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灵探理】红色文化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多维价值进路——基于“澄海革命老区”个案的思考

学术   2025-01-07 20:01   云南  

【作者简介】杨刚,博士,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共党史;陈彬文,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基金项目】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育协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23127);大理大学思政专项项目“‘四史教育进课堂’——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走引’协同机制的运用推广”(项目编号:DLDXSS02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红色文化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历程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定了红色文化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历史、文化和实践的耦合逻辑。通过对澄海革命老区个案的考察发现,红色文化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各民族共建的精神之钙、以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各民族共治的社会之基、以文旅文创融合赋能各民族共享的经济之力”等多维价值进路。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并深化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政策指向,同时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形成发展于党百年奋斗、兼容并包的红色文化,既凝聚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又体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立于民族复兴的宏大视野与革命老区各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愿景,红色文化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和实践探索中,二者间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的耦合逻辑。

澄海古为百越之地,秉承中原文化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澄海灯谜”“蜈蚣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等称号。澄海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超过100万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澄海华侨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见证海上丝路历史、独具侨乡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陈慈黉故居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更有“半个故宫”之誉,是潮汕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近代以来,澄海开展革命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间较早,周恩来主政东江,彭湃指导农民运动,推动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且澄海革命区位优势突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连接闽粤赣边苏区的重要区域。澄海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019年被列入革命老区范围。此外,澄海所属的潮汕地区是畲族的发源地,澄海还是全球闻名的玩具产业之都和中国工艺毛衫名城,传统制造业发达,人口流动广度和深度日趋加快,吸引和容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主要分布在企业、社区、学校等区域。

以“两个结合”为立意,立足澄海是农村地区、潮侨之乡、革命老区等特殊意义的叠加区域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的区域特征。本文以广东澄海为例,深入挖掘与发挥域内红色文化在促进澄海各民族之间、同粤港澳地区及海内外华侨同胞全面交往、深入交流、高度交融的价值,深描和透析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价值,这契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与战略内涵。调研发现,澄海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激活革命老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有着“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各民族共建的精神之钙、以交往交流交融夯实各民族共治的社会之基、以文旅文创融合赋能各民族共享的经济之力”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革命老区各民族共建的精神之钙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要求,也是革命老区各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精神支撑。从文化与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文化与政治双重属性,红色文化与其具有文化本质的耦合关系。红色文化是政治文化,其蕴含着艰苦奋斗、敢于斗争、自力更生和敢闯敢干等独特精神,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推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红色文化与之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可以为革命老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澄海红色文化最突出的区域性特征表现为海外华侨为数众多,并通过潮汕人特性遗传,凝聚了该区域中华儿女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集体记忆,在历史共鸣上形成长期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了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属。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海外华侨不管身处何地,都心怀祖国、情系家乡,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支援祖国抗战。如“暹罗华侨各界建国救乡联合会”,其会员多达10万多人,在经济上支持祖国的抗日武装力量;还有因积极抗日,惨遭日伪刺杀的爱国侨领、抗日英烈蚁光炎,他号召华侨抵制日货,并领导推销抗日公债和募捐活动,坚称“若为国家民族之事,则何处非险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祖国在危难中,我岂敢以性命自私乎”,表现出忠贞不渝、甘愿牺牲自我的爱国精神。这些集体记忆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了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红色真相,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振各族群众的精气神。

案例一:仁美学校、上埭学校等组织畲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代表到许包野烈士陵园、区博物馆开展主题为“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史学习教育,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以红色记忆活教材,通过载体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深埋在各民族青年学子心中。广益第二小学举办“阅读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通过红色经典文艺阅读分享活动,推荐优秀红色书籍,并以舞蹈、小品、朗诵等形式演绎红色革命活动事迹,筑牢红色信仰。

从“共同体意识”角度来看,社群中所凝结的文化符号能够唤醒社群成员的个体情感,从而使个体对该社群产生身份、情感或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拥有多样化载体,红色文化是共性的文化,其标志性“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特殊载体,能够唤醒各民族群众历史记忆深处的民族团结元素,从而增进人们政治身份标志,提升各族群众的集体归属感。近年来,澄海区积极开展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重视红色文艺作品创新工作。从澄海区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得知,2020年,澄海区开展普查革命遗址统计有70处,相较于2010年仅有55处,全面普查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果。革命旧址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外在表现符号,是还原历史真相的物质空间载体。

