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牛海坤:让世界看见(节选)

文摘   2024-11-08 16:25   北京  

牛海坤,蒙古族,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著有小说及报告文学《白桦林》《毕业那一年》《年轻的那场胡杨》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青年英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培养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曾获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十三届、第十五届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等奖项。




第五章 一针一线总关情

年关将至,正是旗政协最忙的时候,白晶莹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已经很晚了,为了培训班的事,她还得再忙上一阵子。这次培训不同以往,针对的对象是2万多名贫困妇女,培训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她们掌握刺绣的基本常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要促进她们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她们成为懂技术、能示范的刺绣能手,为下一步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一幅关于蒙古族刺绣助力脱贫攻坚的发展图景在白晶莹的心中构建,她要着眼于未来,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引入现代生活和最新的设计生产理念,全面提升学员素质,让妇女们身在科右中旗也能与外面的世界对接起来。考虑到农牧民的知识水平和资质不一样,她的课必须简单明了,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力求让所有人听懂学会。对于资质差一些的,要个别教学。对于领悟力强、掌握快的学员,她则设计了不同的培训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政策方面,她把党和国家进行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以及其与农牧民的关系作为重点。在刺绣知识方面,白晶莹着重安排了有关刺绣产业发展的内容以及她所了解的刺绣市场动态。她要让农牧民妇女了解刺绣市场上的绣品及大众的消费趋势。

在技术培训方面,她安排了刺绣工艺、刺绣材料、刺绣工序、刺绣针法等教学内容。白晶莹定下了目标,每一期培训班结束,所有学员必须掌握平绣、条纹、点绣、编结绣、挑绣、补绣、辅助绣等基本的技艺。如果个别人没有掌握,那她就一遍遍地教,直到培训班所有学员合格结业。她知道初学者一般不会在单布上刺绣,因此,她又准备了一些初学者刺绣用的布贴。在培训这个环节,白晶莹要求自己做到“不落一人”。

帮助农牧民精准脱贫,是这次培训的根本目的,也是白晶莹的初心和她要完成的使命。她要进行的是订单培训,因此,她提前设计好了准备销售的订单样品,如拖鞋、背包、枕套、围裙、手机套等。白晶莹要用这些图案简单的产品锻炼和打磨她们的刺绣技术,待她们技术成熟,待市场逐渐打开后,再循序渐进推出一些图案复杂、设计精致、技术含量较高的刺绣产品。白晶莹按参加学习的人数准备了刺绣用的针线、顶针、剪刀、布料,还有便于刺绣的布贴。这些布贴是用了好多天才纳好的,每人一份。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率,她必须考虑每一个细节。

一切都准备好了,夜已经深了,可白晶莹一点睡意也没有。昏黄的灯光下,她在心里不禁泛起了嘀咕,天气骤然降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这么冷的天,她们能来吗?代钦塔拉是她要去培训的第一个镇,给她报来的学习班报名人数是152人。虽然报了名,但是参加培训的人员是自愿的吗?她们会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白晶莹躺了一小会儿,天快亮了,她起身穿上羽绒大衣走出家门。室外,风停了,雪依然在下,整个世界纤尘不染,晶莹洁白,白晶莹掬起双手,几瓣雪花落下,她温柔地收回掌心的雪,寂静中,仿佛听到雪花在掌心化开的声音,她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也是晶莹一片。

接白晶莹的车来了,来接她的是一个与她志同道合的姐妹——刘桂兰,还有刘桂兰的爱人。他们开着自家汽车,不仅没有报酬,还自掏油钱,负责接送白晶莹,为培训班尽义务。白晶莹上了汽车,汽车迅速驶进科尔沁雪花飘落的黎明中,向着代钦塔拉的方向疾驰而去。


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一个祥和宁静的日子,科右中旗第一期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在代钦塔拉举办。

这一天的清晨,白晶莹一走进代钦塔拉会议室,立刻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会议室正前方的讲台上悬挂着“科右中旗第一期扶贫刺绣培训班”的横幅,下面红色背景墙的正中是金色的镰刀锤头,两边簇拥着12面鲜艳的红旗。自愿报名的152名农牧民妇女已经全部到齐,她们都穿戴得很厚,一副做好准备在寒冷中听课,打持久战的样子。旗民政局、扶贫办、妇联、驻村第一书记也都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见白晶莹进来,会议室里顷刻间响起热烈的掌声。主持会议的同志宣布了旗委、旗政府的决定,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纷纷表态,他们将全力协助白晶莹主席对全旗农牧民开展培训,落实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表示会与农牧民好好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白晶莹含泪望着眼前这一切,这是她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她没想到这么冷的天,这些妇女一个不少地来到这里等她上课。她们冻得红通通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生动的笑容。她也没想到旗委、旗政府会派出各部门的负责人,旗委把工作都想在了她前面,完全打消了她担心培训后没有人组织、管理、服务农牧民妇女的后顾之忧。白晶莹哽咽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迅速占据了她的心头。

开始上课了,白晶莹先把准备好的刺绣材料发到每个农牧民妇女的手上,然后,动情地讲起了国家的政策、精准扶贫的意义、妇女脱贫致富的经典案例。讲完这些,她又讲起了刺绣的源流、流派,介绍了刺绣材料,教授绣花针的拿握姿势,剪刀的巧用,花撑子的使用和调节松紧的方法以及花样的设计、布料的选取、绣品的打样、线色的搭配等。

