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思笃行】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实践路径

学术   2025-01-08 20:00   云南  

【作者简介】王兰,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何生海,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教授,内蒙古大学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摘要】乡愁是人类最真诚、最质朴的一种情感体验,孕育着对亲人、故土、国家深厚的眷恋与追怀,既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又延展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对称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形塑着中华民族家国文化。乡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情感纽带、文化认同和生态空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乡愁筑信念,以乡愁谋发展,以乡愁增认同,以乡愁促和谐,以乡愁护家园。“留住乡愁”,不仅可以构建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还可以培壅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责任伦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乡愁;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土社会浸染了强烈的根亲文化,“落叶归根”“衣锦还乡”“告老还乡”无不体现中华儿女对家乡的情感。家乡永远是中国人的根之所系、情之所在,思乡情感是融入血液中的一种民族心性,是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这种一衣带水、桑梓之谊的情感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愁为纽带,由同乡联谊孕育出的各地同乡会、地方商会等经过发展,逐渐成为稳固的商业联盟和利益共同体,并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团结的载体。

受儒家忠孝、仁义、宗亲等思想影响,中国乡土社会形成了以家规、家教、家训为核心的家族文化体系和宗法制度,其传统和精神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和各层面,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即使远赴重洋,依然有寻根问祖的乡愁情结。乡愁中至亲乡里、故土村落、风俗习惯等淳朴的乡土记忆,孝亲敬长、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等道德共识,伦理制度、民规乡约、家训族规等规则秩序,都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资源。乡愁不仅是对特定地域内过往的人、事、物的怀念,也包含着对捍卫这片热土的先辈们由衷的敬仰与缅怀,在今天体现着民族信仰和价值取向,蕴含其中的诚信、博爱、互助、团结、忠诚、勤俭、爱国等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今天,要充分开发乡愁资源,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一、何谓乡愁

在国外,“乡愁”一词最早由瑞士医生约翰尼斯·霍费尔(Johannes Hofer)在17世纪末创造,他观察到瑞士士兵因为长期在外行军,滋生了思乡的情绪,有些还陷入了极端痛苦中。这种思乡病被认为是热爱家乡的表现,但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这种情绪可能导致意志薄弱和不思进取。由此,乡愁进入学者的视域。中国的乡愁思想自古有之,例如,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卢纶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情真意切的眷恋。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肇始于1958年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他认为,“婴儿身上本来就存在一种需要被爱抚并依附人类的倾向”。依恋理论聚焦儿童与依恋对象发生关联的内部机理,以及依恋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此后,该理论在相关领域得到极大拓展,产生了组织依恋、地方依恋、文化依恋等。乡愁本质上就是依恋理论的情境性表达。在对象上,乡愁是一种组织依恋,是对组织的情感依附和眷恋,对家族、宗族、民族的归属感,是远赴重洋的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空间上,乡愁是一种地方依恋,一种距离的美感,是远离家乡的人对故乡的怀念,是海外游子对祖国一山一水的拳拳之心;在时间上,乡愁是一种历史记忆,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对过往生活和集体记忆的回溯,对风味美食、古朴民居、风土人情、英雄祖先的怀念。

进入新世纪,工业化浪潮极大冲击着乡村原有秩序,撤村并点、旧村改造、生态移民等重大变革使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乡土文化衰落,原有村落以地缘关系、血缘关系、族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逐渐被市场关系和工具关系所替代,家园概念模糊,乡愁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国外,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升,海外华人华侨的自豪感不断提升,乡愁是海外游子心系祖国的情愫。

以乡愁文化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备受关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2015年,在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赞美道:“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与乡村建设的新内涵,“留住乡愁”成为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文化自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总之,乡愁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情愫,是共同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将乡愁蕴含的资源付诸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乡愁以何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费孝通将中国定义为“乡土中国”,“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民朴素自然的性格,而且给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撑。对乡愁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一)乡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1.乡愁蕴含着“家国一体”观。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圭臬,乡愁既给人们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还拓展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应的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从情感倾向转变为家国伦理的价值倾向,把乡愁文化与家国文化有机融合,最后演绎为价值一体化。“家国一体”驱策乡愁从“爱家”到“爱国”的“无缝对接”。从民众视角看,国家就是“家”的扩大,“人民‘化家为国’,理想的家国关系就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将孝悌、爱国结合为一体,孕育成为心系天下、忧国爱民的情感情怀。民众对家国互利共存的观念激发了国家认同,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2.赋予乡愁和美之意。乡愁文化中蕴含的和美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支点。通过营造和美的社会环境,增强各民族的信任和互助,加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和美是乡愁的精髓,是乡土社会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率真诚信、相互呵护的原始密码,彰显对他人的关怀和挂念。例如,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李涉的“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陈均的“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知己、同道的情感。乡愁是对他人的关怀,把“入则孝,出则悌”的人伦关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饱含人间真情。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乡愁既是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贾至的“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古人常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乡愁与自然相得益彰,寓情于景,自然美成为乡愁的一部分。