案例二:澄海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小学举办澄海区直机关“铭记党史薪火相传”红色文化运动会,包括“南泥湾抢收”“重走长征路”“薪火永相传”“齐心共圆梦”等四个竞赛项目。参赛者化身奋勇前进的战士,感悟革命先辈们团结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将红色文化与体育精神相结合,在互动与交流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澄海区博物馆开展了“澄海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展览,提供可视化阅读产品和学习平台,使参观学习者能更加便捷高效、更具体验地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实践探索,既创新了红色文化历史内涵的展示方式,也极大拓展了红色文化的蕴藏空间。红色文化储藏空间和展现范式的传统与非传统(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承。澄海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异彩纷呈,如潮剧戏曲、澄海灯谜、版画、歌谣等等,聚焦红色文化重大主题为创作题材,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艺作品。澄海灯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抗战期间,澄海沦陷区以灯谜形式作为宣传工具宣传革命,革命谜语签诗“将军头上草欲枯,樱花凋谢叶落土”,运用灯谜创作法中最常见的“离合会意”体创作而成的谜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赵世泉潮汕方言歌谣《红军谣》“当红军,笑吧呅,南溪山,把兵屯。革命力量大,劣绅惊到颌囵囵”,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对红军队伍和农民群众起到很好的动员和凝聚作用。这些红色文化符号唤醒各族人民记忆深处的红色基因,让各民族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塑造情感认同,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案例三:澄海依托澄海红色资源优势,在澄海隆都后沟村、南溪村和樟林古港举办“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书信”我来写、“红色家书”我来诵等红色研学活动,学习红色侨乡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澄海区莲下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灯谜活动,题材涵盖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地名,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在进行激烈抢答、互动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和宣传党史学习教育;澄海区文化馆等部门举办“印刻新时代”版画作品展,通过不同角度赞美祖国壮丽山河、描绘人民美好生活,用最真挚的情感展现澄海区版画创作人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弘扬澄海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红色基因。

集体记忆以“共享文化”凝聚了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历史、文化和情感等多重内涵的共同体,历史根源是共同体生成的基石,文化认同是共同体形成的推动力,心理情感是共同体的精神寄托。对抗历史遗忘,必须唤醒历史记忆。当前,对澄海这样的沿海革命老区而言,新生代华侨由于从小接受的是居住国教育,存在家乡观念淡薄、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等现实问题。因此,文化认同是消除历史记忆代际衰减现象的内在要求。

案例四: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百年追梦·青春激荡”港澳青少年红色寻根之旅活动,探寻侨乡澄海的红色航迹,重温万千侨胞漂洋过海拼搏闯荡,心系桑梓报效家国的历史记忆,增强港澳青少年、海归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以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革命老区各民族共治的社会之基

共同地域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为各民族治理共同社会生活提供空间场域,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表现形态,而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涵与存在方式,创新性搭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是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生动力,推动建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是民族工作的内在要求,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流动人口为155679人,其中跨省流入人口为133648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031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61359人,增长65.05%。《汕头市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要打造区域文化新高地,高要求规划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这为夯实促进老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基础工程提供契机。

案例五:澄海区隆都镇修建党建主题公园,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红色文化氛围,探寻红色足迹。在重阳节等大型节日等举办了“传颂红色经典弘扬侨乡文化”主题活动,倾情演绎《满怀热血荡激情》《革命的重担我承担》《一片丹心卫国邦》等经典潮剧唱段;澄海区莲华镇新楼村新建村史馆,记录历代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及志士先贤革命斗争的红色印迹;澄海区隆都镇打造“1+2+3+4”综合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铸牢一个主阵地、拓展两个党校分教点、用活三个现场教育基地、打造四条精品教学线路。

“社会治理与经济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红色文化具有活态性与时代性特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将其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家风民风、民俗认可等多元素融合下,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活动中的文化涵养作用。澄海区积极加强红色文化展示建设、开展红色文化艺术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进学校、社区及企业,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欢乐喜庆、温馨和谐的氛围,以互动仪式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澄海区多次开展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立足民族结构日益复杂和侨资源丰富的域内特征,努力打造有利于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共有家园”,搭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空间场域。