一上午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白晶莹一直在讲,已经12点多,可是没有一个人走。农牧民妇女们都听得很认真,她们怯生生地拿起绣花针、线、剪刀、布料、花撑子,从她们的神情里,白晶莹看得出,这一刻,她们好像换了一个人,仿佛置身在另一种人生里,很陌生、很新奇,却是很亲切、很向往。

白晶莹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些妇女都散居在乡下,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生活困顿。然而,从她们此刻的神情中能够看出,她们向往好日子,也不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她们在等待着呼唤和启发,就像罕山下等待春回人间的瑰丽斯,不管是在皑皑白雪中,还是在山岭峭壁间,只要春风一过,都会在第一时间绽放,漫山遍野,灿若云裳。

白晶莹能感觉到她们对刺绣的喜爱,但她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好多年轻人连针线都不会拿。她问:“你们当中以前就会刺绣的请举手。”只有10多个妇女举手。她暗下决心,要从这一期学习班开始,将这一切彻底改变。

这一课讲完,白晶莹准备离开。这时,几个农牧民妇女有些胆怯地走过来,其中一个人问:“白老师,我们下次上课是在什么时候?”紧接着,不少人都跟着围了过来,她们一起叫着白老师。白晶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叫白老师,她感觉非常亲切,非常感动。一直以来,人们都称呼她白乡长、白书记、白旗长、白部长、白主席,白老师这个称呼,她真的是第一次听见。从这一刻起,她变成被人尊敬的老师了。她喜欢这个称呼。她从农牧民的神情举止中看到了她们的质朴,看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们对她的信任。

白晶莹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这份沉重化作了承担和不懈的动力。

几次课之后,白晶莹逐渐了解了她们的基本情况,在接下来的培训中,鉴于大家基础不同,很多人刺绣技法操作不规范,她就从基础教起,教她们握针、下针、行针、打结、分线等基本技法和如何变化运用这些技法的要诀。如别梗法,她告诉她们这个针法常用于表现叶茎及花瓣中的线条,要按纹样顺势制作,上针、下针都要在墨线上,要求针距一致(转弯处针距稍短),连成条纹,不露针迹。单别梗,约3毫米长为一针,第二针跨出二分之一等。她接着又讲双别梗、包针法、乱针法(插针、镶针)、打籽法等技法,如何能够针针镶嵌、参差排列、套色自然,如何细致地表现较大块面的花草等。她还教她们直绣、盘针、套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齐针、套针、施针、滚针、结子、网绣、套、挑花、纳锦、穿珠针等针法的运用,她让学员们边听边操作,鼓励她们把绣的东西拿给别人看,在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中提高。

日子过得飞快,第一期一个多月的学习班圆满结束,白晶莹给培训班的学员都下了订单。当农牧民们听说这些订单只要绣出来就能够赚钱,刺绣用的针线、布料、图样,甚至是线色的搭配统统都是由白老师提供和帮助,她们都抹起了眼泪,她们感动了,她们想一直跟白老师学下去,好好刺绣。

采访中,我问白晶莹最初培训时的情况,她告诉我:“刚开始特别不容易!农村妇女自由惯了,话很多。每到一个地方开始培训,很大的课堂,总是好几百人一齐挤进来,各说各的,还有喊的,有的坐到窗台上,有的一下子盘腿坐在地上。因此,我首先要把大家的精力都集中起来。我说:‘今天来的都是妇女,我也是妇女,你们要尊重我。我跑了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这里不容易,一会儿还要回去上班,你们一定要给我时间。别说话、别聊天、别大声喊叫,等我讲完了,给你们时间,你们再说,行吗?’有时候,有点起哄的感觉。她们听了以后也会问最关键的:‘我们学这个东西挣钱吗?挣不着钱怎么办?绣多了眼睛不好怎么办?颈椎病犯了怎么办?’我早就料到老百姓会提出这些问题,所以,每到一处讲课,第一件事并不是教刺绣技术,而是先做思想工作。慢慢地,我从她们的表情上看出了变化,刚开始精力不集中,一会儿接个电话,一会儿看个东西,等她们下定决心了,精力就开始集中了。”

白晶莹跟妇女们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们还在贫困线上,光靠人家帮扶不行。”每到一个地方培训,她都要这么说。

这之后,留守乡村的农牧民妇女尝试拿起绣花针,跟着白晶莹学起刺绣。

刺绣需要一针一线慢慢缝制,但农牧民妇女想摆脱贫困的心很急。培训了一段时间,却还没能绣出成品,她们就开始着急了,甚至有的人产生了懈怠情绪。为了提高妇女们的积极性,白晶莹就对所有收上来的图案进行评分,从简单的图案开始,让村民们尝试接订单,拿到市场上试着卖。妇女们开始利用操持家务的碎片时间接订单、做手艺,足不出户就能赚钱。自此,她们兴趣来了,开始聚在一起学习刺绣技术,交流刺绣经验。

