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Indra Nooyi
身披纱丽,她从低谷走到顶峰
读研究生的时候,她为了每小时高 50 美分的时薪凌晨 12 点到 5 点做前台接线员的工作;第一次工作面试,她倾其所能买了一身正装后,发现自己穿得“像个小丑”,窘迫地大哭一场;她和丈夫积攒多年买了第一个房子,但资金有限,直到房子卖掉,他们也只在一个卧室里放了家具;她为了能照顾两个孩子找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没想到多年之后做到了这个美国超大公司的 CEO,达 12 年之久,成为美国企业界的传奇人物……
我在美国麦肯锡工作的那些年(2005-2015),其实就知道她,而且可以说如雷贯耳,她的名字是 Indra Nooyi。她在印度出生长大,20 多岁到美国留学,1994 年进入百事可乐公司,2006 年开始担任百事可乐全球 CEO,可以说是第一个为美国企业界所熟知的印度裔高管。
这里先说一下,今天的文章是一篇广告文,我的 2024 年北美职场跃迁工作坊即将开始,文后有早鸟报名信息。诚心邀请所有希望在北美/外企职场有跃迁发展的朋友们加入。而且,Indra Nooyi 本人会作为这次工作坊的五位重磅嘉宾之一和大家线上 见面。另外四位也非常值得期待,详情见后文。
Indra 标签很多,但是在我看来,她有三个独特之处:第一,她是两个女儿的母亲;第二,她在印度出生受教育,20 多岁才来到美国;第三,也是最令人瞩目的,她的成功并不在后来这些年印度裔高管频繁出现的高科技行业——百事可乐可是一个最典型不过的美国公司了,卖的都是美国老百姓的饮料和零食,曾经还有一个披萨连锁店,这些都跟 Indra 这个在印度长大的吃素食的印度女性没有任何生活和文化上的关系,她竟然在这样的一个企业里面做到 CEO 长达 12 年之久,而且在此期间百事可乐成长迅速,她个人的领导力也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成为一个传奇性的美国企业领袖。从 2008 年到 2017 年她每年都在福布斯杂志“世界 100 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榜上。2018 年被《CEOWORLD》杂志评为“best CEO in the world" 。
2018 年 Indra Nooyi 在担任 CEO 12 年后退休。但她的传奇地位和声誉在美国企业界丝毫未减,这些年一直是一个有力量的女性声音,在美国的大学、企业等各类场合做主旨嘉宾,讲女性、领导力,倡导职场和社会的改变。2019 年她的油画像进入了美国 SMITHSONIAN 名人堂(就是题图这张带蓝色纱巾的照片),2021 年她进入美国杰出女性名人堂(National Women's Hall of Fame)。
所以到了 2024 年 4 月,她在退休以后写的传记 My Life in Full 出版,被中信出版社引进到中国,出版社找到我和她对谈的时候(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PygYIO42iE),我感到是一件无比神奇的事情,自己如雷贯耳多年仰望的人物竟然会出现在我屏幕的对面!
为了这个对谈,我从头到尾看了她的书,这是一本看似平和但令人无比震撼的书。语言平实,娓娓道来,态度真诚。书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她在 50-60 年代的印度童年时温暖的大家庭和小家庭记忆(她有 20 几个表兄妹);有在 60-70 年代的印度和美国受教育的历程;有她和丈夫作为新移民在美国的各种挑战(这些我也无比熟悉!);有家庭悲剧;有几十年职场商场中的各种惊心动魄;也有她自己和孩子在白人社区和学校受到歧视的切身经历,更不用提在职场遇到的女性都会遇到的各类挑战,从初级员工到职场顶端一路不停……
我看书的时候不止一次大笑,也不止一次掉下眼泪。虽然她是我的上一代人(生于1955年),我和她的成就也远没法相比,但在她的经历中还是看到了很多自己和我们这一代中国留学生的影子。
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在这本书里——
她讲到了自己在职场初期(一个英国卖纺织品的企业)遇到的提携,在印度走街串巷接触商家。两年后申请去美国读商学院,为了签证在印度的美国领馆前面排队一夜,英国老板和同事开着车半夜来给自己送水和食物的惊喜和温暖。
讲到她第一次飞美国的飞机上,操着印度英语和一个同在飞机中间的美国人聊天,告诉他自己要去康涅狄格州的耶鲁大学,这个美国人说:“Look, I’m going to help you with something. Connecticut is called ‘Connett‑ ih‑ cut,’ not ‘Conneck- tih- cut.’ ” 看到这个我笑死了,因为我原来也不知道这个州该怎么发音,还有一个我闹笑话的州是 Idaho,正确的发音应该是类似“爱的厚” 重音在前面, 但是我一直以为是“一大壶”。当年被华章笑了好久,现在还是我们家里的一个梗。
她讲到在美国上学同时打工,为了多挣一点钱,每周四天,每天半夜 12 点到凌晨 5 点做宿舍前台和总机接电话的工作(比白天每小时工资高 50 美分)。她第一次参加工作面试,用自己能承受的上限 50 美金买了一套正装衣服,但不好意思在商店里试穿,结果面试前穿上才发现不合身,她还没有皮鞋,穿了一双橙色的运动鞋,出场的时候像一个笑话(我面试麦肯锡的时候正装涨到了 200 美金一套,也是没钱买,向实验室的韩国美眉借的)。
后来在美国生孩子没有人帮忙,只能靠从印度过来的妈妈,中间父亲得了胰腺癌的痛苦和窘迫。她和丈夫用所有的积蓄付首付买了第一个房子有三间卧室,但是只有足够的钱在一间卧室里放上家具,一直到房子卖掉,两间卧室都一直是空着的。
她讲远在印度的和自己最亲的爷爷得重病去世,她请了假赶回印度,还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在出租车里忍不住放声大哭。