案例六: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背景下,澄海区积极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积极举办红色文化进入企业活动,通过开展与彝族、回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职工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汕头市积极布局全球潮剧文化圈,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5个海外潮剧潮乐传承中心,以及国内香港、海南、惠州、珠海、深圳5个传承中心,依托传承中心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澄海区潮剧艺术团赴泰国举办“广东文化周”活动,潮剧表演受到海外华侨和外国友人的喜爱,用表演的形式将表演者和观众凝聚为一体,传达人与人之间的爱国情感。积极打造基础融通、产业融合等项目,促进了澄海区同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大力以根文化凝聚侨心,建立澄海同海外华侨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以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动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起海内外同胞情感沟通的桥梁,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案例七:澄海区东里镇起凤陈公祠组织开展“侨学二十大共圆中国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侨宣讲”主题活动,党员村民与海外华侨共聚“云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海外华侨心中落地生根,凝聚起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三、以文旅文创融合赋能革命老区各民族现代化共享的经济之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红色文化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柱。民族文化资本化是实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红色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功能,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澄海区是革命老区、农村地区、潮侨之乡等特殊意义的叠加区域,应充分发挥澄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的融合机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让各族群众从乡村振兴中受益,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文化自信,从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在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澄海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及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发“红色+”产业模式,塑造旅游产品、影视作品、文创产品等红色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转变。2023年,澄海区荣获粤东地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区县。澄海区隆都镇立足生态、文旅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潮、侨、红、农、旅”融合和美乡村,串珠成链形成乡村振兴新样板,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侨为桥”,搭建“侨”平台,做好“潮”遗产保护利用,形成党建公园、南溪老根据地革命遗址、瓦窑遗址群、红色码头、农文旅产业“综合体”等“潮侨红”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如后沟村是著名的红侨乡。后沟村红色码头是先辈们“下南洋过番谋生”的渡口,也是1927年南昌起义军进驻村中荆祖祠的红色渡口。同时,“砖瓦”是潮汕乡村特色产业,是后沟村远近闻名的名片,后沟砖瓦窑遗址群是广东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砖瓦窑遗址群,是汕头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澄海适时推出“古村探访红色之旅”“丝路寻踪文化之旅”“潮风侨韵休闲之旅”“特色产业实践之旅”四条精品旅游路线,带动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案例八:在文旅融合战略大力实施的背景下,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利用“古村落、潮文化、侨文化”旅游标签,如“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文园小筑、永宁寨等特色古建筑,吸引大批旅客前去欣赏。同时,前美村结合现代化农业生态园示范园区,带动村庄的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侨投资。

影视产业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实质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澄海区打造的红色革命题材的潮剧作品成为当前热门,将红色元素融入潮剧中,以作品的形式呈现来吸引人们消费,从而产生价值增值。红色题材潮剧作品都深受潮剧戏迷的喜爱,许多潮剧戏迷都不远千里来澄海观看演出。随着潮剧作品在民众中的认可度和群众基数持续扩大,澄海潮剧的文化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澄海潮剧团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及海外演出。红色资源在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实现了红色文化的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以红色革命题材的潮剧作品不仅传承了红色革命精神,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案例九:澄海区隆都镇南溪村是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革命老区村,是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工作试点单位。南溪村立足红色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红色领航美丽南溪”党建品牌和红色研学基地。南溪村举办“举办文化墟市活动”,开展爱国题材电影、红色故事、猜灯谜、潮剧等多场文化文艺活动,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赋能南溪村“组织振兴试点村”工作和隆都镇典型镇文化建设。

此外,红色文创产品是将抽象红色文化变为具化的产品,当消费者购买红色文创产品是对其背后文化的一种认可。澄海区是全球闻名的玩具产业之都和国内首个国家级玩具出口地。2023年,澄海区积极打造超500亿元玩具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本土原创IP,同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精准对接海外消费需要,从产品出海到IP文化出海。澄海企业开始研发红色文创玩具,如《长征先锋》玩具,其现代化的创意设计,通过长征精神完美展现,做到在寓教于乐中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战略政策的推出,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构建“红色+”综合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红色产业持续兴旺。

四、结语

红色文化凸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红色文化蕴藏了党的百年奋斗与百年成就的历史内涵、承载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记忆,是文化更是资源。它的演进历程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实践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文化类型,体现了红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耦合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有着“中国特色”的各民族、各地区共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革命老区是生成和蕴藏红色文化的富集空间场域,对红色文化产生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曾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帮扶下,实现革命老区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澄海为参照,革命老区立足域内资源禀赋,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内涵,充分发挥、创新推进红色文化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将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动能,而红色文化价值的实现必将是普遍性与特色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互联互动的实践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各民族的共识与努力。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4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主      编:刘   荣     

副  主 编:高登荣 郭飞平 杨文顺 

               黎贵优 高   朋

执行编辑:吴   鹏 贾淑凤

编      辑:李全敏

编辑助理:汪   洁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

Minzuology&Anthropology


民族学与人类学Anthropology
共同关注民族学与人类学进步的新田野,共同讲出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中国新故事,共同发出民族学与人类学响亮的新声音!共同圆好民族学与人类学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