对于接订单,妇女们有选择权。“我把价值五块钱到一万元的图案都画好摆在那,让学员们自己选,每幅图稿上都标了价,她们能绣哪个图案就选哪个。她们知道自己的水平,这个说我选一百的,那个说我选五千的。这样一来,积极性就上来了。”

培训很累,白晶莹累中带笑。培训很苦,白晶莹苦中带甜。看着妇女们能通过刺绣增加收入,绣出自己的美好生活,白晶莹倍感欣慰。

自建档立卡与刺绣脱贫挂上了钩,白晶莹就拿出十二分的干劲,在开办的刺绣培训班上,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让学员快速掌握绣、贴、堆等技法,她的认真付出在妇女们中间也建起了信任和口碑。

人心,将心比心,换真心。

温暖是绣娘内心的颜色,也是一件件刺绣的底色。

结束了第一期学习班,白晶莹马上给巴彦塔拉苏木打电话,组织第二期刺绣培训班。第二期刺绣培训班来了200多人,之后,每期培训班的学员越来越多,最多的一次达到了700多人。白晶莹还是利用每天早晚的时间和周六日进行培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行动,在讲课队伍里,有旗里和基层的党员干部。每天早上5点多,她们一起去附近培训的地方,组织农牧民妇女,给她们讲课。晚上依旧是从6点到9点,和早上相比,时间相对宽裕,她们会去远一点的地方讲课。周六日时间集中一些,她们就去再远一点的地方。白晶莹给她们讲刺绣,也讲文化,讲审美,讲她们的生活和刺绣的关系,甚至还要教她们语文、数学。有的刺绣上要绣文字,可大多妇女是文盲,她就从教认字开始。刺绣的色彩变化要精确到厘米、毫米,甚至更小的计量单位,妇女们不懂,她就教她们数字,不厌其烦地讲,直到她们学会了为止。

在休息的间隙,白晶莹也听农牧民讲她们自己的事情,同她们聊天、谈心。她这样做,是要尽己所能帮助大家,帮她们找找出路。妇女们争着说起来,她们有的说自己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活儿也会干。原来或种地或放牧,生活还可以,后来急于发家致富,开始贷款,将只适合种花生和苞米的沙地改种别的经济作物,辛苦了一年要么收成不好,要么丰收了价格卖不上去。往往投了10万元,只收回5万元,还要付银行的利息。牧民呢,在羊绒羊毛价格飞涨的推动下,急速扩大畜群,羊群数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加之天灾,生活苦不堪言。在生存与生活的压力下,这些妇女想尽了办法,她们摸着石头过河,很焦急却没有方向,持续的贫困,让她们很茫然、很沮丧。科右中旗地处偏远,信息不灵,走不出去,使得这种生活更加艰难。她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无法面对外面的世界,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往往越是这样,妇女们也越固执,越落后。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白晶莹在教学上开始有所侧重,在传授刺绣技艺的同时,给她们讲知识、讲文化、讲外面的发展变化,让她们学习技艺的同时,也打开了闭塞太久的视野。

探索,就意味着要改革、要创新。

在培训的同时,白晶莹加紧了刺绣图样的设计,改进和丰富了设计内容,在图案设计上做了进一步的规范,以期为蒙古族刺绣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为了蒙古族刺绣的长远发展,她在讲课中不断融入和丰富民族文化的理念,纠正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那些用偏或用错的民族元素和文化符号,将蒙古族刺绣的民族性、独特性和现代性统一结合,力求得到各个层次的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让贫困妇女拿到更多订单。

随着培训班的持续开展,旗委、旗政府组织领导干部为农牧民妇女免费传授刺绣技艺的消息也在科右中旗传开,各个苏木镇的妇女天天都在问,白老师什么时候能来,要等到什么时候。在培训初期,许多农牧民妇女曾在私下说这个培训是骗人的,哪有这么好的事,让你一边学习还一边挣钱。等参加培训的妇女真的拿到订单,最后又拿到钱,原来持观望态度的农牧民妇女开始转变,再也坐不住了,实在等不到白晶莹到她们所在的苏木开培训班,就先通过网络自学起来,她们实在是太着急了。

龙梅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她听说可以靠刺绣挣钱,非常兴奋。她和白晶莹一样,也是从小跟母亲学会了刺绣。那时,她家里的姐妹也都跟着母亲学。因此,龙梅有着不错的刺绣基础,只是结婚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放下了刺绣这一爱好,外出打工养家。当听到刺绣能赚钱时,她重新拿起了绣针。令她欣喜的是,时隔多年,对于刺绣竟然一点也不陌生。白晶莹还暂时到不了龙梅所在的地方培训,她就跟着网上的刺绣讲座学起来。当她感觉自己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就拿着绣好的刺绣去旗里找白晶莹。但她几次去旗里,都因为白晶莹下乡培训没能见上面。龙梅就把绣好的刺绣交给了管理社区刺绣工作的刘桂兰,让她帮忙拿给白晶莹看看。

在一个晴朗的上午,龙梅见到了白晶莹,白晶莹对她的刺绣赞不绝口,她让龙梅赶紧绣,并立刻给她下了订单,鼓励她靠刺绣治病脱贫。龙梅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的姐妹,姐妹们为她高兴,五妹、六妹、七妹、九妹也很快加入了刺绣队伍。

