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传辉,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兵团副秘书长,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兵团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夏乐铭,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震,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边疆社会治理法治实践;赵亚锋,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基于昆仑文化的新疆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构建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4XKS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文化润疆是党的创新理论在新疆的伟大实践,也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在厘清文化润疆的提出历程和完整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和提高新疆各族群众价值共识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坚持党对新疆文化建设的绝对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润治结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实践向度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跃进离不开文化的进步。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中形成和发展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源泉,更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固支撑。迈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纳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系统之中,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新疆是中国与亚欧国家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新疆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立足新疆特定区情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将“文化润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话语体系,并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本文将从文化润疆视角出发,从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和实践向度两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与系统阐发,这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疆工作的重要论述,明晰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
一、文化润疆的提出和理论内涵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润疆是随着新疆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出来的,是党中央在持续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所取得的关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创新性发展。文化润疆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疆的文化实践,其中“文化”是这一实践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润”是这一实践过程中的方法论考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这一特定核心进行“滋养、润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特征;“疆”是一定的场域范围,主要指“新疆”这一特指地域。
(一)文化润疆的提出进程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会议指出,新疆工作的目标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4],党的治疆方略是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维护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在文化层面上要“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文化润疆这一概念虽未被纳入治疆方略的原则中,但党中央对新疆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新疆总体工作的深层关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014年5月28日至29日。会议指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党的治疆方略是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之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新疆工作总目标以及治疆方略有所创新和升华,党的治疆方略由之前的“两位一体”发展到“三位一体”。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工作,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充分体现了新疆各领域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始终是党中央时刻牵挂、深切关注的紧迫课题。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020年9月25日至26日。会议指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仍然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至此,“文化润疆”这一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党的治疆方略也从之前的“三位一体”完善升华至如今的“五位一体”。因此,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增强“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与共”的治本之策。
(二)文化润疆的内涵阐释
“文化”是凝结共同记忆的因子。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社会群体或组织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共同的记忆是共同体共有的、在一个群体或集体中大家共享、共同传承并共同建构的事或物,以及由其所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世界。”文化润疆首先就是要唤起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历史视角来看,古代“大一统”“华夷一体”的多元一体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内在聚合;中华大地独特的天然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自成体系的历史道路;长期处于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边疆游牧经济与内地农耕经济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近代中华民族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走向了救国救民的艰辛道路,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承载了中华民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历史记忆。从文化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共有的,各民族共享并且由各民族共同传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文化记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化是社会意识的具体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儿女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沉淀的具有深厚历史文脉的精神标识。譬如,《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民本思想;《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家国情怀;《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例都折射出中华民族尊时守位、开物成务的民族特征。革命文化是高度凝结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宝贵资源,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价值追求、各族人民坚韧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集中体现和文化结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前进的方向,以先进的思想理念、道德观、价值观、民族观浸润新疆各族群众的心灵,进一步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疆进行伟大实践的历史表达和时代写照。“润”是培育共同思维的途径。首先,文化润疆的核心是“人”,“滋养”“润泽”的对象是新疆各族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在新疆一切工作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润”的过程中持续寻找新疆各民族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共同性与关联性,要用心倾听民意,用情联系群众,坚守人民情怀,切实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精准聚焦,久久为功,努力营造团结稳定、温暖和睦的文化润疆大环境,促使新疆各族群众形成“百籽合一”的强大合力。其次,“润”就是要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新疆各族群众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韵味与魅力所在,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交融合流、兼容并蓄,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润疆不是疾风骤雨式的运动,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持久的系统性工程,要凝结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加深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共振与思想共鸣;要持续“浇灌”富有特色的新疆地域文化,积极“滋润”传统艺术瑰宝,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代代相承,薪火相传,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转化入脑,深化入心。最后,“润”要实现新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达成对中华文化认同和归属的目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正视文化差异性的同时,积极挖掘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打造更有影响力、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符号,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疆”是激发共同情感的场域。“疆”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疆”为疆域、疆土、边疆、国界之义;从狭义角度和党中央提出“文化润疆”的语境来看,“‘疆’凝聚了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指涉了新疆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边境线最长和对外口岸最多的一个省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事关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各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长期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形成和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他们对这片土地和这种文化拥有共同的情感。新疆不同民族文化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而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又是中华文化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汇集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血脉,同时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也哺育着各民族文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和努力奋斗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疆”这一场域就是要面向新疆社会的深层土壤,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新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同时更要注重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构筑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同时,也要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始终坚持新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方向,不断加强维稳戍边能力建设,保持新疆社会大局长期稳定,激发新疆各族群众的共同情感,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
二、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治国必先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五原则之一,开展这一系统工程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这一目标,对新疆工作的深层谋划和创新发展。文化润疆之于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既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也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内在动力,更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价值共识与文化自觉的关键所在,事关新疆工作全局、民族复兴大局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
(一)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长远之策和固本之举
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文化润疆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推力,也是维护好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定力所在。一方面,从推力来看,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态,可以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价值观念和审美志趣,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产生强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以弘扬中华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正是文化润疆之于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保障。文化“润”的效果好坏和举措是否得当将会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久的稳定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新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助推新疆各族群众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境外势力渗透的根基所在,也是激发新疆各族群众爱国爱疆共同情感的实践要求,更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另一方面,从定力来看,“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保持新疆社会的持久稳定和安全和谐关系到新疆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的核心利益,也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繁荣发展的根本利益。文化润疆所折射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强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执政智慧与执政能力便是维护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定力所在。新疆属于新疆各族人民,更属于中华民族,新疆各民族文化也同样属于中华文化,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固本之举。