3.乡愁是一种责任伦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熟人社会酝酿的熟知感、信任感、归属感很容易使离别故土的人们产生乡愁情结,其内涵包括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讲究诚信、注重勤俭、礼义廉耻等优良品质,不断滋养着中华儿女。报效国家的情怀通过乡愁涵养的历史悠久,例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岳飞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等等。乡愁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责任伦理。因“愁”衍生的“爱”激发个体对家乡、国家的责任担当,捍卫国家尊严,呵护文明延续,保护家人安康,庇佑文化繁荣,成为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始终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几千年来乡愁书写绵延不息的内生动力。

(二)乡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织情感纽带

乡愁中蕴含着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命脉。

1.归属感的追求。“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情感依恋是个体与他者之间产生的依恋感、归属感,如个体对亲属、挚友、故乡、祖国的情感。”乡愁本身是一种恋地、恋物、恋人的情感体验,是对个体或群体生活轨迹的追溯与回眸,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情绪表达。“叶落归根”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善于“寻根”、乐于“寻根”、愿意“归根”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职场压力使人们负重前行,发达的社交媒体使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交,虚假的表象使个体在他人的炫耀中自我效能降低、自卑感增强,因此需要返璞归真,用乡愁纾解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乡愁既具有强烈的空间意向,又拥有丰富、松散、难以清晰描述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内涵。在乡土社会中,亲切感和安全感来自熟悉的环境、周边的亲朋好友,以及能够依赖的资源和支持体系,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情感依恋,培育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互助精神。通过乡愁文化建设,人们重温成长趣事,领略家园风景,品尝儿时味道,聆听家乡戏曲,回溯故乡史事,以乡愁解压力,以乡愁激斗志,以乡愁聚人心,以乡愁谱华章。

2.自豪感的生发。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因自己家乡的名人、名城、名事而骄傲自豪,熟悉的一人一物一事可以激活地域归属感和自豪感。尽管每个人乡愁的内容有所不同、形式有所差异,但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奋斗历程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运动赛事上,中国运动健儿登上领奖台,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时,自豪感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当在国外的货架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上有英文“Made in China”时,当中国救援队到达灾难现场帮助华人华侨撤离时,当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再次冲向太空时,自豪感在每一个华人华侨心中油然而生。乡愁带给所有中华儿女“根”的认同,是情真意切的亲切感、安全感、归属感,更是强烈的“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乡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某种文化的共识与认可,一旦文化认同形成,就能够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支配性的观念和行为的规范认同体系。因此,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的黏合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以乡愁促认同何以可行?因为乡愁具备以下功能。

1.认同功能。从物态层面看,乡愁是乡音乡味、青砖黛瓦和阡陌桑田,是寄寓着历史情愫的文化哲学。从精神层面看,乡愁已经融入家乡的史志典籍、戏曲、民谣,渗透在雕刻、剪纸、美食等民间技艺之中,是自然生态与人类居所相互依存、和谐互动所造就的活态文化。从价值层面看,乡愁不仅体现为爱家、爱乡、爱国,而且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砺,已经从情感层面上升为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根脉和文明进步的基础。这些要素已经内化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情系祖国、情系人民的碧血丹心,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身份标识。

2.规范功能。从伦理本位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伦理“在场”社会。乡愁文化之所以感人、育人、化人,就是因为其传递着厚重的乡土文化,蕴含其中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第一,礼仪规范。乡愁包括的礼节、礼制、礼俗等,是人们在交往和交流中遵守的规则和程序,这些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第二,习俗规范。习俗规范是乡愁的另一核心,蕴含着长幼有序、勤劳撙节、仁义礼智、敬畏法度、恪守礼节等。近代著名教育家陈嘉庚以“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为己任,在兴学报国时,他警醒自己:“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万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他将敬恭桑梓与报效祖国相结合,将诚信节俭与嫉恶好善相结合,彰显了乡愁的习俗规范性。第三,爱国主义教化。中国有大量的诗句、文章、谚语、故事,表达了乡愁与爱国之情,如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彰显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成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素材。