培训班的名声越来越大,找白晶莹学习刺绣的贫困妇女也越来越多。白晶莹热情地接待她们,把她们拉到刺绣培训班。有的贫困妇女出于自卑,不敢找白晶莹学习刺绣,白晶莹知道她们的情况后就主动去找她们。白音诺拉嘎查的低保贫困户张占小就是其中的一个。张占小49岁,有一儿一女。儿子6岁患上肾病综合征。2015年,丈夫将肾移植给儿子后,自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条件较之从前更加困难了。女儿8岁时,又被查出一只耳朵几乎没有听力。因为弟弟生病的缘故,女儿从小立志学医,要当医生给弟弟治好病。终于,这个有孝心和志气的姑娘考上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尽管女儿考上了大学,也没有冲淡长久以来生活给张占小带来的忧伤和沉重,低迷的情绪在张占小的心里挥之不去。白晶莹得知张占小的情况后,立刻和她取得了联系,让她很快加入到了刺绣队伍中。张占小在白晶莹的鼓励和培训下,刺绣技术提高得很快。在科右中旗刺绣队伍中,不仅有妇女,也开始出现男绣工,白占雄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能走进刺绣行列,起因竟是和妻子白图雅的赌气。事情是这样的,自白晶莹2016年开始做刺绣培训,白图雅就学起了刺绣。她每天在家绣,进步很快,但白占雄总对她的刺绣挑毛病,指手画脚,这引起了白图雅的不满,她说:“有本事你也绣个东西出来,拿给白主席看,让她给评评。你敢不敢?”白占雄也怒了,说:“好,赌就赌,绣就绣,看白主席怎么说!”于是,白占雄就绣了一幅刺绣。由于白晶莹太忙,白占雄好几次也没能见到她,于是,他让管理社区刺绣的刘桂兰转交白晶莹。当白晶莹看着这幅因打赌绣出来的刺绣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尤其听刘桂兰说这还是一个男人绣的,而且是第一次做刺绣,她简直惊呆了。她立刻让刘桂兰把白占雄叫来,她要劝他做一名绣工。见到白占雄后,白晶莹夸他:“你绣得非常好,无论是图案设计、颜色搭配、作品创意,都有非常高的水平。”白晶莹问了他家的情况后劝他:“把家中的耕地承包出去吧,你55岁了,干这个轻松,挣钱也不少。你有这个天赋,就全力做刺绣吧!”白晶莹的话击中了白占雄的心,从那时起,白占雄与妻子白图雅全情投入刺绣事业中。

白占雄和妻子白图雅是高利板镇的农民,家中有两个女儿,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全家靠白占雄种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一个人要种30亩的地,实在是太累了。在白晶莹劝他从事刺绣之前,他一直对未来充满了担忧,他怕自己哪一天累倒,那以后的日子怎么办?两个女儿还在读书,他非常迷茫。听了白晶莹的一席话后,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用刺绣养家糊口。现在,白占雄夫妇靠刺绣已经脱贫了。

白占雄之所以第一次就绣得这么好,源于他的美术功底。他的父亲学过美术,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在白占雄小的时候,他总看父亲干活,父亲闲下时会给他讲图案设计和绘画中透视比例的关系。而让他真正迷上画画,却是因为一次奇遇。白占雄5岁那年的冬天,他和父亲早晨外出,在雪地里捡到一只刚冻死的布谷鸟。他拿着那只鸟爱不释手,看了又看,但最后还是忍不住饥饿,把鸟儿给烧着吃了。那年他刚懂事,虽然吃了布谷鸟,但他还记得鸟的样子,他带着愧疚的心情将布谷鸟的样子画了出来,父亲看见他画的布谷鸟,大大地夸赞了他一番。白占雄受到鼓励,从那时起就画了起来。

他每天在野外玩耍观察,回家后就画看到的东西,麻雀、蝴蝶、蛤蟆,反正画什么都行,只要能画就快乐无比。16岁那年,白占雄听说通辽文化馆有美术学习班,就去通辽自费学习,从美术基础学起,学素描、油画、雕刻、皮画、木板烫画,学了半年后,回到科右中旗。不久,他就和朋友合租了房子,开起了美工部和木匠铺,为人们做牌匾、家具、刻字、画风景画等,也为店铺做装饰,这一干就是10多年。后来,美工部和木匠铺倒闭,他又回乡种地当了农民。

较早进入刺绣队伍里的男绣工中,曹峰是一个。曹峰是通辽市扎鲁特旗人,40多岁。他19岁到科右中旗打工,在一个家具厂做油漆工。25岁那年,曹峰与当地的一个女子结了婚,留在科右中旗。婚后,他们先后有了女儿和儿子。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妻子始终在家没有出去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曹峰这一个劳力。可是,天不遂人愿,先是曹峰生病股骨头坏死,接着又发现儿子是个聋哑孩子,全家陷入了困境。去沈阳、长春给儿子看病花光了全部积蓄,尽管有医保,但也只能报销一半,因为曹峰的户口始终没有迁来,还在扎鲁特旗。负责管理旗里社区刺绣的刘桂兰知道了曹峰一家的困难,主动上门找曹峰,让他学习刺绣,但曹峰出于男人的自尊,觉得磕碜,不肯去学。白晶莹听说后也多次上门做工作,终于把曹峰心中的疙瘩解开,曹峰拿起了绣针,加入刺绣行列,并成为一级绣工。