(二)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内在动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更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的富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而精神文明的富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实现新疆各族群众精神文明富有,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工程,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另一方面,立足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通过凝聚人心和激发新疆各族群众奋斗之志的方式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做好思想铺垫,进而在新疆周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
(三)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价值共识与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构建新疆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以此来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的价值共识与文化自觉。一方面,价值共识是不同主体对同一个客体所产生的效用或意义有着基本或者根本一致的看法和认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强调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和整体性所呈现出来的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独特性与差异性的吸纳与包容的基本共识,以及促进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与新疆地域文化内在一体性与外在关联性的高度认同才是文化润疆的内在关怀和深层用意。以特定的语言和以与其他族群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习俗差异的方式来认定自己的“身份”显然是对自己身处的民族共同体的归属不强,认同不够。而文化润疆所要构建的话语机制就是要将仅限于自己“民族”的“民族意识”转化为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实体中能够真正显现“56个民族是一家”的民族意识,促使新疆各族群众从心理上真正认同除本民族成员以外的其他非本民族成员,做到各民族之间的“和”与“融”。同时,能够帮助新疆各族群众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身份与其他民族成员一道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这一母体的认同、肯定和坚守。要想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就必须先要清楚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化自觉。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包括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内的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中阔步前进的精神力量所在。“中华现代国家的团结稳固与凝聚统一,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共同性根基与内在秩序。”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加深“民族共同体”中多个民族之间、“文化共同体”内多种文化之间的血肉联系和高度认同,促使新疆各族群众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增进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三、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
文化润疆要通过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新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强调“润治结合”的文化法治,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实践理路来增进文化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党对新疆文化建设的绝对领导,增进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共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党坚强领导中华各族儿女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开辟新时期,实现人民富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进程中迈进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新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民族工作的稳步推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党对新疆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提高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抵制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自觉性,使新疆各族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与群众距离最近的基层党员干部是实施文化润疆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基层党员干部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持做深、做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努力在群众心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形象,使人民群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担当、敢于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这既是团结凝聚新疆各族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高度认可的基础前提,更是不断提升新疆各族人民传承文化主动性和弘扬文化自觉性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打造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高地
一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积极发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疆各族群众“多元”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的调控和聚焦作用,引导新疆各族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感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洗礼淬炼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另一方面,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高地,引导各族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内心深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悠久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历来讲究亲仁善邻、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譬如,国家层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社会层面“法必明、令必行”的法治思维,个人层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因此,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新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新疆各族群众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促进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发展。
(三)推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各民族大团结的磅礴伟力
推动新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各族和文化同周边诸族和文化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新疆从先秦时期就逐渐开始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共生的格局。譬如,秦汉时期的月氏人、于阗人、楼兰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隋唐的回纥,元明清时期的女真、党项,直至1884年新疆建省后,已有维吾尔、哈萨克等十多个民族定居新疆,再到目前,“新疆共生活着56个民族”[15]。新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团结和奋进为主旋律。一方面,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要着力营造全方位嵌入式的社会环境,以社区、乡镇、团场和连队为基层平台,以“访惠聚”驻村工作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为重要抓手,从日常生活、文化娱乐、工作学习和邻里交往等方面全力打造各民族之间共同生产生活的社会局面,积极促进新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团结互助、和谐友善的民族关系新格局。另一方面,“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责任,推广好、普及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整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汉语言文字自秦汉以来就逐渐成为了历代中央政权的官方语言,同样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文字,更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共同选择的。马克思认为,“他只是作为某一人类共同体的天然成员,才把语言看作是自己的”,推进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从而将自己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共同体”之中。要让新疆各少数民族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要坚持从教育教学、教材编写和干部帮扶上下功夫,从各级各类学生抓起,发挥好教师队伍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驻村干部和“两委”成员要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同胞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更深层次地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进而汇聚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动力和磅礴伟力。
(四)强调“润治结合”,构建文化润疆的法治屏障
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在“润”上下功夫,同样也要在“治”上见实效,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文化工作与民族工作当中,兼顾文化的柔性关怀和法治的刚性治理,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推进。一方面,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境外敌对势力并没有放松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他们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在我国文化领域和思想观念上持续进行“西化”,不断传播错误思潮以干扰新疆各族群众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基础。因此,新疆在文化安全方面依旧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维护文化安全,强调文化法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维护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更是文化润疆工程持续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另一方面,坚持文化润疆与依法治疆的互动联系,二者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第一,要全面加强新疆网络环境的法治管理,完善网络空间的法治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第二,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新疆工作中的民族事务,构筑新疆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法治屏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第三,要始终坚持新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宗教团体的自我约束与自我建设,发挥新疆宗教界人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讲好文化惠民的新疆故事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进而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疆各族群众对优质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就必须坚持深化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新疆文化市场的空间结构和机制体系,进一步完善新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构建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把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惠民利民的基础性工程。另一方面,新疆具有人文文化底蕴浓厚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无论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是由红色资源所衍生出来的革命文化产品,都要坚持依托博物馆、文化馆和纪念馆等平台着力打造文化产品的宣传阵地。新疆也要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兴疆”。新疆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和红色旅游,要持续推进新疆的文旅融合深入发展,努力提高新疆文旅产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用心描绘好新疆面貌,讲述好、传播好新疆故事。
四、结语
文化润疆的提出是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精准把握文化润疆的完整意涵与整体逻辑,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润物细无声、久久为功的方式对新疆各族群众进行思想引领和文化指引,促使新疆各族群众增进历史共识、文化共识、民族共识和情感共识,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精神动力和磅礴力量。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兵团党校学报》2024年第6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主 编:刘 荣
副 主 编:高登荣 郭飞平 杨文顺
黎贵优 高 朋
执行编辑:吴 鹏 贾淑凤
编 辑:丁莉霞
编辑助理:罗春燕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学与人类学
Minzuology&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