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士缘,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人类学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青年人才委托项目“辽宁民族传统村落空间更新与活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1s1qnrckt-048)。
【摘要】近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在人情礼往中,逐渐出现了以礼金取代实物的趋势。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将这种“礼物货币化”现象视为“人情异化”,并加以批判。这类观点造成了对中国乡村礼物经济体系的误解。事实上,货币化礼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且不少实物礼品亦需用货币购买。本文通过对辽宁省Y村礼物货币化现象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原有的礼物形式不再适应社会需要时,就会被实践主体抛弃。大多数实物礼品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其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功能。礼物的情意表达,是由礼物的稀缺性、具体文化情境、双方社会关系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与礼物的外在形式是货币还是实物无关。因而不能因为礼物货币化,就忽视其所包含的人情价值。
【关键词】礼物货币化;人情异化;礼金;礼品
一、引言
二、货币化礼物的传统角色
三、货币与实物礼品的转换关系
四、以礼金取代实物礼品
五、礼物货币化不等于“人情异化”
六、结语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主 编:刘 荣
副 主 编:高登荣 郭飞平 杨文顺
黎贵优 高 朋
执行编辑:吴 鹏 贾淑凤
编 辑:丁莉霞
编辑助理:严 春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
Minzuology&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