白晶莹的刺绣培训进行得如火如荼,手术后正在休养,但心急如焚的梅荣在微信群里看到白晶莹给农牧民妇女上课的小视频。微信群里的姐妹在议论,说这是订单培训,她非常激动,她喜欢刺绣,但没想到靠刺绣还能挣钱。她想,如果是真的,她就不用再去外面打工,在家里就能赚钱,要比在外面奔波好。于是,她带着母亲从外地回来,寻找白晶莹。第一次她错过了,等她到了培训地点,白晶莹已去了另一个苏木。她就再打听,可白晶莹的培训班越办越远。在等待见面的日子里,梅荣并没有闲着,跟着小视频学了起来。有一天,她听说白晶莹在离她不太远的乌逊嘎查上课,立刻打车过去,和白晶莹见了面。

见到白晶莹的第一句话,梅荣说:“白老师,我不是乌逊的,但是我就是想学这个,做这个刺绣。”随后,她很胆怯地拿出了自己绣的一幅小小的刺绣,白晶莹看了看说:“不管你是哪儿的都可以绣,只要你想学,就能跟着学。”那一天,梅荣坐进了课堂,百感交集。

梅荣坐在乌逊嘎查培训班的教室里,认真地听着。下课的时候,白晶莹对梅荣和另外两个姑娘说:“你们跟着我回旗里吧,我从办公室给你们拿些图片和一些小样品,再给你们讲一下,你们回家绣,绣完了拿过来我看看。”

她们一起回到旗里,白晶莹让梅荣和另外两个小姐妹等她。她们等待的地方是在一家奇石馆,主人便是刘桂兰。梅荣和她聊了起来,这才知道她是白晶莹的好姐妹,刘桂兰夫妻都是蒙古族刺绣的支持者,为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刘桂兰和她的老公来自农村,靠打工挣了些钱,就在镇里租房开了这家奇石馆,生意还很不错,买了新商务车,准备把奇石馆生意扩大。就在这个时候,白晶莹的刺绣培训开始了,当他们得知白晶莹利用刺绣助力农牧民妇女脱贫攻坚的事情后,夫妇俩没有犹豫就关闭了奇石馆,加入刺绣队伍。

刘桂兰夫妇是在偶然的场合认识白晶莹的,白晶莹的和蔼可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几次打交道,他们对白晶莹十分钦佩。后来,他们才知道白晶莹是旗政协主席,对她更是信任有加,一个这么为农牧民着想、这么接地气的领导,他们愿意和白晶莹一起做事。听说白晶莹要义务培训,帮助的还是那些贫困的农牧民妇女,从农村走出来的两口子非常感动,立刻停了奇石馆生意,全身心地配合起白晶莹的工作。对于贫困,他们有着深刻的体会,刺绣能让广大贫困农牧民过上好日子,他们愿意加入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热情。

刘桂兰主动承担起镇里的刺绣管理工作,丈夫开着自己新买的车给白晶莹做起了司机,他们开始一个苏木一个嘎查地走。梅荣听了他们的经历,动情地看着刘桂兰,说:“没想到你们为了刺绣,为了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刘桂兰说:“我们付出的这点算什么,真正付出的是白主席。那次去吐列毛杜培训,我也去了,那个场面才叫震撼。一个不大的屋子装了四五百个妇女,外面的妇女还在往里挤。人太多,声音大,听不见,白主席就喊着讲。那些人几乎都不会刺绣,她就一个个地教,这一讲就是一整天。回家后,我就对我爱人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就是赔钱,心也敞亮。我爱人也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就是累死,我们也乐意。”

她们等了一个小时,白晶莹才来。白晶莹给她们拿来图片和样品,又给她们画了图并认真地讲起来,第一针的颜色怎么绣,第二针的颜色怎么搭配,然后给3个姑娘每人下了5个小订单。每个订单只有25元钱,钱不多,但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个希望,梅荣感到了久违的温暖。白晶莹给她们讲完,已经是晚上11点多。后来,梅荣才知道白晶莹离开的那一个小时,是因为感冒去挂吊瓶输液了。现在,每当梅荣想起这些,眼里还是泪光闪闪。

那天回家后,梅荣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想,白晶莹是一个领导干部,以她现在的身份,没必要这么劳累辛苦,但她还是坚持下乡义务教农牧民妇女刺绣,她都能这样做,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梅荣还说,和白晶莹在一起就像与朋友相处,一点也没有感到领导与老百姓之间的那种距离。梅荣很感激白晶莹,甚至对她有一种崇拜的感觉,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梅荣总是亲切地称呼白晶莹“白姨”,“到现在,我最感激两个人,一个是母亲,一个是白姨。她们一个给了我生命,让我自信、自强、独立;另一个给了我希望,教会了我刺绣、做人和做事,让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面对未来不再茫然。”

梅荣的5个小订单完成了,她拿去让白晶莹看,白晶莹说:“哎哟,挺好看的,真的是我想要的效果,你都绣出来了。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至少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了。”梅荣说:“我听了白姨的话可兴奋了,更让我兴奋的还在后面,白姨又给了我一个2米的订单,正好是50个花朵,每个花朵20元,绣完了就能挣1000块,我激动得就好像当年考上高中的感觉。回家后,我就对我妈说,就这么决定了,咱们在旗里租房子绣吧!”

