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曲枫,博士,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北极史前史、爱斯基摩民族志学、宗教人类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爱斯基摩史前史与考古学研究”(项目编号:18AKG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19至20世纪民族志写作以西方自然论或科学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动物的主体性缺失构成传统民族志的主要特征之一。早期阿拉斯加民族志秉承以人为主体、以动物为客体的传统生态观。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拉斯加人类学家安·菲纳普-里丹通过叙事主体转换方法和双重主体叙事模式则发现,在阿拉斯加因纽特人本体论中,人与动物同为主体,同为社会成员,二者同为文化生态的构成部分。菲纳普-里丹的民族志叙事印证了德斯科拉所论述的关系生态观,说明以早期民族志素材为数据基础,以关系生态模式为理论框架进行民族志重构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生态民族志重构必须超越早期民族志有关人与动物关系的静态叙事结构,将文化意义、人类与世界关系的流动性纳入思考之中。
【关键词】本体论转向;人与动物关系;叙事主体;菲纳普-里丹;关系生态;民族志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动物在早期因纽特民族志中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三、主体转换、口述传统及人与动物关系的重建
四、生态民族志重构讨论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4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主 编:刘 荣
副 主 编:高登荣 郭飞平 杨文顺
黎贵优 高 朋
执行编辑:吴 鹏 贾淑凤
编 辑:李全敏
编辑助理:严 春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
Minzuology&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