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游贤勇、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李洪义、中共彭水自治县委书记石强,中共彭水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清松,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产业集群工作部主任沈志勇、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分会会长木泰华、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陈国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赵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翟红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共同见证了“彭水晶丝苕粉”品牌战略启动的高光时刻。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国际在线、华龙网、重庆日报、重庆广播电视台等中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出席发布会,并作彭水晶丝苕粉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解读。
△ 中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石强致辞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产业集群工作部主任沈志勇致辞
△ 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陈国华致辞
△ 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解读品牌战略
△ 5家企业获彭水晶丝苕粉区域公用品牌授权
△ 多家中省单位与彭水达成战略合作
△ 9位专家受聘彭水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顾问
△ 10位彭水籍人士受聘彭水晶丝苕粉首批品牌推介官
△ 与会领导嘉宾共同启动彭水晶丝苕粉区域公用品牌战略
背景:生态大县谋求产业振兴
彭水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属武陵山、大娄山生态屏障区,拥有摩围山、七跃山等生态山系和乌江、郁江等生态水系,生态环境优越,“绿色中国行”曾四次走进彭水。
彭水苕粉加工的历史悠久。据《彭水县志》记载:“全县有取红苕淀粉做成粉丝的传统。”自上古时期蚩尤九黎后裔入驻郁江(彭水境内)以来,世代苗族人民都有采食加工块根作物习惯,常上山挖掘蕨类植物块根加工为淀粉“都粑粉”,后烙成大饼状裹紧切坨蒸食,称为“都圈子”。数百年前,红薯引种彭水,因其易于耕作,又高产丰收,被当做主要旱地粮食作物。苗族人民逐步用红薯淀粉代替蕨类淀粉制作美食,彭水苕粉自此诞生,在清朝乾隆年间蓬勃发展,尤以郁山镇所产苕粉远近闻名。
近年来,受饮食习惯和经济效益带动,彭水苕粉加工业快速兴起。彭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将红薯产业确立为彭水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并积极推动生态工业提质,扶持红薯加工企业,完善红薯产业与脱贫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小红薯逐渐长成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2023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红薯45万吨,全县形成红薯生产加工主体32家,红薯基地配套加工专业合作社22家,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达8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红薯产业效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27日,彭水县委县政府特邀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来彭“把脉”。在为彭水全县干部开展的“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讲座中,贾枭老师明确指出,红薯是彭水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苕粉是彭水红薯产业的战略抓手,品牌化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农本的“把脉问诊”得到彭水全县上下高度认同,以品牌建设引领彭水红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成为“彭水共识”,双方遂决定联手打造品牌。
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苗家传统非遗工艺,彭水所产苕粉粉质纯净,晶莹透亮,故名“彭水晶丝苕粉”。2014年,彭水晶丝苕粉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深入调研,农本团队发现彭水晶丝苕粉品质上佳,但原料成本、生产成本等均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同时,在川渝等苕粉重度消费市场,武隆苕粉、河包粉条等产品已先行入市,彭水没有先发优势。基于此,农本咨询为彭水晶丝苕粉制定了“细分苕粉市场 打造高端品牌”的竞争策略,创意了“彭水晶丝苕粉 苕粉中的贵族”广告语。
彭水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的自治县,也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被称为“世界苗乡”。牛是苗族人崇拜的图腾,牛角是苗族文化符号之一。农本团队立足彭水文脉,以苗族文化图腾为原型,创作了头戴牛角冠、腰围薯叶裙的超级IP——薯宝。2023年10月27日至29日,彭水晶丝苕粉展团参展第十五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活泼可爱的“薯宝”一亮相便受到了参展观众的追捧。
农本咨询一贯倡导品牌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进步”。彭水苕粉加工虽然有历史、有传统、有基础,但目前产业化程度并不高,生产和市场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因此,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农本团队为彭水规划了优化红薯种植、升级苕粉生产、培育精深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建设路径,并明确提出培育苕粉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苕粉之都”的战略使命。
彭水也是旅游大县,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有多彩的苗族文化、独特的盐丹文化、悠久的黔中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典型的乌江文化。基于此,农本团队也为彭水明晰了“苕粉+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武陵山上种红薯,乌江河畔打粉条,苗乡非遗世代传,重庆火锅少不了。“彭水晶丝苕粉 苕粉中的贵族”,品牌引领彭水红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已经起航,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热心为本书作序。他指出,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跳出就品牌看品牌,而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深入产区实地考察走访,对话这些产业和品牌的建设者、参与者、操盘手,还原产业发展历程,挖掘品牌建设经验。这项工作难能可贵、很有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一些空白。相信这本书能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