梅荣在镇子的铁路边租了房子,这里离医院比较近,方便母亲看病,租金还比较低,不像镇中心一年要1万多,这里一年6000元,连取暖费都包括了。白晶莹知道了梅荣的情况后,没有对她生活上进行直接的资助,而是督促她尽快提高刺绣技艺。她对梅荣说:“不管什么时间,就是下班了,你有不懂的东西或其他问题,随时在微信上问,我看到了就给你讲,我是不会那么早休息的。”之后,白晶莹经常在晚上用微信或者小视频给梅荣讲课。事实上,白晶莹已经非常疲倦了,要么是在旗里主持政协的工作,要么是下乡讲一整天的课,但她从没有因为劳累中断给梅荣单独讲课。在白晶莹的悉心指导下,梅荣进步得非常快,她越干越有劲,白晶莹不断鼓励她,也经常给她增加学习难度。

白晶莹进行的刺绣培训,采取的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文化水平低、领悟能力差、动作反应慢的妇女,她一遍遍讲、一遍遍示范,不断巩固,直到她们掌握为止。而对于像梅荣这样聪明、反应快、有知识的年轻人,她就不断加码,提升培训难度,只告诉她们解决问题的路径,让她们自己去思索操作,破解难题。梅荣很喜欢这样的挑战,她说:“不懂就是不懂,有困难就是有困难,但我喜欢自食其力,把事情做好。我不喜欢那种直接给东西的帮助,因为我还年轻,虽然做过手术,但已经痊愈了,现在也能刺绣。我不要那种同情,那样的帮助对我来说好像是生活没法过下去的感觉。”

梅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有苦乐、有奋斗,更有改变命运的决心。她说:“刺绣已成了我的全部,我也投入了全部,即使晚上醒来,也要瞅一瞅。为啥呢?我就靠这个生活,所以我必须把它做到最好。”我问她学刺绣的过程中遇没遇到困难,她说:“当然有。但有白姨教我,我一路走来,遇到困难也一直坚持。我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坚持,如果你坚持不下来,无论多么优秀,到头来一无是处。”

白晶莹用辛苦、努力和坚持让培训班活起来,订单一批批下,产品也一批批出,但问题紧接着来了,那就是还没有销售刺绣品的人员。白晶莹日日奔忙,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哪还有时间跑销售。必须迅速组建营销团队,销售交上来的刺绣,这样才能确保不断扩大的培训有持续的订单。

从蒙古族刺绣成为精准扶贫项目的那一天起,打造具有内生动力、市场活力、长效机制的产业项目,就成了决定这个项目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是新生事物,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白晶莹勇敢地迎接了挑战。从培训到形成产业,在没有国家评估审定的情况下,她不能让国家和政府投入一分钱,她也不允许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成为这个项目的试验经费。她选择了自己来承担风险,就是想通过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实现靠民族技艺使农牧民摆脱贫困的构想。

白晶莹非常艰难地进行着培训,为的是骨子里流淌的那份对农牧民的深厚情感,还有就是对刺绣的热爱,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国家扶贫政策的信心。从举办第一期培训班开始,她就坚持服务农牧民并进行订单培训,自己不仅不拿报酬,还垫钱买来学习刺绣用的针线布料和其他辅助工具,无条件提供给农牧民。

接受过培训的妇女越来越多,绣出的刺绣也逐渐增加,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势在必行。

在培训阶段,有不少退休的姐妹和热心人士帮助白晶莹忙里忙外。可这些人几乎都是上了年岁的人,他们的精力和体力已经跟不上了,白晶莹于心不忍。要服务越来越庞大的农牧民刺绣队伍,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让蒙古族刺绣形成产业并做大做强,必须注入新鲜血液,录用年轻人是当务之急。人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手里没有钱,怎么招人?

白晶莹想到了就业办。通过就业办,她了解到有为数不少的科尔沁籍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是因为语言不通,有的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有的是考不上公务员或进不了事业单位,有的是在外打工好几年,一直没找到像样的工作实现梦想与抱负。白晶莹想找到这些大学生,动员他们回乡创业,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好好引导他们,他们会是蒙古族刺绣的未来。可是,她发不了工资,一想到这儿,白晶莹心里又打起了鼓。她粗略计算了一下,蒙古族刺绣从培训到见效益,最短也需要一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这一年大学生完全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会同意吗?