3.传承功能。乡愁可以促进人们对故乡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换言之,乡愁具有建构性。哲学家以塞亚·伯林说过:“乡愁是所有痛苦中最为高尚的痛苦。”今天的中国正在承受这种“高尚的痛苦”。“留住乡愁”是亲民化、诗意化的表达,就是要在现代化浪潮中守住美丽乡村,重建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它既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也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国目标一脉相承,其话语空间与社会解读所构成的张力推动着社会的良性发展。

(四)乡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态空间

1.乡愁蕴含着生态之美。生态宜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乡村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空间,还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及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生态空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留住乡愁”是当今城乡规划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记忆珍藏的需要。

2.乡愁的生态之美体现民本思想。乡愁的直观对象是群体生活的空间生态,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地方,是具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留住乡愁”就是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把生态之美与生活之美完美统一,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感,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和落实。

三、乡愁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虽然乡愁的具体物象和符号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都是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美好记忆的回味、对灿烂文化的依恋、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以及对祖国美丽山水的热爱。通过对这些情愫的提炼,可以将人们对故乡、故土、故人的感情转化为敬恭桑梓的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要义在以下方面。

(一)以乡愁筑信念,助力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本质是维护各个民族对国家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那么,如何实现以乡愁筑信念,促进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建设呢?

1.发挥乡愁的责任伦理。几千年的乡愁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建设的基点。第一,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只有知道中华民族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才能真正理解乡愁的含义,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第二,讲好中华民族乡愁故事。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坎坷,撑起民族脊梁的是不屈的灵魂、坚毅的信念、不停的步伐和对国家人民的赤胆忠心,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和乡愁的是不泯的中国心、民族魂。第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乡愁的本质是爱国主义,书写民族历史是乡愁,书写民族精神仍是乡愁,要把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乡愁浸润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思想资源。

2.发挥乡愁的感恩意识。乡愁蕴含着浓厚的感恩意识,饮水思源是乡愁的基本特征。乡愁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解放而不懈奋斗以及推动繁荣发展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通过弘扬乡愁文化重塑感恩意识,不断夯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思想基础。第一,通过开发和建设乡村博物馆、红色旅游基地和线路,让人们在旅游中提高政治觉悟。第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尤其鼓励民众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乡愁筑信念,从而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利用乡愁开展红色教育时注重教育方式,以新媒体赋能,使红色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二)以乡愁谋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建设

1.发挥好乡愁的文化资本功能。乡愁经济是从大众思乡怀旧的心理需求出发,将农耕文化、传统乡村生活状态和农业生态资源转化为“唤醒”大众情感记忆的“体验式”文化产品的经济形态。乡愁经济有两种发展模式。第一,体验导向型模式。合理开发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乡愁资源,人们在观赏游玩、体验式消费的过程中,乡愁情感需求得以满足,从而产生经济价值。第二,实体导向型模式。在特定的农产品中融入乡愁元素,在文化消费中实现经济价值,如“老字号经济”。乡愁符号、民族品牌、怀旧主题等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消费欲望,满足怀旧心理,可为乡村带来更多经济收入。例如,甘肃康县打造乡愁旅游,近5年来共接待游客1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98亿元。

2.以乡愁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第一,以乡愁赋能非遗传承。从非遗项目的特色出发,挖掘其中的乡愁元素,增强项目的吸引力,加大传承的韧度。第二,打造乡愁浓厚的非遗场所。依托现有的非遗资源,建设一批展馆,将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汇聚其中,打造具有乡愁特色的文化场所,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第三,“数字赋能”。推动“数字乡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注重传统元素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

