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统一特点,不糊弄自己;学霸还善于,想办法把弱势学科变强
文摘
教育
2024-09-17 09:05
北京
往往会碰到两种情况:啊,还要做这些啊;哎呀,还可以这么做!哦,我会了。第二种,则比较复杂。有的是真会了。有的,我也以为他会了。后来发现,他是因为面子问题,说会了。或者,我的观察,习惯性糊弄自己:我就差这两步,我就做对了;我也是排除法排除了A和D,B和C我也是凭直觉选的,可惜我选了C;我想着压轴题不会涉及最后一章吧,昨天晚上我没看,要是复习了,我也满分;……后来碰到一些大神,一起讨论数学题物理题。发现啊,大神们的统一特点,只有逻辑,只有对错,只有真理,没有面子。吵面红耳赤,各自得意于自己的神来之笔,得意于自己的恍然大悟,高兴于自己真的透彻了……不影响私下里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感。那个时候,大家都有点偏科的感觉。但对自己的所有科目,学到了什么程度,那些知识点的应用是什么情况,自己心里清楚,不糊弄自己。复习的时候,有的放矢。这个特点吧,真的是习惯,一路的学习习惯。对外,偶尔可以吹牛,对内,自己清楚:好像我勾股定理,也不是每种证明方法都滚瓜烂熟,今天吹牛了,回头我去复习下。大致是,当年的少儿类刊物上,都有“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可不能糊弄自己”的鸡汤文章。我记得还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逻辑严谨,数据翔实,经得起推敲……基本都是知错就改,严于律己。我们那个时候,很受这些文章影响,都是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现在,这些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鸡汤浇灌,孩子们的绘本里和课外读物里面都有。差不多每个系列里都有。我看到了之后,自己这方面就很少啰嗦了(嗯,从这里,也能看出课外读物的重要性啊)。孩子看多了,容易有完美主义者倾向,但我觉得还好,教给他们时间管理之道,理解大多数项目,都需要折衷完成,就可以了。甚至,参考班上同学优秀的学习习惯/方法,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偏科是一个常见现象,上了中学,总有一些科目,相对而言,出现了明显的优势。或者,总有一个科目,相对有点弱。作为过来人,老师们都明白,数学和物理的学习方法差不多,可以互相迁移。化学和生物也是,其他文科的学习方法,也是可以互相迁移的。但对学霸来说,真下定决心搞好自己的弱势学科。去思考总结优势学科的学习方法,想通了,也是可以迁移的。比如说,很多偏科同学,优势科目,主要来自成就感:某次搞定了某道难题,没想到全班都只有自己搞定了;某次老师的特别表扬;某次考到了年级前列……自己兴奋,后面就多投入时间,碰到难题,愿意花时间去搞定,为了保持前列,愿意去把基础题都分类夯实。等年龄再大一点,恍然大悟:我要是对弱势科目,也搞错题本,也从单元测试去分析自己知识点错漏,也搞错题重做……我其实也没问题的。分配时间,一一去落实,自然就不一样了。哎呀,你知道吗?其实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目,也可以放一段时间之后,再来重做的。当然,亲子关系好,可以直接分享讨论这个神奇的现象:我们对优势科目,总是愿意花时间去巩固优势。但是对弱势科目,好多优势科目用到的刻意练习之道,我们就好像忘了一样。总是:嗯,错了;哎呀,挺难的……就放一边了。为什么优势科目,我们对错题,总是恋恋不忘呢?某天闺女问我们这个问题。我一听,这是一个好问题啊,学霸善于预习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习。但也没有那么神秘。你收到一个玩具,你好奇,这个玩具怎么玩啊?然后你看说明书,搞定了这个问题。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并且搞定的的过程。所以,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孩子吃药自己也跟着看看说明书,家里的电器,要安装的积木……都有一些说明书,孩子爱看,就让她去看吧。其实也是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的训练啊。但是呢,带着问题学习,对小学生要求高了点。我们一般建议是中学鼓励孩子这么做。到了中学,你的预习就要发生变化了,最好是自己能看得二懂二懂的,课后的作业也选两道提前在草稿纸上比划比划,如果看不懂,或者答案错了你也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这就带了一个问题去上课了。上课专心听这部分即可,课下还可以多和老师讨论。实际上到了高中,学霸都有自己的进度,上课都是带一个耳朵去吸收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了。闺女对大学老师,完全回答不了我们的问题,非常惊讶。我说:其实有些数学题物理题,初中开始都会出现学生会,老师不会或者老师没有那么巧妙地解答的情况。不然怎么算一代更比一代强。但你们可能不会碰到这个问题:因为你们的老师,都是高学历+多年刷题的经验。本来自己读书时候就是学霸。但大学里,肯定会碰到。比如我们上编程语言课,但老师科研方向是计算机网络,只是教学是上这一门课罢了,他就很直接给我们说:我能带你们入门,但入门之后,就靠你们自己了。计算机程序写大了,调试起来,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也没有办法解决你们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术业有专攻,你和老师的知识面有重叠,有不同了。但中学时代,基本上,你们的知识面,还是在老师的范围内的。特别是和课程相关,考试相关的,不用担心,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即可。比如勾股定理,你问自己:勾股定理是什么?怎么证明,你知道几种证明方法?有些什么经典题?你做错过那些??……一系列问题搞定,基本上就是从知识点到一个复习专题了。数学一个单元,中学阶段能够做到:预习后如果只有1-2个问题,其它只是不熟练,那就是极好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听课即可。课后多做题,就熟练和巩固了。有时候,自己思考过,老师一讲,马上明白了。最后一句话是昨天加加说的。有时候全家人一起讨论一些话题,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比如,仓鼠怎么养?这是一个问题,一步一步收集答案的过程中,这就涉及到怎么网上购买?怎么做清洁??怎么选食物?……越往下执行碰到问题越多,然后就是网络搜索和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做题和学习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