白晶莹决定试一试,她坚信是梧桐树就能招来金凤凰。

旗委、旗政府组织劳动人事部门,专门举办了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消息迅速传开后,有180多名大学生前来应聘。招聘会由白晶莹亲自主持,她用一上午的时间介绍了刺绣产业的前景和创业阶段的困难,最后,她问大学生:“情况我都介绍了,你们有没有兴趣?如果感兴趣,我就给你们出几道题,你们答完后,合格的人就进入面试。我出的题是:在一年没有工资的前提下,你们有没有决心,愿不愿意留下来?如果蒙古族刺绣形成产业,让你们营销和管理,你们有没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们能不能为我们的农牧民服务,带着他们脱贫致富?”听完白晶莹的话,全场静默。很快,大部分大学生走了,最后剩下的16名大学生报了名,第二天来面试的却是12个人,又相继找理由走了10个人,最后只剩下2名女大学生,一个叫包永辉,一个叫塔娜。有2个也好啊,有火种就不愁把火燃旺,白晶莹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切都会改变的。

白晶莹能够理解大学生的离开。她欣赏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年富力强,她想帮他们成就一番事业。她珍视蒙古族刺绣来之不易的今天,她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共创蒙古族刺绣的明天。尽管只有2名女大学生留下面试,她还是提出了标准和要求,把将会遇到的困难都交代在前。这是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负责任的做法。

她说:“这是一个新生产业,还存在着风险,因此在验收前不能让国家投入。这也是一个值得努力做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创造。在遇到困难或者是和书本上学的不一样的时候,需要你们有能力、有信心和毅力去解决并向前推进。你们都是独生子女,能不能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我会高速度、高质量要求你们,你们能不能适应并跟得上我的脚步?我们接触的多是贫困农牧民,你们能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去服务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做法可能和我们不一致,你们能不能包容理解他们?能不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一样,为他们着想,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做事?要是你们都有了准备,就报名上班。”

两名女大学生没有犹豫,她们当场表示:“我们也是农牧民的孩子,谢谢您对农牧民这么好。我们有信心,我们也不会半途而废,我们信任您。”几句话说得白晶莹心里暖暖的,这份信任给了她安慰,也给了她信心。两名女大学生与自己儿子同龄,她要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带领她们和蒙古族刺绣一起向前,尽自己所能给这两个孩子和蒙古族刺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包永辉和塔娜留下来了,上班的地方仍是那个临时办公地点——奇石馆。她们分类整理要去各个苏木嘎查培训使用的布料和针线,因为数量很多,两人几乎忙不过来。

选优配强“领头雁”,必须如此,蒙古族刺绣才能保持生命力,同时健康发展。白晶莹想,必须尽快找到有担当、肯付出、忠诚事业、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让他们走上蒙古族刺绣助力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白晶莹的心间,只有包永辉和塔娜是远远不够的。她是这个精准扶贫项目的带头人,她要选好人,还要用对人,这是一件大事,可哪里有合适的人选?科右中旗,这个只有26万人口的贫困旗,只要有点出息的,都出去打工找出路了,时下,农村牧区人口流失严重,几乎是只剩下了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显得萧条。蒙古族刺绣事业发展需要可靠的人才,起点必须高,还要有一定的管理和社会经验,可这样的人去哪儿才能找到?招聘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望着遥远的群山,白晶莹心情沉重而焦虑。凡事预则立,或许,从那一刻起,关于大学生团队的建设,在白晶莹的心里已经开始构建,一批富有激情、梦想和青春的孩子已经在她内心活跃跳动。后来,在采访的时候,我接触到了那个年轻的团队,整个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很忙碌、很鲜活,他们走楼梯时都是跳跃着向前的,他们回头看你,眼睛像月亮,笑脸像太阳,他们的出现使得整个车间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动感的韵律。

年底,又到了领导干部慰问的时候。慰问那天,天气依旧奇冷,辽远的科尔沁,祖国北疆的科右中旗,它的冬天永远是入骨的寒。白晶莹迎着风雪走进一个偏远的嘎查,她先走访了旗劳模,接着又慰问了贫困户和村里的老党员,最后她走进的是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家。老两口住在平房里,陈设简朴,劳模老杨的神情里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一种气质,温和善意,质朴平静,让人看着舒坦温暖。白晶莹问老两口:“你们的孩子呢?快过年了,他们不回来陪你们过年吗?”老劳模说:“我那两个儿子,从学校毕业后,都没找到工作,在外打工没有回来。”白晶莹的心不禁一沉,她问:“毕业几年了?都多大了?有对象了吗?”老劳模说:“大的已经32了,都没有对象。”白晶莹有些心酸地说道:“那可咋整,得赶紧呢,在咱们旗里32岁找不到对象,那可就是大龄青年了。”白晶莹想,既然她是来慰问的,那就得解决问题。她想到蒙古族刺绣正需要人,她问他们哪个孩子更孝顺听话,有责任心,肯担当,老两口都说是大儿子。白晶莹回头对工会干部说:“那就过完年,初八一上班,你第一时间把他家大儿子领到我办公室,跟我见个面。”

2017年正月初八一上班,白晶莹见到了老劳模的大儿子杨福林。白晶莹问他这些年在外打工的感觉,杨福林说:“不行,年年打工挣不了多少钱,有的时候打完工,钱也要不上来。”白晶莹说:“你父亲是自治区级劳模,你想不想像你父亲一样,兢兢业业地做点事?”杨福林说:“咋就不想呢!”白晶莹说:“那好,我问你三个问题,你要认真回答。一是我带着你,让你领头去创业,创业就意味着奉献,这样的话,可能一年没有工资,你能不能挺住?”杨福林说:“能。”白晶莹又问:“二是我对你要求高,管得严,可能会经常批评教育你,当然也会教你好多东西,你能不能像你父亲那样奉献付出?能做到吗?”杨福林答:“能。”白晶莹再问:“第三,我对你会比别人要求高,你会很忙,你现在没有对象,你答应了我,可能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也没有,你能不能做到?”杨福林还是斩钉截铁地回答:“能。”看着眼前这个朴实而干脆的小伙子,白晶莹也果断地对他说:“那好,那你就把蒙古族刺绣的销售和管理承担起来,你年龄大,就由你带着大学生们去干。”