(三)以乡愁增认同,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

1.留住文化根脉。冯骥才说:“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地方感的表达,这种地方感和人的安全、归属、信仰等联系在一起。乡愁的纾解需要新的认同体系、寄托情感的载体,这种认同与地方感的回归,与奋斗、奉献、价值实现相互关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中央电视台CCTV-4的40多个摄制组经过长达3年的艰辛打捞,录制完成180集《记住乡愁》,这部纪录片被誉为现代版的《四库全书》。CCTV-4已成为许多海外观众首选的中文频道,拥有6629万海外用户,在国内平均每天有近2.7亿观众收看,对激发海外华人华侨的乡愁、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培植“根系”文化。“目前,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1000万人的新移民群体。”尽管这个庞大的群体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但是中华大地依然是他们日思夜想的故国,“心系中华”的乡土之情永远不会改变。文化戍国就是要做好海外华人华侨统战工作。第一,“人同心、语同音、情同感”,汉语汉字是维系海外华人乡愁的重要纽带。在国际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办好孔子学院。第二,办好海外侨胞的认祖活动。外事部门可以每年在黄陵祭祖时邀请海外知名人士回国,南方客家人可以联系东南亚华人华侨一起祭祀妈祖,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同一祖先、同一根系”的认同热情。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谈道:“旅美侨胞有着勤奋敬业的优秀品质,也有着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你们情系桑梓,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乡愁的最高层级就是家国情怀,这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和情感纽带。第三,举办“中华文化活动节”,唤醒海外游子的乡愁情结。组织富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各种文艺演出、展览、联谊等活动,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华人华侨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以乡愁促和谐,提振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建设

1.弘扬乡愁蕴含的和合思想。“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在乡土社会,传统乡愁文化承载着对至亲乡里的情感牵挂,包含着对安身立命之伦理道德的内在认同。在一定社会关系网中形成的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的交往方式,不仅蕴含着共情、宽容的情感表达,而且体现着和善信义的道德践履。这些美好品质具有地方强制力和约束力,包括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观,以及耕读传家的家国情怀。人们对孝亲敬长的肯定,对乐善好施的赞颂,对团结互助的诠释,无疑都会成为乡愁文化整体认同的道德共识。弘扬乡土社会的传统美德,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夯实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2.发扬乡愁蕴含的诚信理念。从表面来看,乡愁文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地域性、多样性、层次性和代际性,从深层次来说,个体的乡愁也不只是个人的怀旧情愫,还是周遭人士共同的群体记忆,它为许多人所共享,塑造着共同的价值遵循和行为规范,传递着一种集体的认同。《颜氏家训》开宗明义地强调家训设立的目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即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乡愁蕴含的信任文化以一种情感和记忆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家乡、故人和亲情社会的怀念和信任。通过乡愁,人们相互支持和信任,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这种信任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交往和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危及社会诚信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有毒信息使国家意识离散化、家庭美德颓废化、社会公德式微化。因此,必须发挥最基础社会组织的信任体系,回归底层精神家园,通过双向互构信任系统,建立超越地域、民族、群体的国家信任体系。乡愁是认同的纽带,打通了城乡、民族、地域。通过乡愁,可以构建地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进而构建社会信任体系。

(五)以乡愁保家园,优化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建设

乡愁是绿色的、人文的,守住生态乡愁有助于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建设。生态乡愁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生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乡愁的环境要义;二是人文生态,记住历史、留住记忆是乡愁的人文要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保护山水,还要融入乡村田园、青山绿水的情感记忆,融入历史文化、民间技艺、节日习俗等文化底蕴,把自然的乡愁与人文的乡愁结合起来,构建生态文明新形态。

1.城市建设必须融入乡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在潮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就是要培养“天地万物一体”的系统生态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合共生。

2.以绿色构筑“生态乡愁”。守护美丽山水是乡愁的基础,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第一,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并通过媒介传播和践行绿色发展观,构建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合力。第二,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第三,探寻各民族共有的生态观,画出最大同心圆。通过留住美丽山水,提升乡村生态优势,发展乡村经济,进而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

四、结语

乡愁从情感命题升华为“文明传承和文明新形态”的国家发展命题,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在家国同构文化模式的影响下,乡愁不再仅仅是对家乡的怀念,而是扩展到对祖国的人民、历史、文化和山水的依恋,进而承担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伦理责任。通过多种途径提炼乡土文化元素,重构乡愁体系,传承乡村文脉,保护诗意家园,进而留住乡愁,守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之根、发展之基和精神之魂。在新时代要重构乡愁主题、再现乡愁感知、共享乡愁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主      编:刘   荣     

副  主 编:高登荣 郭飞平 杨文顺 

               黎贵优 高   朋

执行编辑:吴   鹏 贾淑凤

编      辑:李建明

编辑助理:罗春燕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

Minzuology&Anthropology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
共同关注民族学与人类学进步的新田野,共同讲出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中国新故事,共同发出民族学与人类学响亮的新声音!共同圆好民族学与人类学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