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楚 航:再去一次木脚(散文)

文摘   2024-10-23 20:47   北京  


楚航,本名杨航涛,侗族,1984年出生于湖南通道。有作品发表于《民族文学》《中国民族报》《湖南日报》《三省坡》等报刊。


再去一次木脚

◎楚 航(侗族)



要去看的村寨像一座花园,一座深藏在大山深处的花园。她的名字叫木脚村。为何叫木脚?问过老人,没有确切的答案,或许因为这里四面青山环绕,一个个寨子坐落在群山脚下而得名。

自从2008年第一次领略木脚的山水之妙后,再去一次木脚,便成为我的念想和行动。

从县城出发,前往木脚,公路在绵延的群山间蜿蜒开去,磅礴山势携着龙底河逶迤而来。翻山越岭的龙底河,险峻处水湍流急浪花翻滚,如飞龙腾跃。平缓时溪流潺潺波光粼粼,像游龙滑行。一河溪水清澈碧透,河底石块似龙鳞一样铺展开去。山峦,蓝天,吊脚楼的翘檐,倒映在水里,恍若仙境。

龙底河两岸树茂林密,峰峦跌宕,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大冲壕、宏门冲、老虎跳,这些地方,听名字就能感到其险绝。将军岩,传说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化身,那山势像是身着盔甲跃马腾空的古代战神。雄鹰峰,像是一只巨鹰振翅飞向长空。远眺龙底小黄山,石峰林立,松涛雾绕,蔚为壮观。古楼岩峰高万丈,据说此地先民将墓葬设于其顶,那里蕴藏着不一样的风水和秘密吧。

龙底河的山水惹人醉,漂流更是让人爱。十里龙底漂流,十里山水画廊。坐气垫船顺流而下,经过大小险滩50余处,绕道66湾、33滩,滩滩湾湾,湾湾滩滩,一湾更比一湾秀,一滩更比一滩险。漂流龙底河,人在画中游,心飞尘世外。漂流过后,吃油茶,烤河鱼,欢声笑语融进水光山色里。

木脚之于我,是数十次造访却依然想再去的地方。不但因为那片山水美得让人心醉,更因为她承载的故事令人敬仰,值得铭记。



今年6月中旬,一场大雨侵袭了木脚村。灾后的木脚怎么样了?心里多了一份牵挂,想着再找个机会去看看。还没成行,我工作的县文联三楼办公室,先迎来了木脚的客人。

“家门,我来了。”来客还没进屋,话音已先一步穿过走廊,传了进来。我忙起身迎出去,来的是木脚村的老杨。老杨原是木脚村的村书记,木脚、石榴两个村合并后,他支持年轻的吴菊凤支书、主任一肩挑,自己当副书记,做助手。家门老杨书记的到访,让我十分意外,也很惊喜。

“家门老哥,村里被损毁的基础设施恢复了吗?”

“这一周天气不错,好做工。恢复得差不多啦。”

“农田受灾不严重吧?”

“还好没有多少田被冲毁,只是被水淹了一部分。水退了也就影响不大。”

“听说木脚在申报乡村全域旅游3A景区,成功了吗?”

“成了。今天来,就是想邀请文联的文艺家去木脚采风。今年是通道转兵90周年,你们一定要去木脚看看,木脚有红军故事,乡村振兴也大有成绩,今年去,意义不一样啊!” 

他接着说:“我姑姑经常跟我讲红军过木脚的故事。当年红军进入通道,在洞上打了一仗。接着到溪上木闹口,将前营指挥所设在那里。然后挺进木脚,从木脚寨门过大门街小门街,翻山沿古官道去临口。以前出门都是走路,走官道只要3公里多的路程,就能到达临口。”

红军湘江血战后,向死而生。从广西兵分三路,分别从流源、传素和木脚进入湖南通道。1934年12月9日,中央红军右路军以红一军团第二师作为前卫,第十五师居中,红九军团主力殿后,先是由广西龙胜插到城步,再由城步长安营转向通道木脚,然后过临口、县溪,往贵州黎平、遵义去。红军进到通道木脚时,在一个叫作洞上的地方,遭遇了国民党驻军的袭击。洞上所在的地方,高崖陡壁,地势险要。国民党在那里设了一个哨所,兵力虽不多,但易守难攻。红军先头部队猛攻猛打,一举消灭敌兵,夺路前进。洞上战斗中,三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后来,当地村民偷偷将牺牲红军战士的骨骸掩埋了起来。解放后,又有人立了红军墓。

老杨书记说:“红军出钱向群众筹粮。村民为红军送吃送穿。赤脚医生用草药为红军治病治伤。这样的故事并不少。四五十年前,木脚的老寨门被一头大水牛顶翻,接着一场大火烧了半边寨子。很多人家都搬到了河对岸建房居住。”

“一场大火,老一辈的逝去,湮没了很多印迹。现在知道当年红军过木脚的人不多了。不知道以后还有人记得不?”老杨书记的话,让人伤感。是啊,如果还不去挖掘、整理和弘扬,说不定这些故事真的会消散在历史的长河里。

老杨书记的一番话,使得我去木脚的心情更迫切了。要再去一次木脚,到红军走过的地方,去追寻红军留下的足迹。



龙底河淌过溪上村,穿过木脚,流过四季。溪流叮咚,人声鼎沸,看得见炊烟,听得到鸡鸣,乡村与自然动静两相宜,多么美好和谐的山水田园景象啊。

红艳艳的太阳高高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七月仲夏是龙底河漂流最好的时节。山洪洗礼后,经过十来天的整修,漂流之季开启。