她讲企业高管除了她都是白人男性,周末相约做私人飞机去山里飞钓(fly fishing),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个太太在家周末照顾孩子,而她是妈妈,因此这些活动一个都不能参加,错过和他们 networking 的机会,只能靠更勤奋更优质的工作来补。
讲其他男性高管都在全球岗位轮转得到职位上升,因为家里的太太会带着几个孩子一起走,但她自己就是妈妈,也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无法轮转也不能有男性高管的路径和机会。
▲ 来自网络
她讲在职场,“男性和女性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公平竞争的”,女性“start in a hole”是从负的、从坑里开始的。每一次开会,你得先从坑里爬出来,证明自己,才有可能进入正题。
她提到第一份实习在美国西北的一家典型美国公司,她是唯一一个穿纱丽的女人(那次面试灾难之后,学校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问她如果在印度穿什么衣服面试,她说纱丽,于是老师建议她以后面试和工作穿纱丽),我回想起来我在麦肯锡第一年的工作有一个项目也是在芝加哥以北的一个小城市,我大概也是全城放眼望去唯一一个亚洲女性。和客户进餐馆,菜单上是一磅肉的烤牛排,甜品是半磅的 cheesecake,现在想起来还有心理伤害。
她说自己在开会的时候经常被针对,要比男性付出更多才能被信任和尊重,她一向尽力平和处理,直到有一次在欧洲开会实在受不了,会议中间愤然离开,买了一张机票回家。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说这“out of character”(不是她的行为方式)。我在麦肯锡也有这样的经历,温良恭俭让很久之后,忍无可忍,站起来骂了客户,带团队走人。
……
如何打破“竹子天花板”魔咒
作为中国人, 我在读她的书的时候,肯定在下意识地在把她的经历和中国留学生的普遍经历相比。从这个角度讲,她书里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她在印度的成长过程中对她后来领导力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几个经历:
第一个是她八九岁的时候,常和姐姐一起找妈妈要零食吃,她的妈妈只是高中毕业,没有上过大学就和他的父亲结婚了,因此教育一直是妈妈内心的一个遗憾。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妈妈,女儿要零食的时候,她会先让每个孩子讲一讲如果她们是印度总统,会做什么,为什么?虽然 Indra 说现在回想都是随便讲了一些孩子的话,但是“我可以作为一个民选国家总统去思考国家的问题”的想法,却是她和姐姐心里种下的非常重要的一颗种子。
第二个经历是她在 14 岁的时候,1969 年,也就是印度独立二十年出头,当时是一个年轻的民主国家,她被选中参加一个全国中学生关于印度的民主发展的大会。于是她有机会跟全国的同龄人一起讨论国家的大问题: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如何保障人民的权益?如何制衡权利?如何达到共识等等。她回忆说,这是对青少年时期的自己非常有塑造性的一次经历。
这两段经历对我的震撼很大。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她八九岁的 60 年代初,中国正在发生惨绝人寰的大饥荒,1969 年正经历文革。同时代的中国跟这个印度邻居虽然地理上相距不远,但又是完全在不同的“时代”,年轻人和学生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空间中,思考和讨论完全不同的问题。她说这些经历,包括后来在大学里参加辩论赛、在各种公民社会议题上的参与等,使她形成了很深刻的民主观念,这样的观念,以及这样的一种有效参与辩论的方式,也是她后来的领导力底色。
我和 MIT Sloan 商学院的教授 Jackson Lu 交流过他的工作,也受他邀请,参加过美国百人会组织的关于亚裔职场发展竹子天花板的线上讨论,同在一个 panel 的还有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Jackson 非常重要的一篇学术研究论文里提到了东亚和南亚人相比,会遇到东亚人独有的“竹子天花板”,因为东亚人缺少在职场至关重要的一个特质——“assertive”,就是可以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特别是不同观点。南亚的人在这方面显著超过东亚人。
▲Jackson Lu 关于“竹子天花板”的文章
通过 Indra 的故事,我很清楚地看到这种 assertiveness 是怎样养成的。很多人理解的这个“assertive” 似乎只是一个方法,一个交流的技术。其实如果没有“底层的能力”,在方法层面是学不来的。
底层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 Indra 年少时的两个例子所展示的,是对看似“大而无用” 对问题的关心和参与,进而形成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这在中国的教育里是极度缺失的,我们教育的隐形叙事,就是一切追求“实用”。“没用”的东西不要浪费时间。 像“公平”,“正义”这些大而无用的事情,不要管,因为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带来风险。当然这和中国的环境有关,但是到了海外的华人,如果还在这样的惯性下,那出现上面提到的“竹子天花板”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对海外发展的华人来讲,有意识地在开放社会里审视社会制度、公民角色、社区参与,开始关心“大而无用”的事情,学习相关的路径和能力,才算开始“融入”。而其实这和到海外多少年无关,甚至进一步讲,和是不是到海外都无关。有人到了海外很多年,也无非是“背井离乡”,还是用天朝的逻辑思考和行事。也有很多人在国内,也在关心“大而无用”的事,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Indra 和我聊完之后的邮件沟通,也确认了这一点。