就这样,白晶莹为蒙古族刺绣选出了大学生团队负责人,但冷嘲热讽也随之而来。有人说,白晶莹已经在打造自己家的产业,杨福林肯定是她姑姑家的或舅舅家的儿子,否则做出这个举动太让人难以理解了。甚至有人直接对杨福林说:“这产业让你负责,谁能相信你们不是亲戚?”杨福林百口难辩,最后只好一笑置之。白晶莹对他说:“没什么,事实永远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你去把服务农牧民的事做好,其他的不用理会。”

杨福林带领包永辉和塔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3个人每天要完成的几乎是15到20个人的工作量,杨福林一个人承担了统筹订单、购买布料、安排生产、上门为农牧民服务、对外批发零售等几项工作,包永辉和塔娜则带着农牧民的刺绣产品去早市、夜市和王府展厅外摆摊,一是销售,二是看市场、做宣传。

从此,包永辉和塔娜白天在奇石馆备货,早晚出去练摊。人们听说早市、夜市有2个女大学生在卖刺绣,并且她们还没有报酬,是为培训农牧民妇女筹集资金,就一窝蜂地去看。人们先是对她们好奇,继而被她们卖的刺绣吸引,陆陆续续购买了起来。令2个大学生欣喜的是,这个小小的地摊竟引起越来越多当地人的关注。大学生包永辉对我说,一开始摆摊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随着过来询问和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她就只顾卖东西,给他们介绍蒙古族刺绣,甭提多充实了,哪还顾得上不好意思。

人们说,创业难。在事业刚起步的阶段,3名大学生克服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没有工资,也没有任何保障,完全是凭着一腔热情在干。尽管他们年轻乐观,从不言苦,但他们付出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明白。

永辉说她永远忘不了大家一起创业的那段日子。他们几个人一起在王府展厅布展、摆放和出售产品时,《代钦塔拉草原》这首歌总是不停地响起。直到今天,这首歌一直流淌在她心里:


你到没到过代钦塔拉草原?

来这里游览富饶的牧场。

罕山脚下水草丰美,

杭嘎里湖畔山丹花开。

茫茫草原跑骏马,

滚滚绿海走牛羊,

春天的草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走进了它的怀抱,

你就会爱上绿色,

就会把眷恋系在背上、系在马背上。

……


永辉说,每当听到这旋律,她会哭,然后会笑。是啊,人生最难忘的应该是这样的时光,为梦想奋斗的日子一定是最壮美的。在生命的长河中,汗水和《代钦塔拉草原》静静地流淌在他们成长的岁月中,并且有了名字,是追求,是青春。大学生们和蒙古族刺绣风雨同舟,携手共进,践行着当代年轻人的使命和价值。

在白晶莹和许多人的帮助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对刺绣有了新的认识,刺绣市场逐渐打开,有的旅游景点开始上门订货,每月早市、夜市及图什业图亲王府的营业额有上万元。白晶莹用这些钱买回布料和针线,继续免费提供给培训的农牧民,培训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参加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在采访中,问及她们当时没有工资,为什么还会来这里工作,她们这样回答:“我们的家都在科右中旗,决定来做蒙古族刺绣,我们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尽管当时挣不到一分钱,但有白姨不计报酬地带着我们,我们就感觉到踏实,也有了在这里干下去的劲头。再者,我们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成与不成只是一年的时间,就算什么也没有,可学到了经验,就当赌一把,给自己一个拼搏的机会。路总要一步步走,才知道有没有可能,有没有未来。如果连试一试都不敢,那还是什么年轻人呢?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不仅蒙古族刺绣取得了成绩,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她们不停地跟我说来到这里工作的种种经历,眉眼里溢满了清风一样的笑。她们感情饱满,充满活力,她们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她们的白姨。几年的锤炼,她们青春的神情里多了份从容和坚毅,很感染人。看到她们那么自信乐观,那么青春无悔,我真替她们高兴。跟对了人,做对了事,还做出不小的成绩,这确实是令人愉悦的事。现在,永辉和塔娜已经成为蒙古族刺绣的销售和管理骨干,她们活跃在农牧民中间,活跃在科右中旗脱贫攻坚的舞台上。

2016年就这样过去了,农牧民的订单收入不少,欢欢喜喜地过年去了。而白晶莹和她的大学生团队没有一分工资和补贴,但他们的心中同样充满了喜悦。

新年伊始,国家又加大了脱贫攻坚力度,这让白晶莹看到了贫困户如期脱贫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报告文学《让世界看见》,远方出版社,责任编辑 云高娃 王福 韩芳)


(刊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4年第11期)

本刊责任编辑 张金秋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




制作:阿旺加措 

编校:张媛媛

审校:安殿荣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可通过《民族文学》微信小店订阅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民族文学
及时发布《民族文学》最新动态,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搭建多民族作家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