前往木脚龙底的车一辆接着一辆,有县内的省内的,还有很多挂着外省牌照的。不少省外游客驱车几百公里慕名而来,主要就是为了赴一场山水之约,到龙底漂流一次。我们也汇入了车流里。汽车在蜿蜒的柏油路上向着木脚驰行。公路,河流,似两条长龙,在青山和田野间驰骋。稻田新绿,山峦青幽,一一闪过。稻花香和着泥土的芬芳,迎面扑来。尽情敞开呼吸,空气清新怡人,满满的负氧离子味。

木脚村部楼前,老杨书记匆匆赶来。那晒得黝黑的脸上,汗水直往下流。他一贯地人未到声先到,热情地打招呼,有力地握手,浑身充满着炎炎烈日的气息,连笑容也是如此。

“托新时代的福哦。靠党和国家政策好。这几年省里、市里、县里都给支持。省工作队超级给力。”村书记吴菊凤满脸的笑。

跟着老杨书记出了村部,沿公路往上走。这里的公路一面靠山,一面临水。靠山的那面,有一群师生正在堡坎墙上画画。

“这是湖南师大美院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暑假来通道搞志愿服务,免费帮木脚村画墙画。”老杨上前打招呼,然后给我们互相介绍。

“另外还有湖南大学、湖南女子学院两拨学生也在木脚做支教。”老杨又补充道,“我们把原来的乡政府宿舍楼打造成‘木脚时光旅舍’。平时是游客和做事做工的住。暑假这段时间,主要是搞社会实践的大学师生们住在这里。”

“木脚生态很好,风景很美,人也很和善。”年轻的带队老师说。老杨书记向老师连连说谢谢。

道别师大美院师生,我们沿河滨步道往下走。

“河对面是我们村的水果采摘园,已经搞了好几年了。马上就又到采摘的季节。”老杨站定,指着对岸成片的大棚介绍,“采摘园后面的茶山是村里的观光茶园,现在准备在那里开发民宿。”

“哪里人来投资?”我问。

“就是投资龙璟水上研学中心的老板,他们还投资搞民宿。” 

“是什么吸引他们到木脚来投资的?”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后来干脆直接问投资的老板。他说,一是乡村振兴的大势,二是这里的好山好水,三是木脚这帮人,当然,也还有县里的招商和朋友的推荐。”

“村里和村民有收益吗?”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村里每年有一笔分红。村民征地租地的收成暂且不说,有些村民就近就业,一个月的工资,少的两三千,多的四五千。只要有人来,游客多,机会就多。土特农产品都能多卖点钱。”聊起村里的事,老杨有说不完的话,“村里有茶园、果园、菜园,光卖零肯定不行。还得有稳定的销路,有时候也开直播卖货。”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走过岁月斑驳的石板栈道,走到石板路和水泥路交会的地方。石板路通向山脚,那里有几户吊脚楼人家。再远处是草丛和树木覆盖的古官道,依稀可见路的样子,向前延伸隐没在群山之间。水泥路从其中几户人家旁边过,环绕整个古侗寨。汽车可以从这条路进出寨子。吊脚楼背靠青山,前面是一片水田。田里水稻禾叶是俏生生的绿,禾蔸是亮闪闪的青。绿油油的稻禾上空,红的黄的蜻蜓在低空飞来飞去。禾蔸下,不时还能见着金黄的花白的稻花鱼扑腾扑腾打着水花。再往前走就到了木脚的怀青农场。在一片片青绿间,村民正在忙碌穿梭,有的负责采摘,有的打包装袋。另一边,有村民在翻地,准备种下又一批瓜果蔬菜。

“这片蔬菜基地有将近100亩,最初做的是共享农场,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城里的家庭。后来搞集中种植和供货,土地利用率高多了,效益也更好。”老杨书记感慨道,“我们的菜不打农药,菜品好,口感好,城里不少超市、学校和饭店都签合同订购。”

出怀青农场,沿着河边游步道,往上三十来米就是鱼鳞坝。坝下的水刚到成人膝盖,一群大人带着放暑假的孩子在游泳戏水。夏天的龙底河,好似侗家阿妹腰间的绿飘带,飘过来,送来凉爽爽的河风;荡过去,蒸腾润滋滋的水汽。在炎热的夏天,这里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红军曾经走过的木脚,曾经偏僻落后的村寨,如今一个普通百姓能够拥有知足的幸福感,多么难得。新时代木脚村的发展,像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枝繁叶茂;如龙底河的溪流,奔涌向前。看着满眼翠绿的山川,我想到了5月份在县里举行的怀化市林地生态系统碳汇权证暨林业碳券首发式,当时有10位林农领到了林业碳汇权证,其中有4名林农现场跟企业进行碳券交易,卖得10.48万元,被大家誉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奇迹。林业碳券是森林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即一片森林每年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依据计量方法换算成碳减排量,以券的形式发放给林农。林农用碳券在碳汇交易平台变现,也可以用于抵押贷款。不用砍树卖树,只要卖空气都能挣钱,大山被称赞为“绿色提款机”。这一种“卖空气”的新兴产业,为通道打开了一幅新奇的绿色乡村振兴画卷。

正在冥想,一阵欢呼声,从冲浪区和彩虹水道上爆发出来,响彻云霄。孩子大人脸上绽放的笑容,感染了这绿水青山。好一幅人间其乐融融的美景啊!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方志敏同志的《可爱的中国》里的一段话: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眼前的木脚,当下的通道,而今的中国,正如方志敏展望的,充满欢歌、笑脸,“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可以告慰曾经走过木脚、走过通道的红军,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成为明媚的花园。



(刊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4年第10期)

专辑责任编辑 杨玉梅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




制作:阿旺加措 

编校:张媛媛

审校:徐海玉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可通过《民族文学》微信小店订阅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民族文学
及时发布《民族文学》最新动态,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搭建多民族作家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