亲爱的一诺: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你是一位非常非常优秀的采访者,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在采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我是两个伟大民主国家的产物……在最大的民主国家出生,在最古老的民主国家成长。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公民的声音得到尊重等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
“我是两个伟大的民主国家的产物”。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海外华人在职场的深层困境》,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外华人走出困局,实现职场跃迁,其实只是从“术”的层面,是不会有真的的突破的。如果不理解美国这样的开放社会的底层逻辑,就无法理解职场文化的真正底色,也无法在领导力层面有突破性的发展。
当然只是关心“大问题”也是不够的,这更像一个新的“校准”,在校准之后,需要对曾经思维方式的再审视,有新的思维方法,有行动方面的抓手,改变才可能发生。这当然不容易,但工作坊举办两年来,已经有世界各地超过 1000 位朋友真实受益。工作坊的设计,一方面有六周的时间系统学习,有我的系统课程和 5 位嘉宾分享,一方面有工作坊参与者的社群支持,更有多位参加过工作坊的朋友们作为助教的带领和支持。
工作坊效果?可以不谦虚地说,好评如潮。两年来给参加者们带来了深层、巨大的改变(不是自吹自擂,文末海报有呈现)。一个佐证,就是所有的工作坊助教,都是因工作坊受益,结识,而来给大家志愿服务的,大家可以预约下面的直播听助教们讲讲他们自己的跃迁之旅。
时间是从 10 月 12 日到 11 月 23 日(北京时间),为期 6 周,面对北美的浸入式职场跃迁工作坊,对象是希望在北美/外企有职业发展和跃迁的朋友,具体课程时间是美东美西亚洲友好(上课时间是下午晚上,工作时间之后,其它地区朋友也欢迎参加,只是时区可能有挑战)。
这个课程会是我设计和带领,在 6 周的时间里,工作坊旅程中围绕两条主线相互交织地展开。
“外在”主线,引导和支持参与者了解美国职场文化及其背后的美国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深入理解美国职场的人才观和对领导力的真实要求。
“内在”主线,和参与者一起“向内看”,看到和破除阻碍自身发展的内在障碍,包括无意识的价值观,限制性思维方式和惯性行为。
大致安排是:
每周一次我授课的北美职场发展课程,既从方法论角度提供职场发展之“术”,也带参与者理解和内化职场升职之“道”;
5 位重磅嘉宾, 从第二周到第六周做专场分享(嘉宾名录见下方海报);
每周一次助教专场分享与答疑,6 位助教均为北美职场资深人士;
6 周课程结束后,工作坊课程内容将在总共 180 天内保持开放;
我提供的课程支持书单和资料单;
免费获赠诺言社区 1 年会员。
我请的几位嘉宾,可以不谦虚地说,是“顶配黄金组合” :
有上面提到的百事公司首位女性 CEO 英德拉·努伊,土生土长于印度的女性,跨越多重鸿沟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
有美国企业家,畅销书作家里奇·诺顿,他不仅有连续创业经验,“反时间管理” 高手,还是 CEO 高管教练(今天傍晚的直播是我和他的对谈,关于他的新书《反时间管理》);
有美国雪城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社会学教授马颖毅。她的研究方向是美国和中国的教育与移民问题。她出版的英文著作 Ambitious and Anxious 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在美中国留学生的社会学著作,最近正在被翻译成中文,我也写了推荐非常值得期待;
有法学和哲学博士刘宗坤,美国联邦法院及伊利诺伊州、得克萨斯州最高法院执业律师,也是多产作家。他 2023 年的新书《追求幸福》讲美国法治推动中的普通人的案例,著名学者刘瑜推荐,在豆瓣评分高达 9.1;
还有大家熟悉的奴隶社会作者朋友邢军,她是生物学博士,跨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董事会主席,跨国公司集团全球董事会董事,著有职场畅销书《决战职场》。
五位嘉宾都会 live 参与工作坊,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独特的洞见、思考和行动建议。
浸入式,一方面指的是线上工作坊的体验设计,另一方面,是希望在 6 周时间里,每一位参与者能全心投入,并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在工作坊的支持下,开启自己事业和生命的新旅程。
工作坊收费是每人 3499 美金,报名早鸟价 3099 美金。往期工作坊学员及丰盈俱乐部在期会员有专享福利,具体可以下海报扫码,咨询客服。期待在线上见到大家。
另外,因为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下一次什么时候做还不知道,所以如果大家时间可以安排,希望不要错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