 所以在安全的基础上长出好奇心,一点都不矛盾,当然,现在年轻人面对的状况跟我们那时候真的是很不一样。
回到孩子的话题上来,经常有人问我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我认为, 这些特质其实不需要刻意培养,大多数孩子本来就有,(不仅孩子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们发展的障碍。想想看,当孩子告诉你Ta脑子里蹦出来的想法时,你是不是也曾说过:“弄这个有什么意思,有什么用!” 要记得, 当孩子有想法的时候,我们别去当破坏者
另外,现在的家长还要面对一个难题,即不管是好奇心也好,创造力也好,都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孩子得有时间去玩、去探索。 但当下的社会的压力和育儿模式使得我们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45分钟的课程结束后紧跟着另一个45分钟, 节假日的补习班也是如此。
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就是破坏了好奇心存在的重要的前提。我想给大家的一个建议:能不能周末空出一天,不给孩子安排任何课程,也不要希望他们一时三刻就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先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耐心。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么做的结果可能就是让孩子玩了一整天游戏,但是很多家庭甚至连这个必要条件都没有,实际上已经把创新的土壤给破坏了——创新就得有闲,有时候还得有钱。
陈海贤: 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有合适的土壤——一个松弛的空间。
一诺:是的,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时间困境的书,书中说现代人都生活在一座“时间监狱”里面,比如,为了完成这次直播, 我们俩必须同时上线。这种模式对成人来讲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像工具一样,在流水线上不停劳作。 但孩子是感性的,当我们把工业社会的时间规训法放到他们身上的时候,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底层的冲突。
陈海贤: 这个“时间监狱”理论,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拖拖拉拉——每一个拖延症患者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从时间监狱“越狱未遂”的人,我们要时不时安慰他们一下,毕竟,关在里面很不好受。 
一诺:这个解释非常精辟,是的,我们的人性是想从这个监狱里逃出来的, 只不过被规训得久了, 就心甘情愿地当起了狱警, 而孩子们不带任何印记地来到世界上, 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陈海贤:虽然说这个时间监狱一直在,但我们也能尽量保护一下孩子, 至少我们多给一些“放风”的时间,让他们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
直路?弯路?反思之后,全都作数
一诺:是的,我之所以给新书起名为《笑得出来的养育》,也是因为情绪既是最本能的,又是最高级的,当我们在这种时间监狱里面还能笑得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一些越狱的方法。
陈海贤: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你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走过弯路?
一诺:首先,我们可能对走直路有一个执念: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了弯路,就是做错了。但正如海贤老师所说, 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天天都在走弯路,又如何能期待自己为人父母后,走的就是直路呢?
此外, 我们百分之百都会犯错误的, 但如果能够学会经常反思, 多给自己一些空间, 至少可以少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犯了错误或走了弯路之后, 如何补救的能力(how to repair)。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 修复与自己的关系;第二,修复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步骤是紧密相连的。 
关于这个问题, 我也想听听海贤老师的看法。
陈海贤:一诺老师的回答给了我很多启发,她是一个会反思的妈妈。反思的本质就在于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其实育儿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通过不断进步来寻找出路的过程。当一个错误出现后,如果你还一直继续下去,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错。那这就是弯路,如果你及时纠正了这个错误, 那这段经历, 就是我们养育过程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进行了反思, 那么我们走过的所有路,直路也好,弯路也好,都有它的价值。

推荐阅读

生活质感本身才是我们值得活的原因

开心点,有趣点,与孩子一起笑出来


各位读者朋友,感谢关注。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与你的交集🌟

李一诺Yinuo
一些生活和思考的碎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