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出了问题,不要去责怪那颗最脆弱的螺丝钉

文摘   2024-09-19 16:43   美国  
 Photo from Pixabay

(本文整理自访谈《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全文共 3000字,整理人:煤炭愚蠢)


一诺:第一次见行甲的时候,他还在巴东当县委书记。一提起“县委书记”这几个字,人们心中通常会投射出一种“官样”,但行甲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 后来听了他的心路历程,更是让我很受触动。虽然他也出了书, 但真正能落在纸上的东西, 估计只是他所经历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 已经能让我们从中窥见许多了。 
后来陈行甲的歌声与故事渐渐传播开来, 圈粉很多人,感动更多人。 在自媒体还不是很发达的2016年, 他就已经是一个“网红"了。 一个人的工作为什么能在那么多素昧平生的普通人心里留下底色和印记?我想, 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活出自己的选择的, 他就是把花种在了自己心里, 也种在了别人心里。
陈行甲:老朋友聊天,一上来就把话题聊大了,现在还得往小里说,哈哈。不过,一个人积极、正向、乐观,向上向善的生活状态,确实是特别重要的。 我朋友的女儿是个聪明善良的姑娘, 但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 我见过一诺的孩子,也见证过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现在又通过《笑得出来的养育》这本书看到你的孩子的成长,可以说一诺真的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妈妈,现在你的大儿子也进入青春期了,你来与我们的朋友们分享一些经验与体会好不好?
守护家庭与做公益,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诺:我觉得家庭中的很多东西与做公益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做公益的源动力其实就是当你看到了不公或不幸后会为之感到心疼,希望能做点什么,说到底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感情,我觉得对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孩子看上去非常讨人厌,或者说他一直在挑战别人的耐心,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Ta并不是trouble,而是“ in trouble”,我们要做的,不是“解决”孩子,而是和他一起面对问题,这是底层心态非常重要的转变。 
第二,就是我们要经常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眼前发生的事,就像你刚刚说的妈妈和女儿的例子,孩子不好好上学,一种世俗的叙事方式是:这孩子要么不正常,要么不优秀。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也许是这个孩子的遭遇让她更愿意跟父母在一起,或者是她遇到了一些自己没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实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下意识地回避,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大人尚且如此, 何况孩子。作为家长,我们确实应该教育孩子有面对问题的方法和勇气,但孩子在具备这种能力之前,先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其实也是一种智慧。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件事情中积极的一面,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帮助他解决他眼前的问题。 
第三,我们为什么在教育里面有这么多的焦虑,我们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的时候,肯定都是带着一种正向的期盼,如果你的情绪是负面的,肯定是另有原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 不是你个人身上的问题,不是说因为你不够好,你不够能干,我常说,教育的问题靠教育本身是很难解决的。因为教育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折射。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栋楼的结构出了问题,肯定是从最脆弱的那颗螺丝钉开始断裂,但如果我们的重心都放在检查螺丝钉的质量上, 而不去过问楼体的承重结构与钢筋质量, 很可能就抓错重点了。
孩子与照顾孩子的女性,就是社会和家庭中的弱势群体, 也最容易出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这是Ta们的错。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7 岁就只能做 7 岁的事情,你不可能让他达到10 岁的成熟度。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育,出问题的是孩子,但我们却抓错了重心。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外在的结构,我能不能至少家里为孩子构建一个更接纳、更包容,让他更舒展的环境,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态转变:大楼出了问题,不要去责怪那颗最脆弱的螺丝钉。
共情孩子重要, 推动改变更重要
陈行甲 :农村有一句俗语,“牛皮专打薄处穿”,哪个地方最薄弱,压力来时就最容易出问题,我希望每个家庭要觉察、要认识这个问题,更多地关注到妇女和孩子。 教育是一件持续终生的事情,成长亦然。希望我们的每一个爸爸妈妈和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充满爱和温暖的这样一个环境下面去成长。
现在的孩子们压力的确非常大,提出“空心病”的徐凯文教授和我分享过孩子们的心理压力指标, 我们只从一个数字来说一下,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毕业,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各科教材加一起,孩子平均每天要认 12 个字。
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感觉,对比一下我们那一代人可能大家就明白了。我是1977 年上小学的,是 80 年代初的小学生、中学生,我们在初中毕业前的硬指标是平均每天要学两个字。仅仅是孩子们的教材内的硬负担就增加了6倍!这还不包括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拔苗助长的课余安排。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孩子压力真是好大啊。所以说我们要共情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在新时代里面,我们该如何做父母?该如何做老师?
一诺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理解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构成看作一个等边金字塔,那作为根基的底层就是一个人的自信,这是我们能够与别人构建良好关系的能力基础。行甲老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让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变成了一起前行的支持者,想具有这种打动别人的能力,就得先自洽,自己在心里种花,别人才愿意跟你交朋友。
金字塔的中间层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比方说我们怎么样做选择,我们的原则、价值观和世界观。最上面一层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在这三个层面里,我们本应把 80% 的精力放在下面两层, 20%分给最上面这一层。大家喜欢行甲老师,是因为他的乡村小学里传授了什么高级知识吗?显然不是,但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影响,让成为他人生基石的那80% 非常的坚固且独特,其中的绝大部分就是真、善、美这些基本的东西。
但是我们现在往往本末倒置,把 80% 甚至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最上面的20%上,并认为这就是教育我的孩子在 7 岁认识 50 个字,而你的孩子 已经认识了 200 个字,说明你比我成功,孩子学得越早、越多、越快就越好。真的是这样吗?其实, 14岁之前应该掌握的知识, 孩子是在 6 岁、7岁还是 9 岁的时候知道,其实关系都不大。但我们不但对此极为重视,还设计出一套公式化的测量方法,这都是跟教育的本质相悖。所以我们不但要共情孩子,更要反思教育的设计,从而推动社会的改变,这才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事。为什么我在书里面不谈怎么教孩子学知识?因为我觉得,如果孩子能在养育的过程中笑得出来,就不会太差,然后我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其他事。

最近,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对50万个家庭的调查中, 大部分的孩子都表示不愿意上学。孩子不愿意上学,说明学校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回到公益性思维上,如果从更高层面进行思考,共情孩子当然非常重要,我们要看到他们在经历什么,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作为成人,应该站在教育的设计层面以及行为选择层次的角度上进行追问,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要能站出来说:这对孩子是不好的。虽然大家都说,发声有什么用?但反过来想想,不发声不是更没用吗?
陈行甲 :谢谢一诺,也谢谢朋友们的陪伴,在心里面种花,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是我们大家一起的成长的问题。那我们就以《闪亮的日子》这首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直播吧:
“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但愿我们都会一直拥有闪亮的日子,去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程。

推荐阅读

一诺:这位女性的真实故事,应该更多人知道

重视时间,但不要困于时间

各位读者朋友,感谢关注。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与你的交集🌟

李一诺Yinuo
一些生活和思考的碎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